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广辰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高职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詹广辰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为满足跨境电商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组建“订单精英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开设“校中厂”、“厂中校”、校内教学实施公司化管理、开展岗位“实战项目”、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等实践,开创了校、企、学生共同受益的教改合作新局面,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订单式”人才培养
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外贸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产品通往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这种国际贸易的新方式,必然导致就业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旺盛需求。外语外贸类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呈现出起薪高、前景好、晋升快的特点[1]。同时,相关岗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日趋增高,“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化、复合化、分工细化的新需求”[2]。为把握行业迅猛发展的趋势,我院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通过不断改革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3]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
目前,我省经济融入全球化,产业升级,已进入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时代。广东省的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广东省推进贸易转型升级五年行动计划(2015-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到2017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提高到23%,服务贸易规模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到2015年,在高端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金融、物流、国际商务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39万人。到2020年,新增80万人”。《纲要》还要求“培养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我院新近的毕业生就业率、岗位对口率及用人单位质量评价显示,跨境电商行业企业非常需求同时兼具外语能力、外贸专业知识、网络技术、经济常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为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院在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中组建“教改团队”,经过数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毕业生的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但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也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
1.1 班级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岗位针对性
我院以往的“教改团队”由各行政班学习优异的学生组成。首先,在生源选拔方面,过于简单、片面的仅凭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部分学生在职业兴趣、能力、社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性格特点等重要参考标准,未能达到跨境电商行业的人才要求。其次,参与团队的学生仍分属于各原行政班,也未制定岗位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因此,由于培养目标和标准缺乏统一性及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有限,导致团队意识不足,对跨境电商的学习和实践缺乏积极性。部分学生甚至中途退出,导致团队流于形式,未达到理想的教改成效。
1.2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能力
我院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毕业于英语专业,电子商务类学科基础薄弱,对该行业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书籍和互联网,尤为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和相关经验,他们的实践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黑板交易”,无法给予学生真实有效的实战培训和职业辅导。由于学校和企业教改合作的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尽完善,部分教师缺乏到企业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缺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之一。
1.3 企业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不足
企业大多以营利作为主要目标,视经济效益为其生命线,往往认为与校方共同培养学生是额外负担,从而对教改缺乏认识和积极性,使依靠企业培养人才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以广东顺德为例,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可容纳学生实践的人数有限。特别是外贸型企业的岗位工作,具有私密性、重复性、风险性、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在繁忙的工作压力下,许多企业无暇顾及安排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实习。“学生无法介入到关键岗位,核心工作任务没有得到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此外,企业如高质量地落实学生培养工作,必然导致投入更多,而实际效益则进一步无法得到保障。我院以往推行的“教改团队”的确不能为企业提供现实的利益,体现不出“双赢”的合作目的,必然导致企业缺乏合作的愿望。
1.4 校、企缺乏实质性深度合作
外贸型中小企业极易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经常面临裁员与倒闭的困境,我院以往教改的校、企合作多为一次性合约。“教改团队”往往停留在参观、座谈、讲座等层面。由于企业希望学生具备即刻能上岗的“准员工”能力,而多数学生的岗位流程操作能力和专业背景经验与岗位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企业一般不愿将电商平台的账号给予学生进行真实操作和商务洽谈,致使学生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很少能深入岗位一线参加实践工作,难以快速提升实践能力。此外,我院与企业的一次性合约的相应法律约束性较弱,对违约行为缺乏管控,存在企业经营与学生违约并存的风险。 一方面,缺乏对企业履行约定的责任保障(如,实践设备构置、企业专家授课、订单绩效奖金、毕业生录取等)。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到岗就业的诚信意识,如出现毁约行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和产出效益将会受损。
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的“订单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校企双方根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及考核方法,共享师资和技术设施设备,签订用人合同等深度合作,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订单式”教育,充分满足岗位的人才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应用英语专业从2015年起,以校、企工学深度合作为契机,以强化师生的实践能力为抓手,以满足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英语教与学方面深化改革。
2.1 按校企联合培养需求组建“订单精英班”
学生组成是落实“订单式”教育的核心环节,我院对往年教改实践中呈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在2015级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采用全新的选拔方式组建“订单精英班”。首先,将选拔考核时间设定在大一第二学期末。主要考虑是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行业背景、自己的学习状况,职业能力及就业兴趣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对报名参加跨境电商“订单精英班”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及稳定性。学生在提高对自我能力和素质的认知基础上,进入专门的教改行政班,更有利于彼此间培育较好的默契和认可的团队意识。
选拔考核方式和内容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英语能力测评(程度与大学英语6级相仿)、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网上测评(由负责跨境电商教育的软件公司开发)及专家面试(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具体组班情况为,2015级共有120名学生报名,通过英语能力测评后,筛选出80名学生参加下一轮职业、心理素质测试,此后再选出50名学生进入最后的面试环节,最终确定30名学生组成“订单精英班”,并使其成为稳定的专门行政班。这种全面、严谨的选拔考核方式,较好的地保证了订单培养的生源质量。
2.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外语学院与“订单”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1)减少传统贸易相关课程,强化跨境电商教学。大幅增加实训课程,“订单”班学生的实训课程占总学时的55%,相比普通班增加12%。其中,仅电子商务与国际营销课程到企业实习时间,由普通班的16学时增加至28学时。
(2)改革实训课程考核方法。企业实训课程以回复询盘、产品发布、模拟接待客户及商务沟通等多种“仿真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3)毕业资格接轨岗位需求。必须通过的考核包括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应用专员证书(国际贸易方向)考试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推荐获得证书包括电子商务(助理电子商务师)、商务英语翻译助师级、剑桥商务英语BEC、报关员、高级营销员等证书。
2.3 调整英语教学内容
