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当代地方史 推动地方志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7-04-12 11:42
上海地方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沪东工作

夏 飞

修好当代地方史 推动地方志工作再上新台阶

夏 飞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掘、整理与积累,全国各级地方志部门都已形成了大量的地方性历史资料,为今后在资料基础上进行提炼、扬弃、求是,进一步凝志成史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编写具有当代特征、区域特点,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地方史,既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地方志部门厚积薄发、提升地位、广纳贤才,完成从官修官志到官修官史的“质变”和“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地方史;地方志;地方志部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地方志工作也不例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掘、整理与积累,地方志部门业已形成了大量的地方性历史资料,为今后进行提炼、扬弃、求是,进而凝志成史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编写具有当代特征、区域特点的地方史既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地方志部门厚积薄发、提升地位、广纳贤才,完成从官修官志到官修官史的“质变”和“升级版”的必然选择。2015年初,笔者有幸参与了具有当代地方史编写特点的《上海市志·区县简况(1978—2010年)》试点编纂工作,在实践中逐渐体悟了“纵向记述,以时系事、举大弃小、叙议结合”的崭新编修形式。同年8月,又恰逢《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印发,首次提出“重视地方史编纂工作……具备条件的,可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统一规范管理”,更引发了笔者进一步思考。

本文拟就当代地方史编写“从哪里来”“怎么来”“有什么用”“怎么用”四方面入手,阐发笔者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增长点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9月3日,中国政府网公开发布《规划纲要》全文。这是国务院继2006年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简称《工作条例》)时隔9年后,再度专门就地方志工作出台政策性文件,也是第一次出台关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规划性文件,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对确保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①邱新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解读》,《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1期。《规划纲要》第三部分“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中的第二项“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重视地方史编纂工作……具备条件的,可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统一规范管理。”

地方史实现与地方志工作的全面对接,是在《规划纲要》的制订期间形成的,有着一定的原因与考虑。《规划纲要》编制中,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征求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办等多个中央和国家部门意见。随后,国务院办公厅根据中宣部的反馈意见,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与中宣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于同年5月18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史编写出版工作的通知》有关条款作了对接,将通知中“具备条件的,可将地方史编写纳人地方志工作范畴,统一规范管理”原文写入《规划纲要》①邱新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解读》,《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1期。,从而形成了《规划纲要》中的有关条文,为实现地方志与地方史工作的全面对接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地方史工作既成为地方志工作的新板块,也成为今后全国地方志工作的亮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我们应该看到,虽然较早颁布的地方志工作“基本法”——《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各级地方志部门工作职责的规定里没有地方史这一块,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志作用的显现,地方志工作的内容、职能和形式也确实经历了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成不变。

以杨浦区为例,1988年10月,区政府同意设立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区方志办),借聘了几位有经验、懂区情、担任过一定职务的退休老同志开展工作,为临时机构。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编纂《杨浦区志》。1995年首轮区志编写完成后,开始编写《杨浦年鉴》,作为第二轮区志编撰前地情信息的积累。这一时期,区方志办的主要工作确与《工作条例》的要求一致,是围绕修志和编鉴展开的。然而,随着杨浦的建设发展和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用的凸显,特别是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群众对地方志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十几年来,区方志办很多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点点打磨、建立起来,从撰写地情书、举办图片展,到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辟史志资讯专栏。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数字网络的普及,又开始办“杨浦地情网”、开“杨浦史志”微信、建“杨浦区史志办数字资料系统”、列志书数字化等入议事日程。同时,随着杨浦经济实力的增强,区方志办开始以举办活动或者开展课题的方式集中宣传,展示地方志成果,如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0周年主题活动,举办地方志法规宣传日活动,组织全办人员走上讲坛主讲《话说杨浦》地情电视节目,举行“五进”(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营区、进商区)活动等等,都成为杨浦“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实践,大家逐渐统一认识,地方志工作绝不单是修志、编鉴这么简单,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还有许多积累的史料可以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比如上海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地方志编纂、收藏、研究和宣传“四位一体”(办、馆、所、社)的工作格局——市方志办承担志书编修任务、上海通志馆承担方志收藏任务、当代上海研究所承担方志研究任务、《上海滩》杂志社承担方志文化普及宣传任务,发展为一项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发展中的综合性文化事业。这些工作任务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在地方志事业的蓬勃开展中逐渐形成有机的整体,成为地方志事业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发展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

