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艳梅
“邑夹道挽留之”的任辰旦
莫艳梅
任辰旦,在正史中以循吏传,以江南良吏著称,以知县直接为老百姓服务,勤政爱民,深受老百姓拥戴,离任之时,上海民众夹道挽留之,其勤廉事迹为当今群众路线教育可资借鉴。
清官;任辰旦;上海;知县
任辰旦(1623—1692年),字千之,号待庵,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人。自幼聪慧,与同乡毛奇龄、王先吉、韩日昌俱以文学出名,号称“四杰”。以韩灿为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第四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中进士后,更名任辰旦。初任上海知县,以江南良吏著称于世。离任之时,上海民众夹道挽留之。其勤廉事迹也为当今群众路线教育可资借鉴。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任辰旦任上海知县。时上海县情严峻。自明朝以来,江南重赋为天下之最,江南逋赋也为天下最。清初虽有所减轻,但夏税秋粮的正赋仍然沉重不堪。据统计,康熙二十年代,江南田地 4480.06万亩,占全国 60784.30万亩的 7.37%;税银 413.79万两,占全国2444.97万两的16.92%;米麦332.78万两,占全国433.11万两的76.84%。①范金民:《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江南之中,又以苏、松为最。时上海县属苏州府,素称大县,自然是重赋县。当时,苏松钱粮,无一官曾经征足,无一县可以全完,无一岁偶能及额,各县历年钱粮欠至数十万。由于清廷对官员实行严格的考成,为了征收足额的赋税,官员只得加紧催科,尚难交代,则立遭斥革,许多官员到任席未暇暖,已被褫职撤换,其中上海县令前后50余名,“皆座未及暖,参罚随之,因催科拙者十之七八”②〔清〕叶梦珠:《阅世编·士风》。。有的贪官污吏不顾人民死活,乘机索取豪夺,加上上海又是中国的重要商埠,人烟浩穰,海舶辐辏,邦会林立,中外并集,因中饱私囊而被削职入狱的又不在少数,任辰旦之前的九个县令皆因此入狱。
无论官吏催科如何严刻,狡黠的豪猾地主总是千方百计逃避赋税,诡寄钱粮,将负担转嫁给无地少地的贫困下户头上。农民苦于赋役,剜肉医疮,卖子完租,仍难足额,只得拖欠。《清史列传》也载:任辰旦“授江苏上海县知县,县负海,户十余万,岁租不下四十万,漕复半之。”
天灾人祸总是相伴而行的。民贫百役,旱涝洊臻,狱讼滋纷,前令九狱,就是当时的县情。任辰旦临危受命,真有如履薄冰之感。
任辰旦上任后,广视听,询民情,办实事,解难题。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当然还是赋税!不完成赋税,他连清官都当不成,立马革职。当时,为逼交钱粮,官府普遍采取了严酷的考比之法,搒掠敲扑,苦刑相加,追捕累累,还发生百姓因无法如期交赋被鞭打致死的惨剧。即使这样,仍然无济于事,岁岁压欠,积道难盈。任辰旦治民以宽。他催科时,慎用鞭扑拷打,只是削木为版,在上面书写他们的名字,由都亭长召唤他们。对违期应捕之人,也不用刑,而是先寄书信以约定期限。百姓感其仁,如期而至,争先输纳。有一次去仓库,一个下属挥舞着一根棍棒跟跑过去,任辰旦就叫此人把棍棒寄存在途中的酒家,不要使用。
上海濒海,吴淞口旧设海防军,即将撤去。任辰旦担心军队乘机发剽民财,就私下打探军队的行期,并请军主饮酒,建议尽早撤离,不忧民,不乱性。果然,次日,将军令下,促急行。任辰旦还举办丰盛的酒宴,热烈地犒劳和欢送军队,军队也不好再延期停留,或有什么伤民之举,随后开拔。当地老百姓对任辰旦十分敬服。
黄龙浦、吴淞江为入海要道。在离浦口三里的地方,原先建闸,屡建屡圮,水灾频仍。之前,江苏巡抚慕天颜曾下令修治,但因为是大工程,加上修闸必筑坝,这些都需要很多的钱财,上级官府又无援助,因此拖了很多年,民声怨沸。任辰旦上任后,亲赴现场,反复考察,独辟蹊径,募浙江工匠,仿照浙江架梁的方法建闸。根据闸址的宽度采伐石头,并在石头上作好标识。然后派善泅者将石按照设定的顺序叠成阶梯状,再在上面盖上横石,打下木桩用以加固。最后,对两岸堤坝加宽。因任辰旦方法得当,加上百姓乐为劳役,这项巨大的工程只要了10个月就顺利完工。所需费用,都是他自己变卖家产资助,“不病役,不糜帑,邑人颂之”。①资料来源:1.《清史稿·列传·循吏·任辰旦》;2.《上海旧政权建置志·人物·任辰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
