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善用“中央厨房”
——基于城市电视台的视角

2017-04-12 07:27陈丽荣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央厨房厨房中央

□ 陈丽荣

量力而行善用“中央厨房”
——基于城市电视台的视角

□ 陈丽荣

2017年初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全面建成引发业内关注,“中央厨房”的建设或将升温。本文分析了“中央厨房”存在的相关争议,提出了“中央厨房”的两个层面,试图在认知上注入一丝理性色彩,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电视台特点分析如何用好“中央厨房”。

中央厨房;城市电视台;理念;量力而行

“中央厨房”是西方现代快餐连锁业发展的产物,是“后厨工业化”的有形体现。“中央厨房”运用到媒体领域,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与生俱来地与“全媒体”结合在一起,因此往往叫作“全媒体中央厨房”。2017年1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就电视媒体而言,当前央视和很多省级电视台都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全媒体新闻中心,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中央厨房”实践。面对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广大城市电视台应如何应对?本文认为,量力而行,是用好“中央厨房”的关键所在。

一、关于中央厨房的争议

关于媒体领域的“中央厨房”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可以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来概括:记者须就某一新闻内容采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素材,输入全媒体数据库,供“大编辑部”根据不同终端、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二次或多次加工,形成新闻成品,最后在不同媒介终端上逐级发布、传播。建设“中央厨房”是为了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制作成本。在体制外新兴媒体持续进逼、传统媒体屡受冲击的当下,“中央厨房”的建设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是应对互联网时代资讯竞争的一大利器。

然而,自“中央厨房”模式被各类媒体逐步引入并运用于新闻生产实践以来,研究者们对其的争议也从未间断:

首先,难以常态化运作。有学者观察发现,即便是当前较为成熟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也仅仅是在全国两会、奥运会、国际银行业联合会等重大事件和活动报道中发挥“威力”,其余大部分时间沦为了“歇锅冷灶”。从机制层面看,“中央厨房”在运作过程中,要求全员备战,不遗余力,全方位报道,然而这种高强度的紧张状态难以持续。对于海量的常规报道,媒体也没必要以狮子搏兔、牛刀杀鸡的阵仗去应对,这也与降低成本的初衷相违背:将中央厨房用于琐碎的常规报道是小题大做、浪费资源;如果弃之不用,任其闲置,也是一种浪费。这是“中央厨房”被研究者诟病最多的地方。

其次,新闻缺乏温度。在“中央厨房”运作中,编辑在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地位提升,二次加工成了主要的生产环节,而记者主要负责半成品采集。这种环节切分带来了专业化和高效率,但是也导致新闻失去了温度,因为身居“幕后”的编辑没有到现场,没有采访当事者,没有亲眼看到事件相关的细节,因此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另外,内容同质化。单一记者采集新闻素材,其视角往往也是单一的,很难面面俱到,导致后期编辑“巧妇难为无米炊”,二次加工出来新闻产品也是一个面孔、一种腔调。我国“中央厨房”实践最早的先例是2007年《广州日报》成立的“滚动新闻部”,负责报纸、手机和网络的联合发稿,然而由于内容同质化,造成内在竞争力消解,两三年后被叫停。

二、“中央厨房”是技术,也是理念

建设“中央厨房”的利弊得失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目前总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对于城市电视媒体来说,要引入“中央厨房”,除了要规避其弊端,还必须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

“中央厨房”硬件上的投入动辄上亿元,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中心工作平台建设就投入了1.38亿元,

台长吕芃坦言,“我们对新媒体的投资,特别是硬件投资,基本到此为止了,因为它形不成收益”。在新媒体上的经济投入,对省级电视台来说,都是沉重负担。基于此,城市电视台在“中央厨房”上的投入更须谨慎。

