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楷早年求学经历的辨正与刊误

2017-04-12 17:38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彝良县昭通二中

唐 靖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657000)

● 乌蒙论坛

刘平楷早年求学经历的辨正与刊误

唐 靖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657000)

关于刘平楷早年求学经历的具体时间地点问题,貌似小事,实则关系刘平楷烈士思想转变的成长过程。此前虽已有学者依据原云南省立二中原始档案材料以及相关回忆作了明确论证,本应再无问题。但在目前提及刘平楷的相关论著中,仍然多有转相摘引,以讹传讹之处,实有进一步提出辨正与刊误的必要。

刘平楷 求学经历 昭通 云南省立二中

作为中共云南省组织的先驱,刘平楷烈士早期求学生涯的历程可以显示其个人思想成长的脉络与轨迹,因而对于研究者而言,有将其细化与澄清的必要。追根溯源,此前早有昭一中的钟大勇老师在编纂《昭通地区第一中学校志》时,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后作了核实考证,并于1993年在《昭通师专学报》刊文对文献中有关刘平楷在昭通读书学习的不实记载作了澄清。但在二十余年来的各种提及刘平楷的论著与词典中,仍然存在表述相互抵触、内容相互摘引并与史实不相符合之处。有见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刘平楷在彝良小学、省立第二中学(今昭通市第一中学前身)、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学习活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辨正和刊误。

一、早年求学各阶段所读学校的名称和时间

1.彝良县立小学阶段。

刘平楷1902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洛泽河畔的角奎镇,家境小康,在彝良县立小学读完初小与高小,毕业后前往昭通求学。对于这一点来看,各种资料均无异议。《刘平楷传》所附《刘平楷年谱》即注明:1909年,7岁读私塾;1910年,入县立初、高级小学;1915年7月,13岁,县立高等小学二年级学生,为全班35名学生中年龄最小者(大到23岁);1916年,考入昭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转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第11班读书。[1]《年谱》这一段叙述,仅就小学阶段而言并无问题,但后文将要详述,所谓“1916年,考入昭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这一点,则无论是学校名称(应为省立第二中学)还是时间(应为1918年),都有笔误。

另据钟大凯整理的《刘平楷烈士事略》引述1922年5月刘平楷《旅京日记》所说,刘平楷“七岁束发受书”,1909年(宣统元年)于乡间私塾启蒙,四个月后转入当地“成本小学”,入学后,他专心治学,从不偷闲贪玩,经过七年制的教育后小学毕业。[2]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刘平楷读书的年代,彝良全县合计有小学共30所,除教会学校之外,公立、私立小学计有19所,而其中有资格称为“县立”的小学只有两所,一所为“治城县立高等小学”(得名于学校区位于县治所在地的角奎),招收男生;另一所为女子小学,只招收女生,成立时间均为清宣统二年二月[3],即公历1910年初。这一时间与《旅京日记》中的记述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县立小学成立之初,刘平楷即有机会从私塾转入小学学习。至于文中为何称为“成本小学”,则有待考察,推测该小学设于县城城关,或许为“城关”的笔误。

刘平楷小学修读年限为7年,这与当时的学制也是统一的。中国晚清民国时期的学制,曾经历了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等人拟订的“癸卯学制”到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的变迁。前者规定修学年限为初等小学堂五年,属普及教育性质;高等小学堂四年,合计清末时期学生一共要读九年的书才能小学毕业。民国新学制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清末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分别改为了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4]刘平楷1910年入学,恰逢学制间的切换,彼时小学分为初小、高小,就与现在中学分为初中、高中相类似。

2.昭通省立第二中学阶段。

一般的刘平楷传记中均提及,刘平楷“1916年高小毕业”,理论上讲该年就应升入高一等级学校学习,所以不少论著就把刘平楷到昭通学习的时间写为了“1916年”,但这样一来却忽略了一个当时的政治时势影响学校招生的问题。

1913年,云南省政府在昭通设置了云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7年8月,省立二师受命与大理的省立二中互换校名,原址办学。从这一年开始,昭通原省立二师正式更名为“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校”。虽然改名,但由于1915年底以来,云南因唐继尧、蔡锷发起“护国讨袁战争”,分两路兴师出征。因此时护国军军费欠额甚大,所以1916年起中等以上学校都停招新增班级或延长假期,教育经费拨充为军饷,致学校的经费十分拮据。昭通省立二师受此影响,自1913年成立后总共就只招了师范第一班至第三班,以及八县联中第一班。1917年更换校名时均未毕业,有在校生二百余名,且设备、师资均不足以添招新的班级,也导致这两年内昭通所有县区高小毕业生均不能正常升学。一直等到1918年1月原省立二师的师范第一班毕业后,才于3月经过考试录取省立二中的第一班。第一班新生52名。刘平楷即名列其中的第38号,与他同学的有后来的国学大师姜亮夫、考古学家张希鲁、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邓子琴、国民党第七兵团副司令杨德亮等,可谓人才济济。

