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2017-04-12 13:50王秀银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啤酒瓶平均数

王秀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中包括“基本活动经验的累积”,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来越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没有实际体会,即便是学生知道了一些数学规律也不能熟练运用。而要想让学生累积基本的活动经验,就需要让学生在数学化的活动氛围中真正动起来、操作起来、交流起来、思考起来。

一、组织真实的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

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操作、实践、交流、反思等,会得出一些自己的思考,然后经过思维加工逐步沉淀下来,成为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经验依赖于真实经历,需要让学生在数学化的活动中获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组织真实的数学活动,杜绝形式主义。

曾经听过“认识平均数”一课,为了引出平均数,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作用,教师从射飞镖比赛入手,让男生和女生分别走上讲台来“扔飞镖”,虽然是在笔记本中设计好射飞镖的成绩,但是学生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之后,教师记录下男女生的成绩,其中参赛的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在学生计算出男队和女队的总成绩之后,教师宣布女生获胜,这样的结果引起了男生的不满,他们认为双方参赛的人数不对等,所以不能根据之前的比赛成绩来判断女生获胜。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那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本指望学生顺理成章地说出平均数的概念,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大相径庭:有的学生提出,可以让男生再派一个人参赛,使得双方的总人数相当,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去掉一名女生的成绩,但是在去除谁的成绩时引发了讨论,纠缠了半天,就是没有学生说出计算平均成绩的办法,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判断可不可以用比较双方平均成绩的办法来判断胜负关系。

反思这样的教学,课堂上进行的这个操作活动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够将学生带进课堂,但是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让总人数变成一样的”,他们很难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用平均数来表示男队和女队的整体水平,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足为奇。从效果上来看,这样的数学活动只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不能为学生累积活动经验提供帮助。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淡化这样的实际活动,转而用教材中提供的套圈游戏的数据来呈现给学生,激发出学生通过比较平均数的办法来判断胜负的想法,然后让学生面对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可以用学具摆出来)进行操作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很可能探索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因为数据比较简单),这样的数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才是有价值的。

二、组织多元的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依靠操作来探寻数学规律,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也能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一些数学课中的操作活动缺乏必要的思维活动作为支撑,导致操作无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组织多元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创设“小兔拔萝卜”的情境,让学生照样子将小兔拔出的萝卜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通过认识“这里面有几个2”让学生初步体会出“倍”的含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超级变变变”的活动,要求学生表示出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两倍,教师先摆出4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拿出3个圆,再让学生摆一摆,之后教师拍4下手,让学生动手拍一拍,竖起手指摇动两次,让学生也来做一做……最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4”,学生的答案出现了不同,有的学生写下了两个“4”,也有的学生写出了“8”。我要求学生自己来陈述理由,第一种答案的学生认为,教师写出了一个4,自己就要写两个4,很快有学生质疑:“你写的不是44吗?4是个数又不是个图形,我们应该想两个4是多少,所以我写出的数是8。”然后有学生尝试给第一种表示方法找理由:“老师写的是4,我们写的就是两个4,两个4就是一个4的两倍,只要在中间添一个加号就是两个4了,这个答案跟8是一样的。”在这一系列活动之后,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刚才的活动过程,然后再组织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倍”的含义,学生很自然地用“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倍的含义了。

在这样的活动中,看似热热闹闹的模仿,可学生在活动中的思维含量却不低,他们要观察教师呈现出来的东西,经过提炼将这些素材看成一份,然后来思考自己应该怎样表示出这样的两份,从图形到符号,再到声音和动作,学生将很多素材融入数学学习中,将它们加工成一份,这为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倍”的概念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他们认识到无论要表示出什么东西的几倍,只要将这些东西看成一份就可以了。正是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对4的两倍的讨论才会如此精彩,这也让学生的活动以思考为支撑,因为思考而有效。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这样多感官参与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多元的数学活动,得出丰富的体验,这对他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组织自主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率真的体验

猜想和实践验证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学习中我们不能依靠主观臆断,而是要真正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要组织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从中受益。

曾经听过华应龙老师执教的一节课“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华老师给学生准备的“道具”是啤酒瓶盖,从父子二人谁可以去看球赛的问题出发,华老师引出了“用抛啤酒瓶盖来决定比赛胜负的方法是不是公平”的话题,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抛硬币来决定胜负的方式,所以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认同这样的游戏规则,只有少数学生提出质疑:啤酒瓶盖跟硬币有细微的差别。在这样的矛盾中,华老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己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的道具除了啤酒瓶盖,还有一个封闭的透明玻璃瓶(为了节约时间,避免啤酒瓶盖到处乱滚),在小组活动之后,华老师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呈现出来,组织学生观察,并且将分组的数据汇总出来,面对实验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这样的游戏规则并不公平,这样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首先是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判断,因为有硬币的背景,学生的猜想更多的是“迁移”过来的,但是在出现争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验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实验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又是学生真正的需要,学生的活动进行得很顺畅,而且他们对实验结果相当关注,事实上实验结果也给学生上了一课,让学生从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得到了不少教训。这样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数学学习就是要传递这样的治学方法,让学生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总之,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不在于活动的数量,而是要提升数学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告别形式主义,真正走进数学的世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我们用正确的教学观来组织课堂活动时,学生一定能够走出低效操作的误区。

猜你喜欢
基本活动经验啤酒瓶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创意啤酒瓶盖
初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习得刍议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培养策略谈
关注课堂教学,落实“四基”要求
恼人的啤酒瓶盖
层层推进,落实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