张宗仁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211800)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会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4亿吨,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而有些学者提出“绿色化学”的理念,希望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避免污染.用环保的思想的指导化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对学生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生态工程的不断发展,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因此将绿色化学概念引入到高中化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绿色化学思想而言,其主要是指在绿色思想的指导性进行化学教学,有机结合人文需要的合理性与化学的真理特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由于绿色化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使用无污染的化学材料和节约资源等方式,减少工业生活和社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常绿色化学思想具有如下特征:①回收再利用化学活动中出现的物质,这是因为化学物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率较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会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存空间,因而倡导绿色化学思想是解决生活中化学物质的重要路径,为绿色环境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工业生产中出现的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在化学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只有减少废弃物,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③工业生产中的原材料大多数都为化学元素,在工业建设中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化学材料,有利于实现环境零污染建设的目标.
第一,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绿色化学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学习中明白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继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学习无机元素、有机元素、化合物的认识时,学生需要联系社会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将实践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增强环保意识,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出现,更好地践行绿色化学思想.
第二,创新教材内容.高中化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材,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应用绿色化学思想时要适当改革教材,以免学生抵触或怀疑这一思想,为课下绿色化学相关知识的巩固打好基础.当然创新教材内容并不是全部删除原本的教材内容,而是保留化学大纲内容的同时,增加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如讲解能量这一环节时,可以讲述传统的能源,如煤气、碳等,向学生介绍新型无害的能源,如地热、乙醇等,使学生准确理解能源的发展史,形成开发和应用绿色能源的意识.
第三,在实验中引入绿色观念.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接触一些有害物质,实验结束后也会生成一些有害气体,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及归置化学实验用品,实验后恰当处理产生的三废物质,清洗干净实验用品.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日常实验时,可适当降低药剂浓度,以便保护环境、节约药剂.如讲解自燃现象时,基本采用白磷和二氧化碳进行实验,这两种药剂的毒性较大,燃烧后会生成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因而在试验中可利用镁粉和石英粉,生成硅化镁后放在水中,水解生成的气体会在空气中自燃,这样学生也可以观察到自燃现象.
第四,有机结合素质教育和绿色思想.绿色化学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将其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以往的思想认知,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掌握一些化学元素,而这些化学元素的应用会带来环境的污染问题,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还能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与绿色化学思想,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
第五,加强课外活动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践活动比理论知识教学更易让学生吸收与内化所学知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绿色化学思想时,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时,可以按照就近原则选择一些化工企业、水泥厂、污水处理厂等,详细记录这些企业的三废处理情况;然后对当地的雨水pH值、饮用水卫生指标、空气质量指数进行调研,这样学生能切实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将绿色化学思想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绿色环境的重要目标,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目前绿色化学思想的应用处于初期阶段,许多想法尚不完善,如实验设备的更新、绿色化学教材的编写等,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更好地付诸实践.
[1]马富莲. 刍议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2016(02):279.
[2]李桂花. 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体现[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9):51-52.
[3]谢彦钦. 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