在省立二中于1918年(民国七年)3月呈报省教厅的《教育概况一览表》中,刘平楷本人学籍卡的相关信息,都完全清清楚楚,历历在案。证明刘平楷当是1918年3月入省立第二中学第一班学习的。有一定学术训练的人都知道,档案资料改动较少,是比事后回忆、口述资料更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省立二中保存有完整的刘平楷学籍卡,从中可以显示出他第一、二学年共11科的学习成绩及班级排名,比如第一学年地理成绩为76. 3,历史73. 3;第二学年地理82. 5,历史75. 0,均列全班前三名。这些档案材料经查核无误,充分证实刘平楷在昭通读书时的学校确是省立二中,而不是省立二师,更不是某些回忆资料中误传的省立二师简师班(查省立二师也从未办过简师班)。[5]这样的材料对于证明一个人的履历具有完全的说服力和不可替代性。

3.昆明省立第一中学阶段。

一些回忆资料陈述:刘平楷因为成绩优异,于1918年考入昆明的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就读,并在那里接受了“五四”的熏陶,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样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却并非事实。实际情况是,刘平楷转入省立一中,是转学的结果,与学习成绩优异与否均无关系,时间也不是1918年,而是1920年。

昭通原省立二中档案显示:刘平楷脱离省立二中的时间,应是1920年(民国九年)3月。这一年省立二中呈报给省教育厅《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校一览表》的“学生”一栏中,对刘平楷明确记载:“以上一名,于民国九年三月称其父旅省,准其就近转学出校”。这段文字不仅说清了刘平楷离开省立二中的具体时间,也点明离开的原因,是由于“其父旅省”而随同“转学”。转学在民国年间也非儿戏,口说无凭,须经严格的程序:首先,刘平楷的父亲刘泽均于1920年(民国九年)二月三十日(原文如此,疑为农历,下同),呈请省立二中,报称因举家迁往昆明,刘平楷拟共赴昆明省立第一中学插班,请求学校发给成绩表及转学证书。稍次,二中校长姜思敏则提出,转学证明必须先由彝良县政府出具证明,如果情况属实,才能予以办理。为此,彝良县公署再于当年的三月三日,反请省立二中把刘平楷的学习成绩表抄送一份,验证后才又于三月二十日回函,附上刘氏结状一张,证明情况属实,咨请学校发给转学证书和成绩表。最后,省立二中得函,遂于三月二十三日,正式给刘平楷发放了两学年的成绩表和转学证书。[5]以上文件昭昭在档,可见程序之严谨。按当时统一学制,中学修业期统一为四年,故刘平楷此前在昭通中学读书已满两年,因而转入省立一中第十一班后即进入第三年级复学,也就于1922年完成学习年限,正式毕业。

关于刘平楷转学之事,姜亮夫先生在其回忆录中也有提及:“到了我们进三年级时他突然不见了,不来了,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等到我到上海工作碰见了,这个人离开中学以后,去北京求学,参加党的地下工作,领导津浦路的铁路工人运动。到后来,他回到昆明做党的地下工作,被捕牺牲的。”[6]这也从旁证明刘平楷是在省立二中一班第二学年结束后,也就是1920年时才离开昭通的,而此时已经是“五四”之后的事了。

二、对相关论著的纠误

根据以上资料的叙述,刘平楷早年求学经历基本已经澄清无疑。但在近二十余年来的各种提及刘平楷的论著与词典中,仍然存在表述相互抵触、内容相互摘引并与史实不相符合之处。其中,与刘平楷前后入学省立二中的浦光宗,就曾以亲历者的身份写过回忆说:“刘平楷……1916年进入昭通省立第二师范简师班学习,后因将同班一个恶少打伤,被迫退学。1918年春,他到昆明考入省立一中十一班,1921年冬毕业后回到家乡。……我1919年在昭通省立二中第二班读书时,就听到过刘平楷在省立第二师范读书时的一些情况。”[7]这一回忆被诸多文献广为转引,但因为时年久远,所记多有讹误。而浦氏似乎却对其回忆坚信不疑,此前数年还以“读者来信”的方式致函《云南现代史研究资料》,申明“刘平楷同志在昭通进的是第二师范第三班,不是第二中学。”[8]如上节所示,刘平楷并非“1916年进入昭通省立第二师范简师班”,也不是“第二师范第三班”,而是1918年进入昭通省立二中;转入昆明的省立一中及其中学毕业的时间,也不是1918年和1921年,而应分别是1920年和1922年。