如果从“技术”和“理念”两个层面来看待“中央厨房”,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曲线救国”、更具经济性的实现路径。国内学者李黎丹认为,“中央厨房”是媒体提高内容生产力,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硬件基础和技术保障体系,其更侧重于从硬件的角度理解“中央厨房”。与之相对,学者杜毓斌认为,只要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的目的,就已经践行了“中央厨房”,即“中央厨房”是一种新闻生产与资源配置的理念。笔者认为,两种认识在实践中并不冲突。例如中央电视台早期的全媒体运作,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频道的新闻采编力量整合为一个大的新闻中心;新闻中心成立后,建立了新闻指挥系统和新闻共享系统;新闻中心实行新闻中心总值班室,协调前后期、各频道、各栏目组、新媒体部门的新闻选题、线索以及排版,并对全台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从央视“中央厨房”的早期实践看,一系列举措大多涉及机制变革、部门调整,而没有太多硬件投入。直到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才开始进行硬件投入,如融合媒体素材库、电视和新媒体协同生产系统、新闻云生产体系、新闻共享云平台、用户新闻上传平台(UGC系统)等的建设。

可见,“中央厨房”的运作,并不一定意味着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比起硬件投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观念的引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变革,是更基础的工作,也是更重要的工作。对于很多媒体来说,用好了“中央厨房”的理念,就已经能收获很大的成效。

三、城市电视台如何用好中央厨房

随着媒体竞争加剧,马太效应显现,城市电视台这一国内电视圈最弱势的群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逆境中的城市电视台在发展道路上走出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亟需慎重。在“中央厨房”的运作上,本文强调“善用”,而不是“建设”,便是希望城市电视台优先在“理念”的层面上践行“中央厨房”。

(一)量力而行,善用“理念”

当前,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电视台引入了“中央厨房”模式,但大多数的城市电视台都有了全媒体布局。因此可以断定,城市电视台建设“中央厨房”,最大的助益在于新闻生产环节,而非传播环节。由于覆盖的限制和宣传需要,城市电视台的新闻采集大多聚焦于一城,最多再加两三个周边的兄弟城市,事实上异地采访很少,很多地方会受到限制。这样的现状导致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来源非常有限。例如地处西部的甘肃武威广播电视台,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不多,该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一度因为新闻源少、题材少而停播。这样的情况在国内不在少数。对于这类城市电视台而言,建设“中央厨房”的必要性不大,即便有了“中央厨房”,大多时候也处于闲置状态。因此,从“观念引入”这个层面来践行“中央厨房”,通过部门重组、人员调动、观念革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或许是更理性的做法。把“中央厨房”的理念“用”好了,照样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反过来,对于一线经济发达省份的、较大规模的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的电视台,或有必要加大投入建设“中央厨房”,做大做强新闻平台。总之,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是首要原则。

(二)内容为王,技术为辅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认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在场”。城市电视台作为最接地气的一级电视媒体,更应发挥“在场”的优势,打造最及时、最鲜活、最有情感温度的新闻。在渠道满天飞的互联网时代,城市电视台因自身资源限制,很难与央视、省级台以及体制外的互联网巨头在渠道的经营上一较高下,与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新媒体技术上,不如专心做内容,把资源用在“刀刃”上。优质的自制内容在外部渠道如微博、微信上传播,照样可以获得可观的赢利。缺少个性、缺少温度,目前仍是“中央厨房”建设的一大隐忧,还未能全面解决。实力较弱的城市电视台如果仓促上马“中央厨房”,很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内容为王,技术为辅,或许是大多数城市电视台应做出的取舍。

(三)抱团取暖,共建“厨房”

在互联网冲击下,“抱团取暖”已成为城市电视台自救和发展的一种共性策略。在“中央厨房”的建设上,城市电视台同样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办法,共同出资,共建平台,在分散投资风险、节约投资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央厨房”的利用率。另外,与省级电视台合作,借用省级电视台的平台,也是一种“抱团”的做法。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在自主研发推出“触电新闻”APP后不久,便发起建立“广东广电媒体融合共同体”,邀请省内地市电视台入驻“触电平台”,共享新闻资源,占领移动端,这一倡议受到了省内城市电视台的普遍欢迎。

1.顾潇宵.三湘华声的全媒体“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刘岚.“中央厨房”缘何冷了“炉灶”——试论纸媒构建中央厨房的困境[J].西部广播电视,2016(19).

3.杜毓斌.中美主流新闻媒体“中央厨房”比较分析与反思[J].南方电视学刊,2017(1).

4.李黎丹.“中央厨房”:系统变革的中枢[J].南方电视学刊,2017(1).

(作者单位:佛山电视台)

猜你喜欢
中央厨房厨房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厨房真热闹
厨房跑出黏黏怪
媒体“中央厨房”的实践与思考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
萌萌兔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