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贤贤
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 潘贤贤
自媒体的技术赋权不仅给公众提供了话语平台,带领我们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也成为公众宣泄情绪、传播谣言的阀口,网络暴力也由此愈演愈烈。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纷繁复杂。本文从自媒体特征、情绪化的使用者、自媒体用户的利益驱动等方面解析自媒体网络暴力的成因,从传播的技术性管理与网民自身媒介素养等方面探索抑制网络暴力的方法。
自媒体;网络暴力;利益驱动;媒介素养
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表达个人观点,曝光社会事件,推动社会热点事件的发展,即公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为信息采集、发布的传播者。传播权利得到赋予的同时,也存在着权利的滥用,网络暴力就是传播权利滥用的后果,不仅对网络暴力对象造成精神伤害,也误导其他不明真相者给整个网络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且加深了网络戾气。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我们又当如何应对?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成因及解决对策。
(一)把关弱化及裂变式扩散
自媒体的技术赋权为公众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维护权利提供了平台,在媒介接近权成本低廉的时代,自媒体拥有更多的信息处理权利,自媒体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也使得传播内容更具复杂性,把关人面对传播方式多样的信息洪流分身乏术,把关也在不断弱化。在网络事件发展成为网络暴力的过程中,网络平台无法对煽动性、失实性言论进行管理,搜索网站也无法对人肉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密把控,再加上自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与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信息会以裂变式的速度渗透到大众面前,在传播过程中因非理性信息的大面积快速传播,最终形成网络“蝴蝶效应”,对当事人造成现实性伤害。2017年5月,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不当言论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杨舒平一时间也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不仅在微博评论区对其进行辱骂,更将其家庭信息“人肉”出来并大面积传播,在众网友的炮轰下,杨舒平最终在微博发布致歉信并关闭评论区。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网友对杨舒平个人信息的泄露与传播都体现了自媒体平台的把关弱化与裂变式扩散的特点。
(二)网络用户的情绪化与非理性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不再完全依靠大众媒介获取信息,其本身就成为了信息的采集者、传播者与接收者,但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模式相比,自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明显带有个人情绪化现象,自媒体传播也体现了一种重情绪、轻信息的趋势,这本身与传播者的传播素质紧密相关,自媒体用户缺乏专业的信息传播训练,根据个人倾向性对信息进行传播。自媒体作为新型的传播渠道,本身就具有公共性与私密性双重属性,既可以进行个人情绪的表达,又可以对公众情绪进行聚集,当多个个人情绪汇集起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公众情绪,网络暴力就是负面的公众情绪的产物。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7.32亿网民中,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比继续上升,且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53.2%①,中国网民的低龄化与低学历现象也使得网民在使用自媒体时极易情绪化。同时,自媒体用户在匿名性保护下肆意发泄情绪,这种虚拟身份助推了网民妄为心态的产生。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群体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②网络用户在“群体极化”的影响下,责任感与自控能力减弱,发表偏激言论,逐步发展成为网络暴力。
(三)自媒体用户的利益驱动
就当前网络议程来看,关于社会矛盾、民族主义及政府治理能力的讨论能够引发大众广泛关注③,这些个人话题由于带有刺激性经讨论转载会迅速升温成为公众话题,在形成公众话题的过程中,粉丝众多的营销号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增加粉丝量与扩大影响力,以期得到实际收益,营销号在转载、评论网络事件时,极少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察,用极端言论对事件进行评价,带动不明真相者的情绪化附议,并且营销号还会进行抱团合作,对特定事件表明一致的态度,这种行为极易聚集公众的负面情绪,网络的围观人数会随着事态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增多,参加网络暴力的人群也不断加入“声讨阵营”。2017年4月“白百何出轨”事件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营销号在转载、评论的同时,也在利用该热点事件为自己谋取利益。视频发布者卓伟不仅在爆料前期为事件预热,为引起关注以作诗的形式来引导网友猜测几位女明星,并且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微博问答,就该事件回答网友的提问而获取收益。部分营销博主利用该事件的热度编造段子吸引注意力承接广告,进行产品宣传。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问题是由于把关缺失、自媒体用户情绪化与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中国网民数量众多,网络暴力事件不但会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还会加重社会戾气,因此,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是社会共同的目标。针对我国自媒体发展现状与网络暴力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治理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暴力。
(一)法治下的技术管理
我国当前对网络暴力的惩治措施多是原则性描述,对具体的惩治措施并未有明确规定,网络平台应该在具体法律规定下,依法对网络言论进行管理。在网络暴力的萌芽期,众多网友对事件真相不了解,极易被情绪化评论左右,产生跟风行为,网络平台应查询网络暴力诱因,控制传播源头,并且运用软件技术对相关网络暴力的发帖进行管理,如设置提示、删帖、举报、封号等功能。2017年6月,因营销号的不实报道对网络用户产生错误引导,造成对相关人物的伤害,微博对卓伟在内的部分营销号进行封号处理。如此看来,提升网络管理的技术性手段与扩大网络监管的覆盖面,加强对网络的舆情分析、IP地址查询与自媒体用户动态的控制管理是治理网络暴力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部分网民缺乏信息辨别能力,极易被营销号左右。针对受者,面对网络中混杂的各类信息,要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体信息,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我们应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敏锐地发现问题,敢于为网络暴力受害者发声;针对传者,应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在传播信息时遵守法律法规与网络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粉丝众多的网络大V,应积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发布信息时采用可靠的“信息源”,发表评论时应斟酌自己的情感适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实现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
(三)法律的预防与惩戒
应对网络暴力问题,“止”不如“治”,相关网络管理部门应当加快制定网络暴力的惩治措施,明确网络暴力的责任群体,在现行的网络管理条例中依法执行,加大审查力度。如实行网络实名制,将网络行为纳入信用评价标准,不仅网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而且利于相关部门查询网络暴力源头,便于事后处置;立法规范搜索网站与传播平台的法律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与举报制度;加大网络暴力责任者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违法者,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细分,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与惩治措施,有法可依才能做到执法必严,法律是治理网络暴力最坚固也是最后的防火墙。
自媒体在赋予我们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也更加开放了网络暴力的阀口。在愈加开放的网络时代,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出现,惩处机制的缺失、自媒体把关的弱化与网络道德的缺乏使得网络暴力中的失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身处自媒体时代,应更加了解自媒体失范的成因,积极寻找解决良策,才能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http://www.cnnic.net.cn/hlw fzyj/hlw xzbg/hlw 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3.
③郭凤林,严洁.网络议程设置与政治参与:基于一项调查实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55-66.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