就笔者目力所及,特将相关论著中的类似笔误举例刊误如下:

1.论著原文:“刘平楷烈士……青少年时期在校学习勤奋刻苦,常名列前茅。故能连续考入昭通省立二中及昆明省立一中深造。”(彝良县文化馆供稿:《刘平楷烈士生平简介》,见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现代史研究资料》第六辑,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81年版,第5页)。刊误:刘平楷转入昆明省立一中的原因,并非是他“学习勤奋刻苦,常名列前茅”的结果。

2.论著原文:“经过七年制的小学教育后,刘平楷以优异的成绩于一九一六年考入昭通省立二中勉力求学。在昭通读了一学期后,由于戚友的帮助乃转学到昆明省立第一中学十一班深造。”(钟大凯:《刘平楷烈士事略》,边逵等编:《云南现代史料丛刊》第1期,云南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刊误:“1916年”时昭通的省立二中还并未成立,自然不可能在该校“勉力求学”;转学到昆明是在昭通中学读书两年后,不是“一学期”,转学原因也非“戚友的帮助”。

3.论著原文:“刘平楷的启蒙时期,是在家乡和昆明度过的。他7岁进私塾读书,以后又先后在国立小学;昭通省立第二师范,昆明省立一中求学。他天资聪颖好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尤擅长美术。1916年高小毕业后,刘平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昭通省立第二师范,1917年转入昆明省立一中。中学时代,由于他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是省立一中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较早的学生。”(中共彝良县委员会,徐永斗、王元辅执笔整理:《刘平楷烈士传略》,见中共云南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刘平楷烈士资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刊误:刘平楷在彝良所读的小学为“县立小学”而非“国立小学”,虽然都是公办,但隶属关系的级别却不一样;其他就读学校和就读时间上的错误,与浦光宗回忆大致相同。

4.论著原文:刘平楷,“一九○二年出生于云南彝良县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一九一七年考入省立一中。一九二二年到达北京……。”(云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编:《云南——可爱的地方》,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2页)刊误:从小学直接就过渡到了省立一中,而且“1917年”的时间也不对。

5.论著原文:刘平楷“7岁读私塾,后就读于县国立小学、省立昭通二中、省立昆明一中。”(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昭通地区志》下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刊误:“县国立小学”的提法不对,应是执笔者将当时的“国立小学”误以为当代的“公办小学”所造成。

6.论著原文:刘平楷“先后就读于县国立小学、昭通省立二中、云南省立一中第十一班。他自幼刻苦,擅长美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著名烈士》第七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刊误:同上第5,当年的“国立”“省立”“县立”涉及学校的办学级别,并非今天的“公办”可以一概而论。

7.论著原文:“刘平楷的启蒙时期,是在家乡和昆明度过的。他7岁进私塾读书,以后又先后在国立小学、昭通省立第二中学、昆明省立一中求学……1916年高小毕业后,刘平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昭通省立第二中学……1920年3月,刘平楷转入昆明省立一中学习。”(杨维武主编,中共昭通地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璀璨的群星昭通百年人物集萃》,中共党史出版2000年版,第4~5页)刊误:“国立小学”同样为“县立小学之误;“1916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昭通省立第二中学”时间不对,提前了二年。

8.论著原文:刘平楷“1916年,考入昭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转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第11班读书。”(《刘平楷年谱》,见白恒久、杨升华著:《刘平楷传》,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版,第189页) 刊误:应为“1918年,考入昭通省立第二中学读书;1920年,转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第11班读书”,入学时间及昭通中学的校名有误。

9.论著原文:刘平楷“先后在彝良县立小学、昭通省立师范、昆明省立一中求学。中学时代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国10年1920中学毕业后,到县立小学代课……”(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物志编辑组编:《云南省志 卷八十 人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刊误:民国10年并非1920年,而是1921年;另外,刘平楷中学毕业时间应是1922年。

10.论著原文:“1918年秋,16岁的刘平楷在彝良县国立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昭通二中。”(邹长铭:《咱们昭通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刊误:同上第5,彝良“县立小学”非“国立小学”;考入省立二中的时间不是1918年秋,而是1918年3月,即春季;另外,“省立二中”也不能说成“省立昭通二中”,因为并无“省立昭通一中”之说,准确名称就是“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校”,无需“昭通”二字。

