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玲
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40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中就可见一斑。大家不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而是想更深入的探求美食背后的文化深意。而广播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介,不仅可以为大众提供各种有效资讯,更具有文化传播的使命。本文力求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探求美食类广播节目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而探求其今后的发展途径。
广播作为一种传播大众艺术的媒介,由来已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广播这种媒介是传播讯息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被影像媒介和高科技媒介冲击,加之由于广播的形式、内容没有直观的视觉映像,很难有大的创新与提升,容易让听众产生审美疲劳。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餐饮业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餐饮,更多的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快捷服务”,人们可以通过远程的可视屏幕对食物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足不出户,点个“外卖”来轻松享受美食,这对仅仅靠声音传播的美食类广播节目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然而,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大趋势,餐饮业也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更新,“行业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中型餐饮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连锁扩张,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窗口期,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因为行业的门槛较低,在国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餐饮市场需求旺盛,众多创业者纷纷试水,数量众多的小餐饮企业、个体户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挣扎。”[1]
FM107.4呼和浩特交通广播《大嘴吃四方》节目,开办于2003年,是一档接地气的餐饮服务类节目。介绍青城美食、服务青城百姓。节目属于服务类脱口秀,在节目进行中,听众可以直接拨打热线电话与主持人交流订餐,抢订低折扣,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嘴吃四方》目前已有3个500人的听众群。节目秉承着以人为本、方便大众的理念,为广大听众提供了最新的美食资讯、丰富的餐饮文化。很多饭店通过节目迅速火爆,而食客了解了美食新动向,品尝美味并享受大力度折扣优惠,是饭店与食客间的重要桥梁。
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研究美食类的广播节目,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方李莉教授曾在《艺术人类学》中说到:“艺术从高于生活的塔尖走了下来,义无反顾的融入了生活,将日常生活的话语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展示给观众。”[2]因此,美食类的广播节目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的呈现方式,我们也可以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究,以期在媒体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为广播这种相对陈旧的传播媒介寻找到一种更加贴近大众需求的发展途径。
美食节目近年来大火,无论是众所周知的《舌尖上的中国》,亦或是靠明星博得眼球的《十二道锋味》,这些节目之所以被大众所认可,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对食物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多的是希望“吃好”,进而探求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这些传统的媒介中,广播似乎并不占优势,所谓“美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而广播似乎缺失了一些先天优势。那么,美食类的广播节目该以怎样的方式走进听众的“胃”里呢。笔者认为,艺术人类学中以人为本的研究视野可以为美食类广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美食类广播以语言为中介,少了视觉上对食物的直观感受,如何吸引听众是个大问题。主播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某种食物的色香味,然后再结合自身感受传达给听众,以“他者”的眼光,联系电波前的听众和电波后的美食。而广播的受众群体以私家车为主,广播具有便捷、快速、实时的优势。为需要这些食物信息的听众提供了“货源”,而这些餐饮业也可以借助美食广播作为传播的渠道,获得更多的客源,实现了“双赢”的目的。《大嘴吃四方》作为一档美食类广播节目,连接了食客和餐饮商家,那么作为节目本身,应把关注的对象更多的放在食物本身上。按常理,食物本身不包含有任何倾向性,似乎和价值观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不存在交集。[3]但是,主播在向听众介绍美食的时候,包含着主播的情感和对食物的感受,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听众对美食的印象。除此之外,食物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充饥的粮食,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浓烈的象征意义。对于食客而言,食物中包含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甚至是文化根源。而对于美食节目,更应该深入的体会食客的需求:此时此刻,外面天气怎么样?人们的心情如何?人们更希望吃到什么东西?