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晓琳
媒介融合背景下《纽约时报》的转型探析
□ 宋晓琳
互联网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其中,传统报纸的功能逐渐被新的媒介取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少传统报纸开始进行艰难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拥有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的积极转型最为引人注目。2015年VR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之际,《纽约时报》收购VR广告公司的举措令人瞩目。本文旨在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纽约时报》的积极转型历程进行概述,分析转型中的《纽约时报》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持自己的办报理念,多平台融合,这些都是值得中国报业学习的地方。
纽约时报;转型;融合;启示
《纽约时报》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其转型逐渐从以传统报业为经营核心,多种媒介共同发展,转变为以官网为核心,多种平台多种媒介共同发展的模式。《纽约时报》作为最先进行转型的传统大报,其转型历程对很多报纸具有借鉴意义。《纽约时报》本身的转型与纽约时报整个公司的新媒体策略息息相关,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以《纽约时报》的转型为主,同时参考研究了其母公司的总体转型历程,希望从《纽约时报》的转型过程中得出有价值的参考。
(一)网报融合——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1996年《纽约时报》的网站上线,这是其转型起点,标志着《纽约时报》开始将传统业务和新媒体进行融合。这是《纽约时报》开始关于新媒体的首次尝试。该网站首次上线时国内用户免费,国外用户付费,但结果是网站的访问量大幅度下滑,直至不久后网站开始实施全部免费。①《纽约时报》网站的管理层相对报纸来说是独立的,独立运营核算并且不对报纸负责。《纽约时报》网站是集团转型发展的核心。作为超大型的新闻门户网站,《纽约时报》官网的内容极其丰富,真正实现了网报融合。
随着《纽约时报》对转型的不断探索,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报网互动经营策略。在转型过程中,报纸的盈利直接关系其存亡,因此报纸的盈利模式是转型中的一大重点。2011年纽约时报建立付费墙是其新闻收费制度不断改善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是美国报业新闻收费的一个转折点。《纽约时报》建立新闻付费墙取得巨大成功,并在美国引起了仿效热潮。②
(二)形成多样的新业务
2002年开始,纽约时报开始对新媒体进行新一轮的“扩张”,并逐步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到2006年,《纽约时报》推出了电子版,并在此期间不断调整自己的收费策略和公司结构。《纽约时报》在转型中有几次值得注意的大动作:2002年入股《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收购About.com网,2006年收购基础线影音系统,2007年公司搬迁,决定将更多资源转向网络(这次搬迁是《纽约时报》转型的关键节点),2012年首个外文网站上线,2015年收购VR广告公司。
(三)多平台经营
《纽约时报》在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发展报纸为核心,其他媒介共同发展的策略。《纽约时报》集团在社交媒体上的推广为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社交平台的贴文最后都指向了《纽约时报》的官网,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站的点击量。第二,纽约时报网站和社交网站搭配和谐,社交网站弥补官网的不足。《纽约时报》终端APP也是其转型经营的重要平台,数量多达十几个。这些APP内容多样,定位精准,为其吸引了大量受众。
(一)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在雷蒙德创刊之时,《纽约时报》就主张客观报道社会大事,平衡全面地提供世界信息。到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时,制定了新的报训“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纽约时报》始终坚持着严肃大报的形象,坚持着“新闻第一”的原则。
即使是在发展新媒体业务时,纽约时报网站内容也坚持了权威性和多样性的结合。首先,网站内容并不是报纸的电子版,而是真正做到了丰富化、精品化,同时注重利用网络特性,发挥新媒体的经营优势。
(二)坚持办报理念和品牌策略
无论是传统报纸还是网站、APP等,纽约时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新闻理想和办报理念。品牌是一家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雷蒙德创办《纽约时报》时就致力出版一份纯正、议论平和的报纸,希望打破当时纽约纷乱的报道方式。该报在奥克斯接手之后,更是确定了新闻第一的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纽约时报》的风格严肃稳重,获得了“灰色贵妇”的美誉,同时纽约时报官网和APP等都没有追求过分的艳丽,而是简约明了、严肃朴素。在迎合受众需求的不断更新中,《纽约时报》始终坚持自己的新闻理念,树立不倒的品牌。
(三)更新技术,迎合用户体验
《纽约时报》的转型过程和技术的更新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技术的不断创新才造就了《纽约时报》的转型成功。纽约时报网建立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利用新技术来完善丰富网站功能。
《纽约时报》从最开始建立官网就十分注重技术利用。在网站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想要看的内容,创建一份属于自己的纽约时报,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实现网络互动。纽约时报的掌门人小阿瑟·苏兹伯格说:“我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手段和技术来传递我们独特的新闻理念,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③《纽约时报》2006年和微软合作发布了适合PC端的“时报阅读器”,之后又开发手机客户端,并和amazon.kindle、苹果公司合作,致力阅读器的开发,注重用户的需求。《纽约时报》的发展转型走在前沿,APP订餐、360°虚拟现实的视频APP等,都是其将新技术融合进转型过程的实践。在VR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的2015年,《纽约时报》不仅收购了VR广告公司,而且发布了VR APP,给受众呈现一个能动的纽约时报。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纽约时报》成立了业界第一个专门研究受众行为以及网络营销分析的部门,形成了一个数据库,为其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大数据支持。
《纽约时报》的融合转型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从最开始的资本融合到后来的报网融合,一系列举措都是《纽约时报》对媒介环境变化及时作出的反应,对中国的传统报纸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创新,与时俱进
《纽约时报》的成功与其时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密切相关。《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到今天仍在继续,说明它是拥有敏锐嗅觉的大报,时刻关注自身生存环境的动态,并且总能立即做出反应。
我国报业的新媒体转型步伐相对来说缓慢很多。目前中国报纸的网站起到的还仅仅只是宣传作用,真正的浏览人数甚至还没有报纸本身的读者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报纸停刊的消息不绝于耳,让人扼腕叹息。新媒体的到来并不是报纸的终结,更不是新闻的终结,我国传统报纸应该积极创新,实现和新媒体的融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
(二)借力其他新媒体平台,更新技术
《纽约时报》转型过程中很鲜明的一点就是注重借力社交平台。目前社交软件、社交平台在国内外发展得如火如荼。这种社交平台有着很强的用户粘性,而且有着很广泛的受众群体,借助社交平台实现自身的转型是值得借鉴的方法。目前中国传统报纸已经开始相关尝试。
(三)注重受众体验,坚持新闻理想
受众感兴趣与否是决定一个媒介存亡的关键性因素。目前中国的报纸存在一个问题是,有的媒体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支持,还没有适应市场化环境。同时还存在另一个极端,报纸为了更好的广告盈利,应广告商的要求,将广告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严重损害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受众地位的重要性无需过多阐释,但是在实践中真正把受众放在重点的报刊却少之又少。传统报纸并不一定会消亡,只要其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及时创新,注重受众体验,但又不过度迎合受众,坚持新闻理想,这样的传统报纸一定会在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风生水起。
注释:
①胡泳.“报纸已死”还是“报纸万岁”?(上)——以《赫芬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传媒,2012(06).
②郑敏.《纽约时报》的新媒体之路[J].中国记者,2007(08).
③杨晓丽.纽约时报:行走在报网融合最前沿[J].新闻研究导刊,2008(04).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