三、结语:昭通省立二中与刘平楷思想启蒙之地

对刘平楷早年求学经历的澄清,实则关系刘平楷思想转变和启蒙的成长过程。在目前的一些著作中,对这个问题描述说:刘平楷“先后在彝良县立小学、昭通省立师范、昆明省立一中求学。中学时代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9]在另一著作中我们也可看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昆明省立一中求学的刘平楷和众多云南有志青年一样,迫切渴望到北京、上海等地求学,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0]这样的文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错,但倘若细细推敲就不难发现,以上两文均把刘平楷思想启蒙之地放在了“五四”时期的昆明省立一中。而从刘平楷的人生履历实际来看,“五四”时期他还尚在昭通的省立二中读书,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转变与启蒙之地,不应该是昆明,而应是在昭通。

对此,昭通党史界相关著作有比较准确的记述:

刘平楷在省立二中读书期间,国文教师戴树春(字仁甫)第一个介绍学生阅读《新青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等进步书刊。刘平楷、浦汉英、孙承光、刘千祺、戴德民、赵师孝等学生都是受他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昭通,戴仁甫向学生作了鼓动性很强的演讲,同学们无不对卖国的北洋政府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的行径深感愤怒,为北京爱国青年学生的行动所鼓舞。在第二班学生刘千祺等人倡导下,成立了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校爱国学生联合会,刘平楷和同学们一起走出学校,举行示威游行,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活动。

1919年7月,省立二中师生在“五·四”精神鼓舞下,同地方军阀蒋光亮的强暴势力展开了斗争,为营救被捕师生,省立二中全校罢课,姜思敏和戴仁甫等人上昆明上诉。这次斗争迫使省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亲自处理,发训令、指令达十几份,最后查处了蒋光亮。这是昭通最早的一次学生运动,刘平楷和同学们参加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11]

综上可见,刘平楷的启蒙时期,笼统地讲当然可以说是“在家乡和昆明度过的”,但如果认真分析,那么他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五四”运动,应该还是从昭通的省立二中起步。上文中提及的戴仁甫以及刘陶庵等老师,便是刘平楷一干同学早期的启蒙者之一。有了这样的锻炼和熏陶,他转学到昆明后才脱颖而出,走上新的人生历程。因此,对刘平楷思想启蒙问题的探究,就绝不只是一个时间或者学校的问题。刘平楷在省立二中读书期间,并非一开始就显露出锋芒,他也不是昭通学生运动的骨干或领导者。在同班同学、国学大师姜亮夫的回忆中,甚至说他“生得非常漂亮,内皮白里翻红,在学校见着人脸会发红”,大家都爱拿他开玩笑,以至同学都叫他“刘姑娘”[6]。在这样的情形下,混淆时间和地点,提前将刘平楷描述为“五四”时期已经在昆明的学生运动中总是“打头阵”的学运领袖,显然并不符合事实。一个新青年的成长需要有合理转变的过程,只有如实反映这个逐步成长的过程,才是真实可信的。

[1]白恒久,杨升华.刘平楷传[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89.

[2]钟大凯.刘平楷烈士事略[C]∥边逵.云南现代史料丛刊:第1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26.

[3]彝良县志编纂委员会.彝良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500.

[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589-590,667-668.

[5]钟大勇.刘平楷烈士在昭通省立二中的史实补正[J].昭通师专学报,1993(3):97-100.

[6]姜亮夫.我中学时代的母校——云南省立第二中学[A]∥姜亮夫全集:第24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8.

[7]浦光宗.怀念刘平楷烈士[C]∥中共云南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刘平楷烈士资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72.

[8]浦光宗.几封读者来信摘登[C]∥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现代史研究资料:第十一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91.

[9]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物志编辑组.云南省志:卷八十·人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38.

[10]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525.

[11]杨维武,中共昭通地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璀璨的群星 昭通百年人物集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2000:4-5.

Rectification and Errata of Liu Pingkai 's Early School Experience

TANG 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China)

The specific time and place of Liu Pingkai's early school experience was a key to expla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his thought.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d been made a clear argument based on the original archival material and related memories about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Yunnan Provinc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circulate erroneous in the current reference to Liu Pingkai's related work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rther rectification and errata.

Liu Pingkai;School Experience;Zhaotong;Second Middle School of Yunnan Province

K297.74

A

2095-7408(2017)02-0001-05

2017-01-04

唐靖(1972— ),男,云南昭通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心态史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彝良县昭通二中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庐江二中简介
彝良县总工会:与扶贫点小学生欢度儿童节
彝良县总工会: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培训
彝良县总工会:深入扶贫点开展遍访行动
彝良县总工会:积极参加禁毒、防艾系列宣传活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