《规划纲要》颁行后,遵照要求,国家层面和一些省的地方志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抓落实、出计划、见行动,将地方史编写付诸实践。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2016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深入调研,组织开展地方史编写研讨活动。要开展地方史理论研究,在《中国地方志》期刊增设地方史研究栏目,深化对地方史编写的认识,指导地方史编写实践。要开展地方史编写试点工作,着手制定地方史编写规划与规范。”广东省按照《规划纲要》要求调整了省方志办内设机构,增设地方史处,作为承担全省地方史工作制度与编纂规范制定,编纂工作指导和组织开展的部门,并初步构建起修志、编鉴和编写地方史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①王伟光:《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2016年度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5年12月30日。天津市2017年初由市方志办牵头,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参与,启动编纂了天津地方史《天津百科史话》丛书。《广东史志》期刊、《天津史志》期刊也均于2015年底开辟了全新的“地方史研究”专栏。

二、实现与修志编鉴的共同发展

地方史编写是国家层面明确规定在《工作条例》的职责基础上,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如果它能够与修志、编鉴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那也就造就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稳固根基。据“学习大军”网登载,1985年6月,即将任职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在到任前借阅了道光版《厦门志》和《厦门地方史讲稿》,从历史中汲取治理城市的智慧,可见,实现史、志的共同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一定的“正能量”作用。

而搞清楚两者的异同,准确定位、区别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查阅一些工具书籍和理论文献,笔者认为,史与志同为史料信息的有效“载体”,志更趋向“记”,如实记录、客观公正;史更趋向“议”,总结得失、以史鉴今,编志是修史的基石,修史是编志的升华。具体言之:

(一)两者同源异流

地方史和地方志的作用都是“存史、资政、育人”,都是“向后看”的工作,研究整理的对象是完全一致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史和志是一体、同心、同向的。中国古代就有官员上任“下轿伊始问志书”的著名典故——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到南康郡走马上任,一下轿子就问当地属官《南康志》带来没有?②黄恺新:《开卷有益地方志》,《人民日报》2004年1月2日。可见当时人们对志书的重视程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倡议全国各地编修地方志,而且身体力行,几乎每到一地先查阅地方志,对地方志工作给予很大的关心和支持。

史、志两者自古以来相存相依,主要表现在:1、两者互为借鉴。地方志为编修地方史保存了大量第一手地情资料,而且资料鲜活准确。地方志虽以记述本行政区域的历史与现状为范围,但包罗万象,以其翔实、典型的地情资料,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丰实而具体的内容,验证当代史研究的规律和成果,为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史料正是历史学的研究基础,历史研究之所以有价值,最关键的就是靠史料说话。2、具有共同对象。地方史与地方志都是记述某一地区中已经发生和过去的事件、人物。因为都以同一个地区为记述范畴的,以人的活动和创造活动为主体,所以关系极为密切,以至往往互为渗透,史中有志的内容,而志内也难免有史的成分。3、具有共同功能。编修地方史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具有全局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与地方史的生命在于为现实服务,编史修志皆为用。

