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第一堂语文课时,他自我介绍说:“我嘛,就这副尊容,是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是吧!”就那一堂课,有同学做了统计,他总共说了180个“是吧”,平均每分钟4个。于是,大家暗地里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是吧”老师。因为“是吧”与“柿把”谐音,而这里多的是柿子,因此,同学们管他叫“柿把儿”老师。
以后上課,他在台上说一个“是吧”,同学们在下面学一个。有时,他还没说“是吧”,同学们就先说了。他很生气,却不好发作。谁叫他满嘴的“是吧”呢?有一次,他真的生了气,一甩教鞭,训斥大家:“以后,只许我说‘是吧,不许你们说‘是吧,谁再说‘是吧,就滚出去。”“柿把儿”老师从来没发过这么大的火,这一招倒把大家给镇住了,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谁料,他最后又来了一个“是吧”!“哄”地一声,教室里笑成一片。
(节选自赵广存《“柿把儿”老师》,题目为编者加)
灵犀一点
“柿把儿”老师的语言很个性。如“我嘛,就这副尊容,是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是吧!”“就这副尊容”表现了他的自信和坦然;“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看似非常矛盾、啰唆,却透出他自尊、自信以及敢于面对现实的心理。两个“是吧”,一是呼应文题,二是巧妙地点出了他的语言中的赘余。再如“以后,只许老师说‘是吧,不许你们说‘是吧,谁再说‘是吧,就滚出去。”这是他一甩教鞭训斥大家的一句话,从这句看似不合逻辑和常理的话语里,表现出他对学生们的不懂礼貌的极大愤慨和无奈。这样的老师怎会不亲易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