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兴动 童 皓
浅析先锋派电影风格的创新表现
——以《红尘之门》的创作为例
□ 张兴动 童 皓
近年来,先锋派电影受到国内外电影节的青睐,虽然以好莱坞为中心的传统主流叙事电影仍然影响巨大,但精英观众的增多也带给了先锋派电影发展的活力。当代先锋派电影结合新的电影技术以及新形势的要求,继续对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对其他姊妹艺术新的借鉴也赋予了先锋派电影新的风格特点。
建构主义;创作风格;视觉色彩;创新表现
西方先锋派电影分为前期先锋派电影和后期先锋派电影。前期先锋派电影出现于20世纪1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突然中止;后期先锋派电影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后便逐渐退出观众的视野。近些年,传统主流叙事电影在电影界已经暴露出其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众多弱点,随着高素质观众人数的增多以及审美形式的多样化,先锋派电影在最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国际性的电影节和国内观众的视野中,比如《长江图》(导演杨超)、《路边野餐》(导演毕赣)以及《冬》(导演邢健)等等。在这三部影片中,《路边野餐》和《长江图》的风格倾向于作家电影,而《冬》的风格则倾向于表现主义。虽然先锋派电影流派纷呈,但先锋派电影的创作者可能同时接受多种思想潮流的影响,某些创作者可能横跨若干个类型或流派,某些创作者可能难以归入任何一个类型或流派。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也只能将以上三部电影作品列入某一个近似的范畴当中,所涉及的创作者与电影作品上的标签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
(一)结构特点
建构主义电影起源于苏联,是前期先锋派电影之中的亚类型。在这一时期,吉加·维尔托夫创作的《扛电影摄像机的人》被看作是先锋派电影中建构主义这一亚类型的典范。建构主义拒绝艺术中约定俗成的结构或者秩序,它主张将现存材料加以分解,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意图,重新组织或者构建,并在工作中突出机械与技术的作用。
本文作者创作的短片《红尘之门》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短片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条线索记录门外的各色人群,着重刻画喧闹都市群体中的生活细节;另一条线索记录街头独奏二胡的老人,旨在传达个体的精神状态。两条线索记录的内容既各自独立,又遥相呼应。同时,被记录者虽同处闹市,但群体的动态和个体精神上的静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
(二)表现对象
“打倒银幕上永生的国王和王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拍摄的普通凡人万岁”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理论之一,正如《扛电影摄像机的人》一样,维尔托夫第一次将社会上的普通人作为世界的主人公搬上银幕,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程度上的突破,也映射了维尔托夫电影理论的核心——反虚构的纪实性。
《红尘之门》的创作者将拍摄对象锁定为一个在都市街头独奏二胡的老人和一扇红色玻璃门外各式各样的普通人群。面对众多的表现对象,创作者依旧坚持“不知不觉地记录生活”的主张,影片中所有的表现对象均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创作者捕捉并客观真实地用镜头记录下来的。正因为《红尘之门》做到了真实地记录生活而非像故事片那样虚构生活,普通人平淡、平和的真实生活状态才得以真实地表现出来。
(三)表现形式
维尔托夫在《扛电影摄像机的人》当中很少使用长镜头,他通常是将一个自然的整体或运动动作分解,编辑时再按照意图将它们重新组接。《红尘之门》的创作者在表现门外闲散的个人汇集成人群时,使用了一个长镜头。但在这个镜头的处理上,创作者同样将这个自然的运动动作进行分解之后再重新组接,并在这些片段之间造成递进、交换和冲突。
《红尘之门》的创作者也坚持了“电影之眼”之关系与时间和空间的原则。创作者将时间上相互分离的现象在视觉上联系在一起,以视觉事实的交流为基础,将不同空间的人群在视觉上联系在一起。第一条线索中,门外的各色人群记录于广西防城港市,时间为秋季,着重刻画喧闹都市群体中的生活细节;第二条线索中的在街头独奏二胡的老人记录于四川省成都市,时间为春季。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两个原本独立的表现对象,经过重新组接而联系在了一起,既刻画喧闹都市群体中的生活细节,又传达了个体的精神状态。
(一)声画对位