(二)两者异曲同工

史、志两者关系极为密切,都是我国文化宝藏中源远流长、流光溢彩的瑰宝。自汉朝以来,每一个地区的历史记载,皆是史、志并存,相互渗透,形成互补。③蔡天新:《新时期地方史志的“共性”与“个性”探析》,《社会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2期。但两者在时代反映、内容选择、体例结构、资料征集等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记述时代不同。相对而言,地方史记述的时代更早,而地方志可记述当代或当时期的内容,给后人提供详实、可信的资料,资料比较容易收集,有权威性、现实性,多是各地区、部门不久发生的事。2、记述内容不同。志广于史,史专于志。在选材的取舍上,史主要记载社会现象,举大弃小,以大事为主线,志则面面俱到、门类齐全,融多学科为一体,既记社会现象,又记自然境域,①艾娟、杨丽娟:《浅议地方史与地方志的异同》,《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6期。称为是地方地情的“百科全书”。②蔡天新:《论编写现代地方史志的异同点》,《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在展现方法上,史着重于在廓清基本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发展的轨迹,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述议结合、以史论为主;志则述而不议,将发现了解的史实一五一十的记述下来。3、记述体例不同。史主要展现方式是纵向记述,以时系事;志主要展现方式是横向记述,以类系事,也就是常说的横排竖写的方式,它要全面综合一个地区的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物产、风俗、民情等方面史料。即是说,地方史编写体例是以纵为主,纵横结合,纵向之间是领属关系,横向之间是并列关系。而现代地方志则是先横后纵,以横为主,横排竖写。③蔡天新:《论编写现代地方史志的异同点》,《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4、资料收集不同。编志与编史相比,收集、整理资料方面的任务更主要、更繁重、更突出。④胡树滨:《浅议地方志与地方史》,《黑龙江史志》2007年第5期。地方志收集资料,一要丰富完备,越丰富越好;二要拾遗补缺,发现不足及时补充;三要与时俱进,多开发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

结合工作实践而言,笔者从2015年初接受《上海市志·区志简况》写作任务开始,亲身感受到了编写当代地方史的特色和其与地方志的异同,也感到了史、志两者作为地方志事业主要抓手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写作之初,杨浦作为先行试点的单位,需要能够站在全市各区县的角度,更高一层次地考虑本区的发展轨迹,做到心中有数。区课题组认为:首先,32年来,全市19个区县的发展历程既大体相似,又各具特色,只有以历史发展阶段(纵向)为脉络,重点记述各阶段的典型、亮点,才能在有限的篇幅(4—5万字)内反映出各区县的历史进程。其次,要在“突出典型、升格亮点”的同时,以“无题导言”和“无题小序”的形式对某一城区的历史和不同阶段进行总体评议,对城区发展的轨迹进行历史定位,才能让读者了解上海整体发展的概貌。后经反复斟酌,将杨浦区篇目定为恢复和整顿(1978—1990年)、探索和启动(1991—1999年)、转型创新(2000—2010年)三章,每章后专写无题小序,并以发展特色为节记叙,如“区属工业实现了腾飞”“绿化建设成就巨大”“实践‘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等。实际上,无形当中,我们已经在按照地方史的写法编纂这本“志书”。

下面,再将已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1921—1949》(简称《沪东史》)与《杨浦区志》(简称《区志》)在同一时间段的相似内容做一比较,反映史、志写法的特点。1、“纵向记述”与“横排竖写”。《沪东史》为“纵向记述”,分为5章34节,5章分别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沪东地区的革命活动”“大革命时期沪东党组织建立后的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沪东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沪东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沪东党组织的革命活动”⑤《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1921—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目录页。;而《区志》则为“横排竖写”,按照党的工作性质横分门类、贯通史实,分为6章15节,6章分别为“中共杨浦区地方组织”“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党在民主时期的主要活动”“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党的纪律检查”“党的统战工作”。⑥《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1921—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目录页。每章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从建党之初写至新中国成立,再选取有特殊、典型意义的内容设节,如“区委工作机构”“领导工人运动”“坚持地下斗争”等也按时间写起、一气呵成。2、“以时系事”与“以类记事”。《沪东史》“以时系事”,记述的事件均按纪事本末体的形式,有前因有后果如实记录,如第二章“大革命时期沪东党组织建立后的革命活动”,就是从1921年党诞生后沪东地区兴起的工人运动写起,记述沪东地区党团组织建立发展的过程,写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止,以创党和沪东工人集中为因,以党团组织兴起为果。而《区志》则如前所述为“以类记事”。3、“举大弃小”与“面面俱到”。按照地方史的写法,《沪东史》“举大弃小”,只记载了沪东党史上较具特点的34件(例)事,如“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活动”“八一三淞沪抗战的重要战区”“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而《区志》则相对“面面俱到”,基本实现了党的组织、会议、活动、纪检、统战各个领域的全覆盖。4、“述议结合”与“述而不论”。《沪东史》可谓“述议结合”“有述有议”。仍举第二章“大革命时期沪东党组织建立后的革命活动”为例,第二段记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受苏俄模式影响,工作重心放在工人阶级集中的城市,特别是上海。”接下来评议到“党十分重视在产业工人集中的沪东建立党组织、发展党的力量。”相对而言,《区志》则更重视叙事,如“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就主要记述了筹建工会、创办平民学校等事件的详细经过和结果。

