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编者按】
2016年10月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下发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发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其中修订的第一项内容便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而且要求在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中均有所体现。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如何学习?在高考试卷中以什么形式的试题体现?不仅学生和家长迷惑,老师也在摸索之中。应读者要求,本刊采访了教育专家、国学专家以及高考研究者,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能给迎接2017年高考的考生们一些启发。
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育部为何要在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中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西安教育专家、高考研究者范奇伟教授认为这样的变化并不突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2006年,中央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具体部署。教育部也多次下发相关文件。2004年,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发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3年,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等。可以说,这次高考改革是蓄势已久的变革。”
范教授认为,2016年可能是中国教育大反转标志性的一年。他说:“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被称为‘指挥棒,如今教育部的态度很坦率,就是要搞‘考试倒逼,把教育的目标正式调整为‘立德树人。”
关于此次高考改革的意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时指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提炼适用于教育的核心内容?广西社会科学院的潭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等方面。”
南京教育学博士石锋接受采访时说:“教育部的看法很明确,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個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本刊认为,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必要,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提炼其精髓,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并转化为高考内容,是此次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疯狂国学不可取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徐健顺预测,随着高考修订方案的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很可能迎来爆发期,但在爆发中存在一些变数。他对记者说:“我知道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大中小学都在忙着编写传统文化教材。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机制内,如何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已经习惯了针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很容易把传统文化又做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就是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现在很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所做的事情不外乎更换学习内容,也就是把课本换成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蒙学、诗词,把活动换成了中国古代的民俗、技艺、非遗,但教育方式、教学组织、教育理念都没变。仍然是原来的班级、原来的课堂、原来的老师以原来的方式上着原来的课,最后以原来的考试排出原来的名次。这怎么能算是国学教育呢?这只是新一轮的疯狂英语、疯狂国学,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而已。一窝蜂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的也可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君子淑女,而是伪君子。这在历史上早已不是新鲜事儿。我相信这不是教育部的初衷,也不是所有做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其核心——国学教育的朋友们愿意看到的。”
徐健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艺,而是理想和信仰。他说:“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如果学习知识和技艺,那是没有止境的,会越学越多。但如果学习的是‘道,是人生态度、世界观,就没那么难。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精神教育,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今天之所以要强调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弥补精神教育,不是仅仅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知识和技艺。如果只重视背诵经典、练好书法等技能,忽视对孩子人生态度、品德修养的培养,那是舍本逐末,传统文化教育就会沦为空谈,成为应试的负担,对学生的成长没有益处。”
如何在课堂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徐健顺举例说:“比如语文这门课,应该叫‘汉语文。老师教的是汉语文,用的却是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无视中国几千年的声训学术传统,否认汉字的音形义一体关系,无视汉语文都是吟诵的事实,否认声音的涵义,枯燥乏味,无情无理!再比如历史这门课,此前的教法是讲,每一个朝代是怎么开始怎么灭亡的,取得了什么成就,经济和文化是怎样发展的。这是西方历史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是这样的。比如二十四史是传记体的,讲的是人的故事,人性的历史。西方的历史观认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似乎是理所应当的,而中国的历史观从来都是同生共荣,落后只意味着应该得到帮助,这才是人性,这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记者了解到,根据教育部的指示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了具体的落实细则,如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目标;山东出台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在全省中小学投入使用;江苏在全省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教育魅力。这些探索都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郑州某重点高中副校长陈先生接受采访时说:“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老师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所谓尊师重教就是一句空谈。所以,国家要求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把教育目标调整为‘立德树人非常重要。要补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门课,只能回归传统——像古代教育那样,把精神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现在教育部所做的种种改革尝试,都是指向这个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其核心的国学教育,我校都将以课程的方式呈现。这些课程在未来将构成庞大的系统,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正如西方文化一样庞大,如何提炼目前还在摸索当中。”
既然学校对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尚在积累经验过程中,那么2017年高考命题会怎样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呢?河北某中学教育处主任潘女士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体现。”她举例道,“比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思想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情况;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我认为,2017年高考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内容,不会是简简单单地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记者了解到,其实2016年高考命题中就已经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全国Ⅱ卷第8题的程序框图,考查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求多项式值的算法,通过解题使考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家庭教育的责任
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学校课堂教学不可能全面涉及,加上中华传统文化重在精神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所以家庭教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徐健顺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采用一对一教学的模式。”他認为,中国古代的教学模式不是课堂教学,而是一对一教学,即个别教育,私密谈话,关爱心灵,陪伴成长,“从《论语》到民国文献,到我们亲自采录的上千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的证言,所有证据都指向个别教育。中国古代的老师,授课的时候都是一对一的。当然有概论课,有讨论课,有活动课,这些是大家在一起上的,但是,真正传道、授业时,是一对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效率如何,我想这个不必说了,看看现在一些课外培训机构是怎么宣传的就知道了。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教学效率天下第一。如果确认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艺,而是理想和信仰,是‘立德树人,那么一对一的私密谈话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北京某中学语文老师马忠良赞同徐健顺的意见,并建议:“学校应该设置个别教育的课程,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化为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这门课,越庞大的国学教育,越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和背离。如果有这门课,国学教育就算不系统、不深入,也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学校应该有德育老师或国学老师,负责个别教育课程,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私密谈话,帮助他们解决每天的问题,把学到的大道理实际应用。如果问题解决不了,至少能陪伴他们,一起经历痛苦和烦恼,等待他们的成长。只要学生相信这个世界是爱他的,他就会爱这个世界。万物一体,同生共荣。中华文化精神才能传承下去,并对这些孩子的人生和整个社会、全人类有价值、有意义。”
本刊认为,徐健顺主任和马忠良老师的建议或许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家长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个别教育,私密谈话,关爱心灵,陪伴成长”不正是家长可以做、愿意做,而且做起来更方便、效果更好的工作吗?家长要承担起这个重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其次,家长要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全面的认识,针对孩子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文化熏陶,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适应社会变革的国家栋梁。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