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宝华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困境与突围策略
□ 李宝华
在互联网加速崛起、电视节目形态愈发多元和网络视频受宠的传播新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内容、渠道、理念和人才方面已陷入多重困境。新形势下要为其赢得发展空间,必须顺势而为,着力提升新闻品质,创新报道方式,在传播路径上对接新媒体,并努力服务好本地受众。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困境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大批新兴媒体应运而生,传统的传媒格局正处于剧烈的分化重组中。其中,作为我国四级电视结构基层的地方电视台,在这场“大洗牌”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移动流媒体、网络媒体等新生媒介形式的涌现,直接抢夺地方电视台的受众群体,挤压其生存空间;同时,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融媒体背景已然形成,老迈迟缓的地方电视台在全新的传播环境面前,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地方电视台不仅要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还要联结地方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发挥“喉舌”作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地方电视台要继续完成这一使命,做好新闻节目是不二选择。新闻节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电视台的存亡与发展。
(一)渠道萎缩:生存空间有限,市场被强势瓜分
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我国电视观众每年平均以2%的速度流失,中青年观众加速远离电视,收视主力军为55岁以上观众群体,电视渠道呈加速萎缩态势。同时,地方电视台的生存空间还受到中央台和省级卫视的挤压。为了更好地将党中央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地方电视台被定位于“转播站”的地位,是中央政策方针的“传声筒”。①作为“配角”,地方电视台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内容生产方面,全面处于下风。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机制的原因,地方电视台的市场反应机制滞后,组织架构和节目制作流程不适应稍纵即逝的传播机遇,应变速度迟缓,导致错失很多传播良机。②尽管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在尝试对接新媒体,实施转型战略,但实践效果大多都不理想。原有渠道萎缩,新的传播渠道又难以打开局面,地方电视台正处于加速掉队的危险之中。
(二)内容瓶颈:节目品质不佳,本地受众流失
受政策限制,地方电视台的视野一般只覆盖本地,新闻资源比较有限,新闻内容重复度较高;记者大多按部分和领域划分进行分口采访,编辑们思维相对固化,新闻选题常常乏善可陈。另外,地方电视台的非事件性新闻比重过大,新闻事件在未播出之前其结果观众大多已知晓,节目播出后不重视观众的互动与反馈,实际服务作用大打折扣;同时,地方电视台在人员配备和设备更新上都存在不足,这直接导致新闻节目的画面观感无法同省级卫视和央视相提并论。总体而言,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品质呈现比较低劣,制作粗糙,选题老套,形式相对呆板。
(三)理念滞后:硬宣传为主,可视性不强
由于历史上地方电视台生存环境相对宽松,在“信息卖方市场”时代,无需求新求异,即可获取一定的观众量,无生存之虞,且受自身定位局限,自主操作的空间不大,加之记者编辑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存在缺陷,创新意识不足,其在新闻理念和宣传方式上陈陈相因,严重依赖旧有思维。这就造成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以硬宣传为主,节目可视性不佳。
具体表现为:1.新闻内容以会议新闻、领导人活动、工作总结等综合新闻为主,新闻节目变成“会议纪要”,播报稿也大多来自于领导讲话和通稿,与百姓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且每天编排的内容都大同小异,看点不足;2.宣传口吻以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为主,地方党委、政府的施政理念、政策方针都需要通过电视来“传声”,新闻节目在履行这一职责时,习惯性地采用宣讲式灌输方式,“我播你看”,不顾及受众的接受心理;3.报道形式严重模式化,鲜有新意,无论是选题、摄像、还是稿件采写,都按照既有套路进行填充、拼接,会议画面、领导人特写、“会议强调”、“某某指出”等大量重复指代的堆砌,让新闻节目变得枯燥乏味。
(四)人才短缺:新旧媒体分化,人才、技术现短板
媒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批能力出众、业务精湛的高端人才。正是因为新闻人才在专业性上的坚守,才铸就了传统媒体独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新旧媒体加速分化。传统媒体被新媒体攻城略地,朝不保夕,新兴媒体则逐渐占据传媒产业的“头部位置”,跻身价值高地,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成倍增长。这种传媒业态的重塑,加速了媒体人才的横向流动。一方面,新媒体基于自身的发展,投入重金延揽人才,广挖传统媒体的“墙脚”;另一方面,优秀电视人也期望抓住新媒体发展的黄金期,适时转型,寻求自我突破,以实现自身的职业梦想。尽管地方电视台人才流失风险不及省级卫视和央视,但骨干成员“转会”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而它吸引人才回流的能力又比较有限。
(一)深耕节目内容,提高新闻品质
从传播学原理看,内容、渠道和受众始终是影响传媒竞争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其中内容是基础,渠道是关键,受众是根本,任何一个渠道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都必须拥有处于上游位置的内容资源,内容才是传播之本。③每一次媒介格局的变化都伴随着新旧媒体围绕内容供给的争夺,对媒体而言,“内容为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1.开办地方特色节目。由于受众群体生活在共同的区域,其生活形态、价值取向、收视习惯都存在着天然的接近性。地方电视台应该从地缘文化出发,对受众进行细分定位,针对目标受众开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栏目,坚持本土化战略,拉近与受众心理上的距离,而不应该一味克隆上级媒体,丢失地方特色。在这方面,开办方言节目被证明是简单可行的措施。例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金华电视台的《新闻节节棒》、徐州电视台的《大卓说事》,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应。这些用方言主持,夹杂大量俚语的新闻节目,得到了本地受众的认可。