又因水涝灾害,有6000亩县田被淹。如果仍按旧例追缴赋税,老百姓即使倾家荡产,卖儿卖女,也交不起赋税。前官往往迫于考成,捏造虚报已习以为常。这时,巡抚慕天颜疏请复勘,任辰旦喜不自禁,曰:“此吾志也。”于是,每天来往于泥沙中,按鱼鳞旧册,履亩丈量,理清那些荒芜的田亩,减免那些被水淹没的田地赋税。县民甚是欢喜。这项工作历时2个月,所有勘察的费用又是任辰旦自己承担的,俸薪不够支付时,就借用家中的银钏、棉布来抵钱。
上海主要种植木棉,然后再将木棉换成大米,充作漕粮。为减轻农民负担,任辰旦改征木棉,甚至为了很小数额的漕粮出入,而与负责转送的官员据理力争。因此,深得民心。有一次,大兵南征,各州县造船渡湖,抢掠民物。村民亦筑堡防御,抵制官府,唯有对任辰旦另眼相待。他下乡入村,百姓都涌到道路上,送茶递枣的。他得木皆给钱,百姓说不要他的钱,还把整片树林都由他取。任辰旦说不要他钱的,就还树木给那人,百姓这才把钱领走。
任辰旦还敏于听断,数决疑狱。平民孙辛被杀一案,陈尸多年,怨气冲天。任辰旦躬亲审理,终获公断,众人心服口服。不久,积弊尽清,豪猾敛迹。
因政绩有声,上级把任辰旦作为良吏向朝廷推荐,被破例调任工科给事中。后迁兵科,充湖广乡试正考官,转大理寺丞。他感激知遇之恩,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权书》十篇,内容涉及“酌减赋额”“确核廉贪”“请慎用人”“裁兵利弊”等,直言“民生在于吏治,吏治在于守令”“夫州县之官与民最亲,贤则民受其福,不肖则民受其害”,主张“慎用人以肃纲纪,核廉贪以饬吏治,使廉者必可登用,贪者必难幸免”。所言皆深切时弊。为了褒奖他的直言诤谏,康熙皇帝专门下了一道诰命。诰文中赞扬他“直声振陛,上言抗疏,能令九棘风生,激浊扬清”,特封赠他为“中宪大夫”。
任辰旦善诗文。《清史列传》载:他“幼奇慧,与毛奇龄同学,诵《贾长沙疏》,三过即成诵,旬日不忘,奇龄甚敬之……奇龄尝作《上海集课记》,以纪其绩。”①《清史列传·循吏传·任辰旦》。
任辰旦清介自矢。《清史列传》载:他“清苦自励,在官衣木棉疏履,厩马无栈豆,亲朋饮宴,辄从荐绅假壶榼,荐绅之贤者请其教,却其所餽饷。浦东渔有屠蚌得大珠者,隣首之官,称珠美色如含桃。辰旦判纸尾曰:‘民自得珠,与官何涉?’首者惭去。”②《清史列传·文苑传·任辰旦》。
任辰旦任上海知县6年,从“繁杂难治”到“肃然称治”,付出了智慧与艰辛,也付出了俸薪与家产。上海是富足之地,向来有“官久必富”之谚,他却从日常饮水费用到田地河闸勘察费用,都是自己私费解决,十分的清廉,大公无私。
康熙十七年(1678年),萧山同乡翰林院检讨毛奇龄途径上海看望任辰旦,见他生活如此俭朴,感慨不已,说:“吾观待庵吏治,一丝一缕,唯恐伤民;杯水束薪,不以累物。”特作诗一首记事:“遥从沪渎访琴台,二月春风海畔回。地僻乍惊新候转,官贫不厌故人来。”诗中还称赞待庵吏治:“戍堞但教县画鼓,讼庭真见锁苍苔。三载有怀方就日,四郊作诵已如雷。”之后,任辰旦也作了一首诗,答赠毛奇龄,题曰《新岁乐词》:“三年沪上苦烹鲜,薄俸犹支买水钱。佳兴须从今日始,春风吹向海城边。”
任辰旦待百姓如家人,深得上海民众的拥戴。在他离沪赴京时,“歌颂之声,洋溢遐迩”“邑中欢腾夹道思挽留之”。临行前,上海民众还汇编《任邑侯荣耀赠言》一书送给他做纪念。任辰旦对上海百姓也深怀眷恋之情,他在抵京后写了《示沪人——时沪民诣县请留》的诗,流露出内心的怀念,诗中写道:“暂离数千里,似隔二三年。费日攀征马,成云失灌田。踌躇无可赠,为尔祝平安。”③杜永毅:《三年沪上苦烹鲜,薄俸犹支买水钱——出任上海知县的萧山人任辰旦》,《萧山史志》2004年第1期。
官终大理寺丞,丁母忧归,落职还乡,还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奔走操劳。
K827
莫艳梅,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员 (浙江 杭州311202)
陈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