西方先锋派电影在过去强调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不可否认的是,《红尘之门》之中的画面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创作者对声音进行过精心的设计。整部短片,创作者仅使用了三句旁白。它们分别为:1.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因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感到自卑。2.我们都是普通人,说着普通的话,做着普通的事,然而让我们真正感到幸福快乐的,可能并不是因为我们是谁。3.很多时候生活总是平淡的,而平淡的生活里,有着我们长久的坚守。三句旁白与短片的画面齐头并进,从不同的方面阐述着普通人平淡平和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快乐,并在整部短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音乐与画面的对位也大大提高了短片的表现力。众所周知,二胡是中国的古典乐器,它所代表的是传统,而探戈作为西方音乐,它代表的是现代。创作者巧妙地运用声画对位的方式将街头老人的二胡独奏和探戈舞曲结合在了一起,以中和的表现手法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东方和西方相关联,这种普通人平淡平和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便拓展为全世界的共通。《红尘之门》的结构篇幅虽短小,但创作者通过使用声画对位的方式,不光增添了短片表现对象的广阔性,而且还丰富了短片的精神内涵。
(二)色彩表现
《红尘之门》创作者吸收了印象主义电影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并结合当今时代大背景下电影行业的发展,横跨多个流派、多种思想潮流。短片除了含有明显的苏联建构主义电影的风格特点以外,还体现出了浓厚的印象主义电影的风格。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抓住红色玻璃门这个重要的物件,并将摄影机置于红色玻璃门之后,创作者透过这扇独特的门来观察人,并通过摄影机真实地记录下这扇门外各色人群的生活状态。短片在片头部分以全红色的单色画面为主,中间及片尾部分开始出现变化。
创作者通过摄影机的运动,使画面产生单色和彩色之间的自然变化。单红色画面带给观众强烈色彩冲击的同时,伴随摄影机的运动,又回到了彩色的真实环境中。甚至有一部分镜头,创作者通过画面分割的手法,在同一个镜头中既包含部分单色画面,又包含部分彩色画面。如此一来,现实和幻觉的交替与叠加在摄影机的运动中,既显得格外自然,又使得画面具有更加强烈的张力。
(三)表现手法
《红尘之门》在拍摄的手法上,灵活运用视听语言。创作者综合地使用了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甩镜头、长镜头以及慢快门拍摄,在剪辑手法上综合地使用了定格、慢速、叠画等手法。在拍摄过程当中,创作者采取了一种随意的、自由的拍摄方式,它使得短片的生活化气息更加浓厚,也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更加具有亲切感。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红尘之门》的创作者在短片的风格上显然受到先锋派电影思想潮流的影响,并借鉴了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红尘之门》的片头和片尾分别出现的一个墨点和三个墨点,短片中出现的二胡独奏者可以被看作是个体,另一条线索中的各类人群则被看作是群体。片头出现的一个墨点象征了二胡独奏者,而在传统文化中,“三”为“众”,片尾出现的三个墨点实际上则象征了门外各种各样的人所组成的群体。但不论是单独的一个墨点还是三个墨点,都是出现在短片的红色背景之上。一方面它与片名《红尘之门》形成呼应的关系;另一方面,所有的墨点都是单色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正象征着无论是短片中出现的人物还是观众自己,其实都是喧闹都市之中的一份子,也是组成这个繁华世界的一份子。
先锋派电影充分挖掘电影的表现潜力,以创新的精神和追求积极地探索电影的表现形式,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先锋派电影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使其具备了传统主流叙事电影所不具备的某些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先锋派电影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值得研究的方面,和其他传统主流叙事电影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先锋派电影之中也有优劣之分。因此便要求先锋派电影的创作者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积极地进行探索,借鉴其他先锋派艺术作品及姊妹艺术的长处,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使先锋派电影更具前瞻性和创造性。
1.华明.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