2.做好新闻节目。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本土化媒介所具有的天然接近性,有利于构建居民的“地域身份认同”。④它以居民共同的文化与生活空间为基础,触角遍布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风格接地气,能够利用舆论监督的作用解决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相对而言民生新闻更容易获得本地受众的青睐,这也是地方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成都电视台推出的民生类新闻节目《成都全接触》关心百姓冷暖,贴近市井生活,关注治安事件、天灾人祸,及时捕捉本地热点,对本地大小事件进行“全景式”再现,播出十余年来一直在观众中极具号召力与影响力。
3.聚焦“三农”问题。地方电视台的受众群体中,农村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这一群体长期以来都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电视镜头真正向他们聚焦的时候并不多。不像城市居民,广大农村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可利用的媒介形式相对单一,电视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无法被取代。“三农”问题是农村人口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应该发力的领域。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垄上行》栏目,以“三农”为关注重点,节目内容围绕涉农新闻、维权服务、生产指导等,深度服务农民。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其间该节目还多次荣获大奖。
(二)创新报道方式,拓展生存空间
过去,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报道往往呈现程式化、平面化,屏幕资源被连篇累牍的会议新闻占据,生硬的灌输口吻、冗杂的材料堆砌,极大地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极需创新报道方式,力求节目的呈现更具体、生动、实用。
1.改进时政报道。时政报道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无法绕过去的板块,改进时政报道,要兼顾内容与形式。一方面,严格控制时政新闻的时长,精简报道内容,突出会议的重点、亮点,减少大而空的镜头;另一方面,通过访谈、会后采访等节目样式进行补充,来解读会议成果,传递平实声音;同时,还可以选择有益有趣的花絮,进行集中呈现,传递新面貌、新变化。
2.加大现场报道。相较于省台和央视,尽管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制作水平有限,但它距离新闻事发地点近,能够快速地得到新闻线索,并赶赴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素材。在本地新闻的采集上,地方电视台手握信源优势,这种“近水楼台”的好处是上级电视台难以比拟的。地方电视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一些重大突发新闻上,加大主持人现场报道和记者体验式报道,增加新闻的代入感。
3.呈现立体报道。新闻信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单一的新闻事件中,也包含在静态的非事件性材料里。新闻节目要想深入挖掘新闻的价值,就不能停留在平面化的动态消息上,一事一报,而应该将信息多次利用,进行横向组合与纵向拓深,添加相关的新闻背景和同类材料,赋予报道一定的纵深感,让报道由平面走向立体,提升报道的知识性与生动感,从而把新闻价值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三)对接新媒体,优化互动体验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电视台也应该顺势而为,对接新媒体,深挖新媒体的内容资源,以其规模效应带动新闻节目影响力的扩张,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借助新媒体延伸新闻节目的传播维度。为此,地方电视台要善于利用多屏联动的传播渠道,建设自己的“两微一端”,将完整的新闻节目分割成小视频,进行轻量化、碎片化投送,实现跨空间、跨平台传播。同时,还可以增加短信、微博互动环节,设立“有奖问答”,通过互动将观众聚合在一起,利用受众间的人际扩散来延伸传播链,提高用户忠诚度。另外,在新闻节目的采制上,地方电视台也应该大胆尝试,既要充分利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采制方式,也要善于吸纳来自新媒体平台上的视频作品,以拓宽新闻节目的渠道来源、丰富其信息内容。
(四)立足本地,加大服务报道比重
在多种媒体融合的传播格局中,争夺不只存在于符号的虚构传播中,建立媒体形象、加强和受众联系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现实生活中。⑤由于地缘上的优势,地方电视台具有极强的地域针对性,它与本地居民距离最近,联系最紧,最容易感受本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无论是重大新闻事件的播报、国家大政方针对本地影响的解读,还是本地交通信息、天气状况、刑侦案件、纠纷投诉,都是居民们关心的焦点,甚至是一则寻人启事,一个爱心接力,一起交通事故,都能引发全城关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应该将更多的屏幕资源留给与居民衣、食、住、行相关的服务内容,把镜头对准居民日常生活的亮点与痛点,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其排忧解难,让新闻节目真正成为本地居民的生活帮手、出行参谋。
注释:
①胡智锋,张国涛.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118.
②倪琦珺.当下地县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6(9).
③沈正赋.新媒体时代电视面临的生存挑战与发展机遇[J].现代传播,2014(10).
④刘波,杨燚锋.地方电视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8).
⑤陈响园.当前我国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困局与对策分析[J].新闻大学,2013(5).
(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电视台移动客户端传播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YC2016-S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