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 陈奕萍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文/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 陈奕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准确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学 “三角形的面积”时,在教学中,用电脑出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后,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比数方格更方便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如何算呢?从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主动参与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过程,自己去寻求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迸发创新之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通过实例,学生很快算出2+2+2=6,接着教师提出:如果有很多很多相同的数相加,怎么办?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吗?通过 “疑”,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
引发学生求异质疑、独立思考、敢于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只要学生敢质疑、善质疑、常有疑,才能常思考、常创新。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愉快的实际操作中想象更丰富,思维也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挥,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动手拆一拆、拼一拼、试一试,在反复尝试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获得创新。
如在教学 “三角形的面积”时,放手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找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和窍门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注意求异思维的训练。
如:在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掌握了 “4+4+4”可以写成 “4×3”后,提出4+4+4+ 3怎样算简便?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写出:4×3+3,4×4-1,3× 5,5×3并讲出自己的理由,我特别表扬了提出最后两种算法的同学,并带头给他们鼓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积极思考的乐趣。
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创立,首先要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 “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表扬不同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的学生,赞扬提出不同解法和大胆想象及别出心裁地设想的同学。
学生在书本上、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加以验证,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熟练。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途径。而且,科学、合理、有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度的练习,既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 “圆的认识”教学中,把练习分成三个层次, “基础训练”、“巩固训练”、 “提高训练”。 “巩固训练”中则安排了这么一道题:(思考讨论)街心花园和汽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的?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能为学生创设思考、探索、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生多思、多探索、多操作,就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创。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