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有教授谈企业文化

2017-04-12 22:49辰靖
市场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特约记者族群教授

辰靖

【张国有教授简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现任北大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北大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曾出版著作十几部,代表著作为《国际营销》《生产经营》《工业企业管理》等。】

特约记者:张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市场观察》的采访。近期,您的新书《企业驱动力:文化的力量》已经出版上市。在书中,您主要介绍了10多家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历程、文化内涵以及其对企业的驱动力量。那么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呢?

张教授:早期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我侧重于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学、战略经营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不涉及企业文化问题。后来我发现,企业的成长、战略经营、未来的可持续性、生存与更好的生存等,都与企业的信仰、使命、核心理念、基本规则、习惯、传统等问题密切相关。于是,我将企业文化问题嵌入到管理机制和战略经营中,作为企业成长动力因素进行研究。

特约记者:张教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企业文化的?

张教授:最早始于198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我受邀参会,写了一篇《作为运行力的企业文化》的文章在会上发言。从此以后,我开始关注企业存在的根据、企业人的群体的理念、共同规则等问题,间或研究一些类似的问题,参与相关的企业文化问题的研讨活动。

特约记者:现在,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那么,您是怎样定义文化的呢?企业文化又要怎样理解呢?

张教授:文化是一个难以穷尽争议的概念。我对“文化”是这样看的:“文化”是以人的族群为基础、这个族群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所积累的理念、规则、习惯和传统的总和,这个总和形成这个族群成长的动力和生存的机制。同理,企业文化是“企业人的族群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理念、规则、习惯和传统的总和,这个总和形成企业人的族群成长动力和生存的机制”。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企业人的群体生存和更好生存的长久动力。

特约记者: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提建设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要如何建设呢?

张教授:建设的事情很多。实际上在企业没有注册、没有开始运行之前,已经有人在设想企业的产品、流程和销售市场,已经有人在设计企业的章程、规矩、办法,已经有人在考虑招收什么样的人进企业工作。这些人是谁?是投资办企业的人,是对这个企业负总责的人。如果是企业家办企业,就是企业家去考虑这些问题;如果是政府办企业,就是政府官员去考虑这些问题。新建的企业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去办。没意图、没想法、没规则,企业就办不起来。这些意图、想法、规则等就是企业最初的文化设计。企业开始运行时,会按照实际情况,调整原先的意图、想法、规则,不断地循环往复,合理的部分保留下来,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出去,被企业接纳的、影响企业运行的理念、规则就形成了企业的推动力量或牵引力量。企业中人的族群的循环往复的行为造就了企业文化。

特约记者:张教授,您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张教授:我本想先写一本关于企业持续生存与文化动力的著作,来阐述企业成长的文化机制问题,梳理一下思路,然后在基本构思的基础上,再进入企业实例的分析。怎奈最近一年多,总有一些企业朋友索要我在若干个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现场会上对示范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做的评论发言。于是,我就把工作顺序倒过来,将企业的实例分析放在前面,先把评论发言整理出来,请各位指正,再考虑企业成长中的文化机制的系统分析问题。这才有了半年时间的原稿整理,有了《企业驱动力:文化的力量》的成型出版。

特约记者:张教授,您书中所涉及的企业涉及各行各业,例如,有涉及汽车制造的陕西控股、有涉及动力机械的隆鑫控股、有涉及有色金属的海亮集团,等等,请问这些企业是以什么标准选取的呢?

张教授:虽然书中涉及企业分属各行各业,但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确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不仅推动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和建设,而且这些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为对其他企业的持续成长也很有启示意义。另外,它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中国企业联合会评选出来的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基地。

特约记者:本书共包含了19篇文稿,您是如何选取文稿的呢?

张教授:第一篇《企业人造出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驱动企业成长》包含了我对企业、文化和驱动力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可以看作总说或者总论。接下来共有14篇是关于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这是对各个企业的文化的分述。另外,我还从自己1988年到2015年期间有关企业文化的文章中选出4篇收录到本书中,这4篇文稿在本书整个文稿体系中,可以起到前后补缺、相辅相成的作用。一篇是1988年的《作为运行力的企业文化》,这是我最初的对企业文化的看法。另一篇是1998年的《企业文化的规范力与中国国有企业文化》,侧重于当时国有企业改革中文化方面的问题与见解。再一篇是2015年的《企业文化的新态、常态及其转换机制》,这是在讲经济新常态下对企业文化面临的新态势、新问题的看法。还有一篇是2015年的《21世纪的中国企业,以商德而化天下》,这是从商社会角度,分析企业及行业的品质、品德问题,商文化的核心在于以商德而化社会。这4篇文章,分别阐述企业运行的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文化的新态与常态、商社会的商德问题等,反映了28年来我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特约记者:您认为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企业文化生成的基础?

张教授:我是这样看的:世上原本没有企业,企业是人造出来的;世上原本没有文化,文化是人的群体生发出来的;世上原本没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人的群体长期积淀出来的。所有这一切,人是核心,人的群体的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的动力源泉。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的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成了企业文化生成的基础。

特约记者:拜读了您的书,很多企业的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山推集团的“厚道鲁商”;古井集团的“做真人、酿美酒、善其身、济天下”;大峘集团的“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家文化等。在您访问企业、研究企业历史资料、考察企业生产流程的过程中,有哪些企业发生的事情曾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张教授: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很多,最为突出的方面是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将他们的智慧凝结在自己亲身加工的产品上,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的服务,都有他们一路走过来的印记。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华为构建全联接世界、同仁堂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重庆银行的服务禁语等,都是各自积淀出的企业文化而与众不同,非常有韵味。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企业的驱动力。

特约记者:非常感谢张教授,感谢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企业驱动力:文化的力量》。在此祝福張教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张教授阐述企业成长文化机制问题的新书能尽早与读者见面。

猜你喜欢
特约记者族群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俄演习用核弹击退入侵者
韩国要造“迷你宙斯盾舰”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詹德斌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