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刚
我为什么会焦虑
庄女士是来咨询儿子学习问题的。她的儿子小昊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向成绩优异,颇让她自豪,可是不久前的期中考试,小昊的成绩出现了较大波动,从班级第1名下滑到第9名。庄女士惊慌失措,找到我咨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我认为小昊没有厌学倾向,只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劝她不要太焦虑。庄女士松了一口气。
本来,咨询可以到此为止了,但庄女士没有告辞的意思。她给自己的杯子里续上水,稳稳地坐下,郑重地问:“我还想请教,我为什么如此焦虑?”
这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回答的问题,因为相对于“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孩子为什么跟我不亲”“孩子为什么总是跟我对着干”等具体问题,“我为什么如此焦虑”才是根本问题。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似乎他们认为自己就应该焦虑,如果不焦虑就不是合格家长。但是,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却很难,难就难在家长听不进去。
我试探着问:“如果小昊成绩一直拔尖儿,别的方面也没出现问题,您还会焦虑吗?”
“当然不会!”庄女士说,“孩子没有问题,我为什么要焦虑?”
我接着问:“那您平时关注小昊吗?比如观察他的情绪变化,比如预测他下个年龄段会遇到什么问题,比如知道他有哪些兴趣,有哪些潜力。总之,就是对小昊的成长有一个宏观的掌控。”
庄女士迷惑地盯着我,缓缓摇头。
我说:“那我就明白了,您是一个救火队员式的家长,有火警了就马上出现,没火警就基本消失。这叫间歇性关注。我猜,您对孩子、对家庭教育都缺乏持久而深入的理解,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看到小昊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他6年后中考、9年后的高考、13年后的事业以及15年后的婚姻。至于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您心里也没底,难怪要焦虑。”
“大多数家长都这样。”庄女士申辩道,“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父母怎么能确定呢?再说,关于孩子的成长,还是老师和教育专家更专业,父母大多是外行。”
我说:“别的事,父母可能是外行,但唯独家庭教育例外,因为父母也曾是孩子,即使没有系统地学习,至少有深刻的感悟和丰富的经验。”
庄女士自嘲道:“父母都老了,早就定型了。”
“在我看来,这正是焦虑的症结。”我语重心长地说,“许多父母,大学毕业以后就不再读书了,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似乎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圆满,看上去悠然自得,轻松洒脱,于是便放棄了自我探索,年轻时没有得到答案的思考就搁置在那里。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成长的断崖,也称之为‘寻求安逸的本能,说白了,就是小富即安的懒惰。有一位作家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事实上,这种安逸最终会变成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庄女士的脸涨得通红,说:“四十岁的人难道还不成熟吗?还需要继续成长吗?”
我说:“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乎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您不愿意成为极少数的幸运者吗?”
庄女士问:“如果人到中年不再绘制人生地图,会有怎样的结果?”
我回答:“所谓人生地图,是靠三组关系来定位,即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许多人不接纳自己,放弃了内在探索,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或者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因为在家人面前,就算再任性也会获得包容。而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许多父母埋头于现实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结果往往罹患或隐或显、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正如派克所说:‘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孩子不是创可贴
庄女士坦诚地说:“其实,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都对自己不满意,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放弃了努力,选择了逃避,也就是您说的停止成长,不再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事实上,我们也没有不幸到哪里去呀。”
我说:“是的,大部分情况下,逃避是可以做到的,但有了孩子就不同了。”
庄女士不解:“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
我解释道:“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父母的情绪和成熟程度,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等等,都会被孩子感知,并表现在行为中。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会毫不留情地呈现父母的问题,甚至是以放大的方式。这个时候,您就不能再淡定了,不能再假装问题不存在了。试想,如果您处理不好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您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又怎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您抗拒自己的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您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您不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您的期待……总之,抗拒成长的父母,多半会绑架孩子。”
庄女士静静地听着,但她的目光越来越恐惧。
我接着说:“不是吗?您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和小昊绑定在一起了吗?如果小昊被老师表扬了,或者取得了好成绩,您会高兴一整天;如果小昊成绩出现了滑坡,您就心事重重。如此一来,小昊岂不成了一个创可贴?您觉得这样对小昊公平吗?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迟早会出问题。”
庄女士流下了眼泪。她哽咽着说:“我不再抗拒成长,我想重新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现在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我用激昂的语调表达对她觉悟的赞赏,“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降生到您家,不是来白吃白喝的,他会用特殊的方式提醒您成长,促使您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最终帮助您的生命走向开阔。换言之,孩子其实也是父母的老师,时刻呼唤父母与他一起成长。”
栽培自己即教育
庄女士笑逐颜开:“您快说说,我具体该怎么做?”
我说:“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您要重新审视上述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幼稚。要知道,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年长的孩子。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庄女士笑道:“人到中年了还要思考人生,有点自讨苦吃的感觉。”
我说:“别说,還真是自讨苦吃。当您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会有煎熬、迷茫和焦虑。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着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只要您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为您打开一扇窗。建议您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现在市面上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阅读中您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您的人生都会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庄女士像是想起了什么,问:“我这样自我培养,会不会冷落了小昊?”
我说:“恰恰相反。家庭教育,拼的不是技巧和财富,而是内功。所谓内功,即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所以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懂的,我要懂;孩子不懂的,我也要懂;我和孩子都不懂的,那就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庄女士恍然大悟,惊呼道:“以前常听别的父母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以为是抓早教,后来又听到许多批驳这句话的言论,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其实是真理,但起跑线不是多报兴趣班、幼儿园小学化、非名校不上,而是父母的精神境界。我这样理解正确吗?”
我没有回答,我用欣慰的微笑冲她连连点头。
这不是一次通常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因为它似乎没有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但仔细想想,好像又解决了许多问题。希望庄女士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幡然醒悟,用培养孩子的劲头栽培自己,不断增进家庭教育的内功。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