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小东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惠小东
本文采用整群抽取研究对象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在校的7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网络成瘾现状、形成的相关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受到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多角度剖析问题并提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网民数量每年呈增长趋势的同时,“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新型成瘾方式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当今社会对网瘾的定义、网瘾的成因及预防与治疗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和手段。“网络成瘾”最早是由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凡·戈登伯格(IvanK.Goldberg)在1994年提出的。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博士将网络成瘾的概念深化研究,并进行了系统实证研究。①很多研究者考虑到所谓的网络成瘾就是对互联网的强烈依赖行为,其表现形式分为对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虚拟成瘾,对重新建立新的陌生平等关系的强烈诉求,以及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满足感成瘾等多种形式。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并使用SPSS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次调查研究使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其中7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了97.8%。其中,男生455人,女生327人;大一182人,大二188人,大三206人,大四206人。
根据Young的问卷,本人自行编选了20道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每道题分为1-5分,利用20道题的平均值来测其网瘾程度,共分网络正常使用者(1-2.45分)、中等程度网络成瘾(2.5-3.95分)、重度网络成瘾(4分以上)三个等级。以2.5分为界限,2.5分以上的是网络成瘾障碍组,2.5分以下的是非网络成瘾障碍组。②③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沉迷网络现象比较普遍,这是由于网络能够给人们提供更便利的生活,这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说更为明显。除了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外,网络还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信息,让大学生仅仅动动手指就能尽知天下事。但大量的网络信息中不免鱼龙混杂,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极易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其成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这一代大学生对网络再熟悉不过。同时,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使这一代大学生具有抗压能力弱、依赖性强、辨别能力弱等特点。由于以上的种种因素,本研究以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揭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对比,可以得到以下相关信息和结论: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1.50%的大学生选择手机和电脑两者结合的上网设备,而只使用电脑上网的仅为16.10%。在每次上网持续时间方面,大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较长,有59.80%的学生每次持续上网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而大于5小时的人数占5.80%。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以休闲娱乐所占比重最大(20.05%),当前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以及丰富多彩的网络娱乐平台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焦点,也成为很多大学生上网的活动之一;收发电子邮件的比重为18.12%,玩网络游戏的比重为14.65%,学习仅占12.45%,这说明网络使用仍应正确引导,促使大学生更加合理地使用网络。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分析
在调查的总体样本782名大学生中,达到网络成瘾标准的有100人,成瘾率达12.73%。其中95人属于中度网络成瘾,5人属于重度网络成瘾;未达到网络成瘾标准的有682人。
1.个人因素
通过总体样本中男女比例、年级分布比例以及上网时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在网络成瘾障碍者(Young网瘾量表得分50分以上)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84人,占18.5%;女生18人,占5.5%。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说明男性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形成网瘾行为。
在网络成瘾障碍组中,网络成瘾人数与年级分布呈正相关,其中大一新生成瘾率(9.3%)最低,可能与高中学习习惯尚未改变有关,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16.5%)随着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而网瘾人数增加。
此外,成瘾障碍组上网时间平均4.58±4.209h,非成瘾障碍组每次上网时间平均为2.87±1.846h,成瘾障碍组明显高于非成瘾障碍组。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每次上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平均在4-5个小时,而未成瘾者每次上网的时间在1-2个小时。
2.家庭因素
表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情况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生源地、父母文化和家庭收入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成瘾;父母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子女网络素养教育方面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收入越高,网络成瘾障碍所占的比率也会越高,家庭收入在2000-5000元的学生占了网瘾学生的大多数。
(三)上网认知差异的影响
1.对上网花费的时间是否后悔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上网花费的时间是否后悔这一问题在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间的分布有差异,对于自己上网花费大量时间的行为不感到后悔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行为(见表2)。
表2 对上网花费的时间是否后悔对网络成瘾影响差异的比较
2.上网的控制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上网能否控制这一问题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间的分布有差异,能有节制地上网的大学生成瘾率仅为4.2%,而无法控制者成瘾率达到79.17%。可见,大学生要学会合理、节制地上网,从而降低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见表3)
表3 上网控制程度对网络成瘾影响差异的比较
(四)生活及人际状况
1.参加校园活动情况的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参加活动的学生可能会寻找其他方式来填补自己的时间,而这容易形成网络成瘾行为(见表4)。
表4 参加校园活动情况对网络成瘾影响差异的比较
2.身处逆境时的求助方式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身处逆境时的救助方式对网络成瘾影响有显著性差异,被调查人群中,网络成瘾者以求助网友的方式来应对逆境的比例最高(41.67%),而自己解决者最低(10.55%),显然网络成瘾者在应对现实社会中问题时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见表5)。
表5 身处逆境时的求助方式对网络成瘾影响差异的比较
3.负面情绪倾诉方式的比较
通过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时选择的诉求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差异没有显著性。
表6 面对负面情绪时倾诉方式在网络成瘾影响差异的比较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和未成瘾者的一般人口学统计学特征和相关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通过总体样本中男女比例与网络成瘾大学生中男女比例的比较得出,男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8.5%,女生仅为5.5%。这与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对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结果相同——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民性别结构中男性(52.4%)上网人数远高于女性(47.6%)。④这主要与男女生的生理差异有关。
(二)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年级的差异对网络成瘾情况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年级越高,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更容易沉迷网络;而年级较低的学生由于刚从管理严格的高中过来,一时间还保留着对自身的严格控制,不会大肆沉迷网络。
(三)在生源地方面,差异主要原因如下: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其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较早接触和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网龄也相对较长,因而网络成瘾率较高。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父母文化程度高低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为理性,更容易与孩子进行沟通;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父母,其文化修养和教育层次较低,和孩子之间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使得他们在面临困境时易选择网络来逃避现实社会。
(五)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经济收入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呈正相关关系,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生活费相对充裕,有足够的时间和费用用于上网,故成瘾率较高。
(六)调查结果显示:上网时间长短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成正相关关系。原因有:1.上网时间越多,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会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也会促使网络成瘾。2.与网络使用者的自控能力差有关,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网络使用的自控制力较差,易造成网络成瘾行为。
本研究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若发现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生活中遇到困难等而沉溺于网络时,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感受自身的价值,健康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最后,要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和文化管理,积极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更重要的是优化网络环境,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但是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缺乏理性,忽略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发展。因此,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同时要积极给予其支持和鼓励,常常与其沟通交流。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要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有较多机会参与学习以外的活动,比如适合的兼职以及单位实习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上网时间,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满足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成长成才需求。
(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遵从自己内心的热情,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也要学会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在生活中,大学生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注重营养饮食的搭配,此外要加强人际交流和沟通;在学习上,大学生要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以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在娱乐上,大学生应积极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休闲娱乐中加强社交能力、满足自我发展、寻找精神寄托。
(五)净化网络环境
大学附近都会有很多网吧,这一场所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其中难免有一些不法经营者在网上传播色情、赌博等,对大学生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约束和管理,积极推进净网行动,及时查处并关闭各种色情、暴力等不法网站,加强对公共网络场所的综合治理,要进一步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体制。
注释:
①Kim Y,Park J Y,Kim S B,et al.The effec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on the lifestyle and dietary behavior of Korean adolescents[J].Nutr Res Pract,2010,4(1):51-57.
②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等.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1):123-128.
③杨红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2017-1/2017-4-6.
(作者惠小东系山东女子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指导老师:李百晓)
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