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遵循电子商务英语语言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例如,针对电子商务英语词汇中常出现的复合词、缩略词、数字符号词和随时出现的新词,采用直译法、音译法、归纳联想法、组合记忆法和混成法等学习。针对外贸电函结构和句子简单、明了的特点,多掌握行业通用贸易表达方式和句型,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此外,从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角度考虑,开设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训学习。例如,课内的“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及“第二课堂”、“技能竞赛”等,适当减少纯语言学相关知识,使学生更专注地学习对日后工作更实用的语言知识和技巧,从而有效提高口语及写作的实践能力。
2.4 开发电子商务“实战项目”,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为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校与企业按岗位的工作需求,共同建立一套程能主导电子商务“工学结合”教学的“实战项目”,增加有针对性的“打通融合、交叉学习”技能型课程[5],并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例如,校企双方在学生到企业的实践期间,先使学生在岗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和产品特性,通过“图片处理”、“在线回复询盘技巧”、“上传产品技巧”、“市场营销”、“跟单业务”等实操课程,快速提升实践经验和技巧。在此基础上,利用企业注册的平台账号,由校企双方的教师把关,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商贸交易操作。这种全真“实战项目”,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使教学紧跟市场的发展潮流,解决了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堆砌,缺乏有机结合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在优化教学质量、办出教学特色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实际效益。从而实现校、企、学生深度合作,共同受益的“三赢”教改合作目标。
2.5 “校中厂”实施公司化管理和运作
为响应国家大力提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思想,我校拨出专款,按企业的岗位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规划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楼。其中,我院的“应用英语专业外贸创新创业工作室”采用全真的公司化管理和运作模式,由企业的员工定期给予学生培训和指导、工作出勤采取“打卡”记录方式、开通跨境电商平台注册、建立工作进度显示屏、按工作绩效给予适当的薪酬等管理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全真岗位标准化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强化了企业制度及文化意识。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建立“校中厂”,不仅解决了企业对学生容纳量有限及成本支出过大等问题,还可尽早增进学生对一线岗位工作的认识,尽快提高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校企双方深度的合作中,企业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了更为充分认识,增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与校方及学生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需求“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订单式培养”初衷。
2.6 提高校内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我院与企业通过建立“厂中校”与“校中厂”平台,以“双聘”模式实现师资共享。学院与企业在岗位一线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为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和自身提高,我院一方面严格出勤考核,另一方面拨出专款改善教师在企业的工作、食宿条件,并给予业绩补贴。在“厂中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承担实训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产品,通过个人卖家身份在跨境电商平台注册开店,或从事“微商”,提高自身的商业敏锐度和市场营销技巧,以亲身实践经历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案例教学”。此外,学院拨出专款按岗位设置标准建立校内全真实训基地(“校中厂”),聘请企业教师授课,我院教师利用企业专家给学生上课的机会,了解行业新近发展态势、培养岗位一线体验。企业也聘请我院教师开展面对外贸一线员工的培训,教师在提高员工英语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与员工互动,亦可深入了解外贸工作的最新动态和职业能力需求。这种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提高实践能力平台。
2.7 建立、完善“订单培养”合同的法律法规
建立和完善校、企、学生三方利益均得以保障的教改模式,充分调动基于各方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是“订单培养”能否长期稳定开展的关键。我院通过总结近年的教改经验和问题,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完善相关的合同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保障兼顾各方利益的契约,才能有效的避免校、企、学生的违约风险产生的负面作用,顺利推行教改深入持续进展。目前学院已与企业共同签订《校企“订单”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订单”联合办学5年计划》等保障“订单培养”教育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合同。另外,企业与学生也签署了相关的劳动合同,如《“订单班”学生劳动协议及奖励机制》,明确了学生的责任及企业应给予学生的奖罚机制。从而避免以往因校、企、学生各方的临时决定,导致的短期行为。使“订单培养”的教改,从建班培养到毕业就业的系统过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的经济效益、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毕业就业,均得到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
我院2015级应用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深化改革,独立建班始于2016年中旬,目前已取得显著的成效。由于开创了校、企、学生共同受益的教改合作新局面,极大地调动各方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与学校开展长期稳定合作的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12家公司上升到目前的30家,且仍呈显著上升趋势。“订单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已为企业创收约60多万人民币的纯利润。
我院应用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为行业、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如何紧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握跨境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仍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1] 孙从众.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英语专业模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时务”为例[J].职教通讯,2015(30):8-10.
[2] 刘俊斌.基于特定平台的“后置订单式”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119-120.
[3] 朱桥艳.珠三角区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出路—以国际贸易为例[J].轻工科技,2015(3):161-163.
[4] 王群飞.依托“外贸电商订单班”的高职国贸全真实践教学成功经验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114-115.
[5] 郭心.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2016(13):78-8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n Cross-border E-commerce’s “Order-oriented”Education of English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 Guangche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hunde Polytechnic, Foshan 528333, China)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s needs for talents,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unde Polytechnic has bee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order-oriented” education.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Elite Order-oriented Class”, improv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enhancing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ies,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in campus and enterprises, practicing enterprises’ management,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training of real job posts, the reform has reached its goal as students,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have gained their common benefits and interests. Graduate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their abil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also strengthen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glish majors; cross-border e-commerce; order-oriented education
G719.21
A
1672-0318(2017)04-0071-04
10.13899/j.cnki.szptxb.2017.04.014
2017-03-02
*项目来源:外贸精英人才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X201400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
詹广辰(1988-),男,广东东莞人,助理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英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