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瑾珊
案例
大赵9岁的儿子小翔,上小学三年级。一天,小翔在教室里追逐打闹,班主任王老师把他训了一顿,还让他第二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小翔回家把自己在学校犯错的事情告诉了爸爸。大赵认为,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应该与孩子讲清在教室打闹的不良影响,应与孩子讲道理,而不是训斥孩子。他还认为,老师让孩子当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大赵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就告诉小翔,让他明天不要当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如果老师问起,就说是爸爸的意见。
第二天,小翔果真拒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老师问起原因,小翔说是爸爸的主意。王老师很生气,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学生也会效仿,都会拿自己的老爸老妈当挡箭牌,局面就不好收拾了。王老师只好对小翔说:“这次念你是初犯,如果下次再犯错,不管是你爸还是你妈的意见,都不行!班上有班规,仅此一次,下不为例!”王老师这样说,也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但从这以后,王老师就对大赵有看法,觉得这个家长不配合老师,还唆使孩子向老师叫板。
一次,小翔在听写时错了5个生字,王老师罚小翔把这个单元的生字生词各抄写5遍。大赵听说后,觉得老师的做法太苛刻,是一种变相体罚。大赵对小翔说:“你不用每个生字生词抄写5遍,你能写对的就不用抄了,写不来的再抄5遍就可以了。”小翔按照爸爸的话去做了。第二天,王老师检查小翔的作业时,问道:“你怎么偷懒呢?为什么不写完呢?”小翔告诉老师,这是他爸爸的主意。王老师没再说什么。后来,王老师对小翔也不那么用心了。
分析
小翔在教室里打闹,老师罚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大赵认为老师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大赵的质疑也有道理。可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老师是想惩罚小翔一下,让他吸取教训,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自觉遵守班规。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的做法也有道理。问题是大赵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分歧就产生了。大赵是家长,作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他没有与老师进行沟通,连基本的交流都没有,以致老师对他产生了误会。自己不当桥梁,却让孩子当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桥梁,而孩子仅仅只能成为双方的“传声筒”而已,传来传去的结果,要么是家长对老师的质疑,要么是老师对家长的反感。
小翔写错字被罚抄,大赵认为这是变相体罚,写对的就不用再抄。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看,大赵的观点也有道理,但他不与老师积极沟通,而直接教孩子与老师叫板,这会损害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让老师心里很不舒服。家长与老师双方要求不一致,一方面让孩子为难,另一方面可能让孩子有机可乘,因为哪方要求宽松就服从哪方,然后用这方的理由来对付另一方。
支招
一、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用意。家长面对的是自家的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只考虑老师的做法对自己孩子的影响。而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同学,不仅要考虑到犯错的个别同学,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处理措施对全班学生的影响。老师面对的人要多得多,众口难调。尽管老师的某些做法并不尽善尽美,但是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要仅从老师的教法是否科学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希望孩子內心受到触动,从过错中吸取教训,以后会自觉避免类似的错误。家长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处罚孩子的价值。老师让孩子当众检讨,是想让他觉得羞耻,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老师罚抄,是想让孩子学习更认真、细心一点。家长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老师的处罚,要多朝有利孩子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二、家长要积极与老师沟通,求同存异,形成合力。如果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不够成熟,不够妥帖,可以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委婉地提醒老师,希望老师以更完善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家长不要躲在幕后指挥孩子对抗老师,而要主动站出来与老师互动交流,这样误会就会在沟通中减少,分歧会逐渐消除。家长与老师积极沟通,老师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双方可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就会很明显。
三、家长不要“拆台”,要学会“补台”。如果家长拆老师的台,家校不能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孩子觉得老师的处理不公,对老师的做法有意见时,家长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支援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揣摩老师的目的,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四、要学会用利导思维来看待老师的“狠心”。所谓利导思维,就是朝着事情有利的方向来看问题。老师当众批评孩子,惩罚孩子,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孩子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磕磕绊绊,也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还可能学业受挫等等。如果从未受过刺激,孩子的心理素质就很脆弱,无力应对将来人生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换个角度来看,让孩子多受点批评、惩罚,更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的耐挫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