三、具有推动部门发展无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由地方志部门承接编写当代地方史的重任,既是形势所趋,又是水到渠成,既可提升地位、又利广纳贤才,可以说是地方志部门的绝佳选择。

(一)从发展趋势上看

由官修官志到官修官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官修官史、官修官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史和志薪火相传、亘续不绝,对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主体性、引领性、凝聚性的重要价值。①李茂盛:《在中指组召开地方史编纂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发言》,2015年 5月 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141ca10102wqnt.html志比史更客观、更全面,但史比志更集中、更概括、更鲜活、更突出,尤其是史比志资政性能更强,育人作用更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地方志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积累了体量巨大的文献资料,为编修地方史奠定了雄厚的文献基础、资料基础、史实基础。在广泛修志的国家行为基础上,前进一步发展为广泛修史的国家行为,既是盛世修史的时代呼唤,又是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

(二)从工作前景上看

承担编写地方史的任务,对提升地方志部门的地位、影响,起着“三个有利于”的作用。1、有利于提升方志部门的权威性和话语权。从此,地方志机构不仅是单一的存史机构,而有可能逐步上升为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性机构。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纳入党的工作范畴,对地方志事业发展来说无疑是最有利的。地方志部门的主要职能也在存史修志之外,兼具编纂、审查双重职能,行政功能将更加突显,权力清单将更加殷实,资政意义将更加显著,服务作用将更加实在。2、有利于发挥地方志部门的史料基础性作用。几十年来含辛茹苦,又苦心经营的体量宏大的地方志资料文献,是地方志部门独有的一块“瑰宝”,要好钢用在刀刃上。3、有利于地方志部门工作人员提高素质、培养专长。修志、编鉴是很辛苦的事情,但能体现编者价值观、历史观之处很少,技术含量不高,抽象思维用得不多,仍属次简单劳动。②李茂盛:《在中指组召开地方史编纂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发言》,2015年 5月 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141ca10102wqnt.html即使修志、编鉴中组织、发动、拟定篇目、审查构架、督促撰稿、逐字编审、逐篇检阅都需耗费很大的心力,但有着大体既成的篇章结构,有着各部门(单位)撰稿员的供稿核对,编辑队伍仍然难以称之为“学者”“专家”,概括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强。但地方史的编写,不仅要记述,还要论述;不仅拟定篇目,还要谋篇布局;不仅要求全,还要求精;不仅要立准史实,还要追求文采。这样两种工作同时运行,既学到了史,又锤炼了论,必能造就更多的人才、专才。

(三)从主要职能上看

地方志部门承担编写地方史这一光荣的使命和时代重任责无旁贷、当仁不让。首先是机构性质,地方志部门是官办机构,这一部门外,应该说没有更适合承接地方史编写的机构。其次,地方志队伍是经过几十年培养,党和国家信得过的队伍。第三是个人素质,这些年来也有很大提高。我们不仅自信敢于勇于,而且善于和完全能胜任完成如此大任。

