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才英
【分类号】G623.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活动接二连三,课堂热热闹闹了,但活动的价值不高,活动的设计缺乏针对性,活动的形式粗糙浅显,课堂教学目标游离于花俏、热闹的活动之外。实际上,这种没有紧扣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活动,往往会使教学过程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扫帚”的窘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如何改变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浅层面、实效低的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活动的目的源起于学生生活
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对课程目標的正确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课堂活动的创设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活动来代替教师有形的说教,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要坚决杜绝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的和针对性的盲目活动,要牢固树立目标意识,明确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有效的活动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源于学生生活的活动,只有源起于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获得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真实的道德认识。
如: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在哪里》时设计“寻找秋天”“留住秋天”“赞美秋天”三大主题活动,下面是一个“留住秋天”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是啊!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五彩的季节,想把秋天留住吗?你最想留住秋天的什么呢?
生1:我想留住秋天的树叶。
生2:我想留住秋天的水果。
生3:我想留住秋天的凉爽。
师:你想用什么方式将它们留下呢?
生:贴画、剪……
师:这么多秋天的使者都留在这张画中,这幅画一定很美,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脑最灵,留住的秋天最美。
(伴着音乐,学生纷纷拿出课前准备的彩笔、画纸,收集的树叶、彩色纸、小剪刀等,有的画、有的剪、有的贴一丝不苟地动手忙了起来。约十分钟后,老师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没完成,继续指导学生画或剪,用时16分后,执教老师看了看时间所剩不多,匆匆进入“赞秋天”的环节。)
上述案例中,执教老师本意是通过“留住秋天”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但由于对活动目标不够明确,导致耗时太多,似乎成了美术课了。活动是教与学的桥梁,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活动如何变得更加顺畅有效呢?结合教学,我认为要做到建立课标统领意识,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准确地把握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与目标可以组织哪些活动,学生怎样在主动参与活动实践和活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发展。
二、活动的设计贴近于学生生活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需要学习与掌握的经历与经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认知生活时间是有限的。活动的目的是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和在虚拟生活中(创设的活动情景)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构建自我,在真实与虚拟的活动中与同学、与老师、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来发展自已,逐步构建自已与外部世界的认知,最终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与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因此,我们依据教材的科学体系和教学目标,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品生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升入了二年级》时,设计第一个活动“谈话交流,学会分享”。“同学们,暑假生活结束了,你们这个暑假过得怎么样?去了哪里?”教师简洁的导入语,符合学生暑假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品生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画一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一边说提示语,让学生猜名称,一边示范画画,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想亲自尝试。教师第一次让学生听指示在一张A4纸上左边画一遍,并互相欣赏各自作品。第二次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这张纸右边再画一遍,并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第二次画的画为什么不那么漂亮?这样,有趣的画简笔画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等各种感官活动中深刻感悟到“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多么重要!
以活动体验为载体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活化的情趣;以儿童生活为载体创设的活动,使课堂充满了儿童的情趣,这种在儿童的兴趣、经验、认知、能力等基础上创设的主题活动、儿童游戏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又改变了空调的说教,避免了矫情的造作。
三、活动的开展贯穿于学生生活
鲁洁教授曾撰文指出:“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已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我们课堂活动不应该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应该是学生能将课堂中获得的一些认识,形成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践行。同时,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与自已道德观念、认知相冲突时、怀疑时、困惑时,能够有所思考,有所辨别,有所坚持,逐步形成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因此,我们的课堂活动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该向课后的生活延伸,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人教版品生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可以结合班级常规管理,开展优秀值日生的评选活动。
又如:人教版品生一年级下册《保护牙齿》一课,在课后开展“我是护牙小卫士”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同伴、教师、家长监督力量,真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牙齿。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体现了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实现了从“被教育”到“检验教育的结果”的跨越,学生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中强化与巩固了自已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总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活动的源泉,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在生活中自我思考、自我发展、发展自我为目标的品德与生活活动就是有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