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建设“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名城,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是摆在我们每个泰州人面前的现实问题。中国医药城的创新之路:泰州中国医药城通过产业引领、平台建设、服务优化,打造吸引各类医药产业要素集聚的强磁场,,以创新驱动为内核,加速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打造“321”综合节地模式;泰州获准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关键词 中国医药城 发展之路 创新之路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建设生物医药研究和产业园的热潮,仅印度就建立了6个生物技术园。2005年着手组建的泰州医药城经过5年多的建设,已经完成初创阶段的基本任务。如何建设“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名城,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是摆在我们每个泰州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中国医药城的发展之路,结合实际谈论中国医药城的创新之路。
1中国医药城的概况
中国医药城,地处长江三角洲重要成员城市泰州,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教育教学区、综合配套区等功能区组成,是中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由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中国医药城启动建设以来,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规划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目前,区内已集聚国内外50多家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阿斯利康、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海王药业等60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先后落户;4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20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3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园区被列入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区发展试点;启动开发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
中国医药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成产城一体医药名城”的目标定位,以建设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转型升级先导区为奋斗目标,加快完善发展平台,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奋力实现“两个十年目标”,即:到2016年中国医药城开发建设10周年之际,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成为长三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区;到2019年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成立10周年之际,累计引进医药企业1000家,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努力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确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2中国医药城的发展之路
首先是国际化的发展之路。以国际资本大流通、大循环为背景,树立国际化眼光,一切按国际理念思考,一切以国际标准规范。在人才引进上,不仅仅着眼于本市、本省和国内,更注重吸引国际顶尖医药科研、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园区建设发展,使园区成为医药人才集聚的洼地和科学家的俱乐部、企业家的沙龙、金融家的乐园。在成果开发上,以国际通行的美国FDA为标准,突出抓好与国际顶级医药研发机构和国际一流医药大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在国内领先。在环境营造上,积极借鉴美国硅谷、新加坡纬壹等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参与园区的规划设计,建成了一批具有浓郁国际气息的环境景观和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增强国内外科学家、企业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是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历程,专业化、集群化是最终归宿。中国医药城同先进园区相比,在综合竞争能力方面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挑战中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超越,专业化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一是园区专业化。在目前全国88家高新区中,中国医药城是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医药高新区,是唯一一家覆盖医药产业全过程的综合性园区,“医”和“药”就是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医药城建设以来,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始终围绕“医”和“药”主题,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各类资源的快速集聚;二是产业集群化。有“资源互补、功能集中、链式发展”思路,精心策划设计疫苗、生物医药、化合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保健品、康健医疗等特色产业链,以重大项目和成果的落户为动力,推动企业之间前后道相互配套、上下游垂直整合,加快形成贯穿研发、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和“分工明确、功能清晰、相互补充”的企业集群;三是服务专业化。以“身份零以下、服务零距离、阶段性目标零起步”的“三零”服务理念,搭建具有医药产业特色的专业服务平台,完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平台公共服务的公共平台服务中心、提供“交钥匙工程”服务的项目配套服务中心、为项目落户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的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以及为企业提供新药申报服务的新药申报中心等服务机构功能,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确保不让高端人才做低端的事,让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开发和项目建设。
3中国医药城的创新之路
3.1打造特色医药产业管理平台
泰州中国医药城通过产业引领、平台建设、服务优化,打造吸引各类医药产业要素集聚的强磁场,以创新驱动为内核,加速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开放式平台管理模式、集成化服务模式、创新要素社会化互动模式等一系列独有的服务机制,让园区的人才、技术、平台、资本等各创新要素集聚共生、协同发展,加速着疫苗、诊断试剂、高端医药器械、保健品等六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的崛起。今年1-6月,中国医药城共有瑞士雀巢、法国高德美等200个医药项目签约落户,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就达50个,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1.4%。上半年省食药监局受理的生物制品中,75%来自医药城企业。一粒小小的胶囊粒,搭载上摄像头、信号传输等众多智能装备,被人吞服下去,它就能从食道、胃、肠一路拍摄高清晰度图像,一次性把人体整个消化道的情况清楚记 录下来。这个神奇胶囊,就是中国医药城内的江苏华亘泰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胶囊内窥镜",产品一上市就成功斩获了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国医药城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李健峰:我们把企业研发、中试、临床全过程的各个要素给他集聚到一块,这样的话为企业提供全要素的服务。我们对每个入驻的企业我们有专人进行服务,进行回访,这是他有什么需求的话,我们会及时的调整我们服务的方向。
3.2打造“321”綜合节地模式
三维立体利用模式:泰州医药高新区国土资源分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从源头上最大限度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确立了三维立体开发理念,推进空中资源高端化利用,地面资源精细化利用,地下资源拓展化利用,通过用地结构分层立体化使用,发挥土地产出的“倍增效应”;二次开发利用模式:策应土地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高新区摒弃盲目扩张和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处置“僵尸企业”,盘活闲置资产,努力缓解土地供求结构性矛盾。一体共享利用模式:高新区引入“一体化”建设理念,按照“集中建设、共享共用”的原则,推动“平台集中、配套集成”,建立产业平台、能源配置、教育设施、公共服务四大共享机制,探索出符合医药产业特色的土地共享利用模式,既降低了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又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3.3泰州获准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医药名城泰州市健康旅游业发展迎来新契机——按照国家旅游局、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通知精神,泰州市8月5日召开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动员大会,宣布将成立中医药健康旅游领导协调小组,制订发布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加大定向招商力度,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力争形成20个具有地区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 泰州大健康产业基础好、产业强、集聚度高,已成为全市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集“医、药、养、游”于一体的泰州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 点,已成功纳入国务院近期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泰州编制的试点方案,全市力求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4000亿元,全力打 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名城、长三角医养结合养老胜地、长江流域康复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中国特色国际健康名城。早在去年3月,《泰州市旅游业跃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正式下发,明确提出将康养旅游打造成为泰州旅游新名片,把泰州建设成为 长江经济带上集“医、药、养、游”于一体的大健康旅游集聚示范城市。到今年1月,泰州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全国5家示范基地之一。在 6月召开的全国康养旅游大会上,炒作网,泰州中国医药城等5家全国首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联合成立中国康养旅游推广联合体。 泰州全市最近5年来累计投入10多亿元,对中医药名胜古迹、博物馆、文化陈列室、基层中医馆、百草园、中医名医名科等建设保护与利用;引进外资 与社会资金近30亿元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科技园、养生温泉、养老康复基地等。全市构建起旅游部门与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并在财政、金 融、投融资、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孙元峰.中国医药城的特色发展道路[J].科技视界,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