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健军
赤峰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赤峰市 024000
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多样,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一些模式化、概念化的新闻越来越难以吊起广大观众和读者的“胃口”。相反,人们对于具有形象描绘的新闻却越来越有兴趣。究其原因,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增强,人们渴望在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将抽象的新闻具象化,概念化的新闻形象化呢?本文试就新闻形象性写作特点作些粗浅的探讨。
要探讨新闻的形象性表达,首先涉及的是什么是“形象性新闻”的问题。有的同仁把形象性新闻称之为视觉新闻,并就此认为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面,听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真实面目的新闻。
这样的定义虽然包含了形象性新闻的主要特点,但它似乎语辞不够严谨、全面。也有的同行把形象性新闻概括为立体新闻、描述式新闻、速写式新闻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表述形象性新闻的概念,只是对形象性新闻某一个侧面的描述,还不能够准确、全面的包含形象性新闻的各种要素。为使这类新闻有个归类,并能使它的外延更大一些,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应该比较贴近和准确一些:
凡借助或运用象形、情节(细节)描写等文学手段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并有具体、可感、生动画面的新闻叫形象性新闻。
这一概念,突出了运用文学手法反映新闻事实的特点,能将所有这类新闻包含进来。
在明确了形象性新闻的概念和定义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来探讨形象性新闻的特征了。那么,形象性新闻都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呢?这类新闻的特征可概括为三个:一是主题表达的形象性;二是写作笔法的散文化;三是具体描绘与整体概述的结合。
主题是新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表达的形象性,是指新闻作品的主题要能够反映或勾勒出具有动感的整体画面或生活图景。我们不妨来看一篇有点“老”的新闻——《陕北有煤海》。这篇消息,无论是立意、选材,还是整体的谋篇布局,都是为表现“煤海”这个主题服务的。作者用形象笔法,通过一组组由点到面的生动形象的画面,给读者展示了“煤海”地貌的大气磅礴、特殊的采掘方式的与众不同,使人感到陕北煤海的广大和它的特有风光。这里,作者之所以构思为“煤海”而不是为通常说的发现大型煤田之类的标题,原因就在于煤海较之煤田更形象、更具体,更能引人遐思,更显得不一般。
主题的形象性表达,还表现在文章选材和形象思维的构思方面。主题确定后,其选材要符合形象思维的构思,既要新鲜,又要符合人们形象思维的思路,必须是能够突出主题形象描绘和具体可感的。如前些年新华社的一篇消息——《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
这篇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一只羽毛雪白,红冠竖立,雄赳赳的大公鸡和四只同样漂亮的白母鸡,11月23日代表它们的家庭——北京白鸡,神气十足地通过了畜禽专家们的技术鉴定。”而消息的结尾则是:“……当农业部的负责同志离座同畜牧科技人员握手祝贺时,主席台旁那只引人注目的京白大公鸡,也扑楞抖动起翅膀,引吭高歌起来,全场立时一片笑声。”消息导语采用比拟修辞手段,使人首先产生对事物的印象,接着叙述这一过程及其特点,而在结尾处又悉心抓取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细节,以此描衬并照应主题。这样,映入人们脑海中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
散文化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自由、短小精悍,形散而神不散。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散文是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东西,而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真人真事,怎么能和散文扯在一起呢?其实,二者是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新闻的形象性表达,正是信息传播与艺术审美相结合的一种报道模式。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在新闻写作的技巧上,运用并借鉴散文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可信度。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新闻《象形工艺珍珠培育成功》的导语:“当人们打开珍珠蚌壳,看到的不是通常的圆粒珍珠,而是千姿百态的花鸟和驾云飘游的‘珍珠姑娘’时,都惊异地赞美不止。”
在这里,作者吸取了散文缘情写景的手法,没用传统消息导语中的时间、地点等“五个W”,而把人们赞美的情景直观地描绘出来,以突出象形工艺珍珠培育成功的事实。这个事实,又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把创造这一事实的新闻诸要素在叙述和描绘中显露出来。这篇消息只有四百多字,它的文字准确、优美,但又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这些都和散文的特点相对应。
总之,新闻的形象性表达,都需要把形象描写放在突出地位。但是,其笔法也应自由疏放,不拘一格。另一方面,在消息中,也完全可以像散文那样抒情。这类新闻中,作者主观色彩很浓的情况为数不少,有时用别人之“口”,直接或间接道出自己的情感。另外,在工业题材或科技新闻中,采用象征、比喻、白描勾勒等技巧也比较常见,目的是推进读者和听众的理解深度,强化印象。
上面提到新闻形象性表达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代替“生硬”的叙述。但是新闻毕竟是一种事实报道,还要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因而,形象性新闻的具体描绘还需置于对整体事实的叙述当中。当然,这个叙述是相对简略的,是对具体描绘的一种补充。可以这样说,具体描绘是起“窥一斑”式一个“点”的作用,而概述则起“知全貌”式“面”的作用。如新华社当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一篇消息《战后凉山》的结尾是这样的:“记者在凉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到所有的日历都没有翻到2月28日,有的翻到了2月27日。可以想到,他们刚刚把日历翻过26日那一页,就被我军打得丧魂落魄,再没有能往下翻了。正像一个越南士兵在一封未发出的家信中写的那样:我们这里形势很紧张,每天都有许多人死伤,不知哪一天该轮到我的头上。”在这篇消息的导语里,已经把我军攻下凉山的事实用形象语言告诉了听众,结尾处就没有必要再重复这一事实,而是把笔墨放在回叙越军惨败前的颓丧的精神状态上,无疑给消息增添了可听性和形象感。在这类新闻中要不要概述,主要由主题思想反映的程度来决定。如果具体描绘是给人一个局部的或“单个”的印象,就需要概述去做补充,以便给听众留下一个值得回味的较完整的印象。像新华社消息《陕北有煤海》就是具体描绘与整体概述结合的优秀作品。
通过以上的几点,可以确认的是,强调新闻表达的形象性与新闻的真实性并不矛盾。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承认新闻形象性的存在,只有承认它,才能使新闻写作获得更多的营养,写作的思路也就会拓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我们读过或听过的新闻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具体形象的描写部分或典型的细节描写,而那些概括叙述的部分不久就淡忘了。这说明形象性的东西要比抽象的概念和一般概述的事物更能抓住人、吸引人。对于广播新闻来说,要重视最初的两分钟,也就是导语部分要特别引人入胜。因为广播稍纵即逝的特点要求它比报纸新闻更讲究语言的通俗性和听觉的想象性。
新闻写作有它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在今天新的历史时代,形象性新闻也获得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会。这一点,尤其是在新闻专题、通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就形象性新闻本身来说,在同传统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新闻的竞争中,也以其崭新的风貌脱颖而出,赢得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并显示了其特有的隽永魅力和宽阔的市场底蕴。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短小精悍、既有信息传播价值又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形象性新闻将会成为新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