四、迈出努力编写的第一步

《规划纲要》的颁布施行已有一年多。然而,笔者从上海图书馆查阅2016年9月以来各省各期地方志刊物,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输入“地方史”检索文献却发现:截至目前,真正意义上从地方志学术领域、研究视角阐述当代地方史编写的文章为数不多。大多数仍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志研究兴起之时,与之同步开展的地方史研究的一些论文,后随着地方志编研渐成主流,这批文章仅仅作为资料被保存了下来。因此,面对编写好当代地方史这一新命题,地方志工作者还需尽早谋划、先行先试。

综合各种文献,并联系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当代地方志工作者编写地方史,首先要勇于呈现当代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要体现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编写新时期的新成果,同时不回避挫折、失误;需要政治挂帅,坚持确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领导重视,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强、熟悉地情的编写队伍;围绕“地方”两字做文章,突出区域特色;科学修史、不避嫌、不遮丑、敢于亮真;运用多种媒介和形式编史。

(一)政治挂帅,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政治正确是当代地方史编纂的首要之义,也是当代史与历代历史的最首要、最根本的区别。必须严格按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把“政治关”“质量关”。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就是强调读史、用史、写史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领导重视,搭建专业写作班子

在编写当代地方史的过程中,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当代地方史的研究、编纂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政治任务,需要加大重视力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决策支持。具体而言:应建立相应的地方史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编辑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分别承担总纂和编务职能,具体从事当代地方史研究和编纂的议事协调、工作组织及具体编撰工作。从人员构成上看,编委会需由一批具相当职务、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领导、专家组成;编委会办公室需由一批政治过硬、熟悉地情,具一定理论、写作水平和地情书籍编撰经验的同志参加。在编纂过程中,编委会与办公室都应坚持学习、前赴一线、深入群众、广撷博采、反复推敲,使地方史编修成果站得起、立得住,经得起党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三)突出特色,围绕地情做好文章

突出地方特色无疑是编好当代地方史的关键之一。编写当代地方史要把着眼、落笔点放在“地方”两字上,围绕地情、抓住特色。一方面,不能脱离所在省、区、市甚至全国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研究、挖掘本地历史发展的个性,在研究成果中以大量的篇幅和事实凸显本地的特色,认真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做到同中见异,更好地如实、生动展示本地的经济和社会面貌。

(四)科学修史,反映真实时代风貌

要从全面、整体研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着手,全面反映当代地方新风貌。首先要搞好编前调研,科学制订编写框架。一般情况下,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按照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布局谋篇、设置架构和主线,反映地情特点和时代风貌,论述历史意义。要忠于历史,科学修史,对成绩充分肯定,对前进中的挫折不回避,对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如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等,也要力求写清、述明、论实,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论断,使读者能够客观、真实地了解当代地方发展的概貌。

(五)创新形式,运用多种载体编写

现阶段编写地方史,还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由浅入深开展。地方史编写作为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的一项新内容,地方志工作者要予以更多地关心与关注,并开动脑筋去灌溉、培育。例如,可先利用已形成的地方志史料,通过口述史、史话、专题史等编修诸如史料选编、人物传记等初具模式的地方史书籍,再借由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生媒介形式传播推介,也不失为编纂当代地方史的有效途径,以此积累经验、形成共识,深入编写具备通史资质的成果,逐步形成一地地方史编写的模式与方法。

赵毅:《论略地方史与地方志的关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李泽吾:《在修志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地方史的研究与编纂》,《广西地方志》1998年第2期。

危仁晸、黄慕亚、万红燕:《从<当代江西简史>的编纂探析地方史的编写规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关树锋:《在天津地方史暨<天津百科史话>研讨会上的讲话》,《天津史志》2016年第1期。

K29

夏飞,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 200082)

陈 畅)

猜你喜欢
沪东工作
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
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