这种以食客为主体的思想,可以通过广播这种传播媒介,深入人心,营造出一种“同理性”的效果。艺术人类学指在将高高在上的艺术生活化,并且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这正是中华美食对于每一个食客的内在需求。美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更是艺术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它是活态文化的承载者,每一餐美食背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美食类广播节目,如果更深入的体会到食客对于美食的需求,在节目中融入更加深刻的人文的体会,想必会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所谓“以人为本”,也就是怎样提升栏目的收听率。广播的受众群体大多是有车一族,而美食栏目的设置也更应该以此群众为主,体现广播的实用性。人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有时候堵在路上早已心烦不已,如果此时主播在严寒介绍热腾腾的火锅,在酷暑介绍消暑清饮,想必也可以舒缓听众内心的烦躁。
艺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被大众认可和喜爱,是因为栏目组幕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有关美食的文字资料,还切身实地的去拍摄,才能更全面的还原食物本身的美味,更重要的是探求隐藏在食物背后的文化资源。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吃到某种食物,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加深。因此美食类广播节目也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主播在身临其境的去品尝美食的同时,传播给听众的是真实的感受。通过分享美食,进而探求其文化深意,不仅仅帮助商家做宣传,更重要的是让听众找到想吃的美食,与此同时要是加入对其所承载文化的剖析,应该会吸引更多的听众,建立餐饮商家和食客的良性互动平台。
广播的互动形式相对单一,以往只能通过电话或者短信进行互动,而很多有车一族在开车行进途中又不方便进行互动。因此,提供更多元化的互动平台和更周到的服务项目是美食类广播节目今后应加强的方向。现如今,《大嘴吃四方》有3个500人的听众群,还有交通频率共享的“开吧”APP,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支持,听众通过这些媒体也可以订餐并了解美食资讯。按照每天节目平均80个订餐量,每年按360天计算,一年可以订餐28800次。增加互动方式的同时,也更应该提升服务意识,因为听众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承受者,而是美食的传播者,融合多角度的传播形式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真正好的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正中走向极致。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拥有强大的情感诉求与简洁、极致的特征。”[4]主播可以亲自去品鉴节目中提到的美食,通过微信平台或者视频直播来让听众更直观的了解所推荐的美食场所,服务态度以及就餐的环境,这种走出直播间的多元化互动,不仅能增加节目的收听率,也为合作的餐饮商家提供了经济效益。
如今的广播节目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力求吸引听众的耳朵。而各个不同区域也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播节目,美食类广播也不例外。语言与图像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包含了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某些符号对于全体的人类或者某族群或社会团体来说代表着心理作用的“图腾”。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胃即是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食物意味着认同感。[3]因此,让听众具有更强烈的认同感,也是美食类广播节目日后应关注的方向。从听众出发,读懂听众的心“听众的受益心理决定着其希望得到实用信息以及相关服务,对于美食节目而言,其实用性就在于引导听众选择地道餐饮商家和特色菜肴。”[5]《大嘴吃四方》作为内蒙古地区的一档美食节目,理应把重点放在北方食客的身上。这就要求电台和主播不仅要推荐好吃的地方,还应该注意当地人们对食物的喜好。内蒙古地处高原,蒙古族居多,作为游牧民族的后代,虽然现在早已久居城市,但是世代传习的对牛羊肉的喜爱却保留了下来。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对内蒙古的牛羊肉垂涎欲滴,都希望来这里吃到最新鲜肥嫩的羊肉,此时,就需要美食类广播的推荐了。《大嘴吃四方》开办15年来,美食热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听众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与主持人进行互动,主持人根据听众的不同需求来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美食推荐,更好的将听众需求与市场相融合。现如今,听众的美食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基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人们更希望品尝多样化的美食,也就要求美食广播节目做好线下的田野调查工作,对食客的需求做充分的了解,进而结合合作商家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宣传,这样既能满足听众的胃口,也能提高电台的收听率,也为餐饮商家提供更有效的宣传,所谓“一箭三雕”。
[1]李胤霖,郝力.广播美食栏目的融媒体平台传播和餐饮产业平台拓展研究——以青岛音乐体育广播《吃在青岛》为例[J].中国广播,2017(12).
[2]方李莉,李修建.艺术人类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13.
[3]王国凤.纪录片分析的“超学科”转向——以《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北京篇)》为例[J].东南传播,2015(3).
[4]李鹏,冯倩.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内容产品的互联网思维——兼析楚天交通广播品牌节目《好吃佬》[J].中国广播,2015(10)
[5]胡大海,秦蓉.地方广播美食节目的发展——以涪陵人民广播电台美食节目《好吃儿》为例[J].广电视听,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