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敏 吴湘玲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国企改制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悖论探析*
——以湖北省赤壁市T社区为个案
张桂敏 吴湘玲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在中国当前老龄化的社会语境下,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出现在养老服务市场。社区居家养老既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特点,又结合专业化的养老机构,是未来养老服务市场上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当下热点为背景,将研究对象放在国企改制型社区的微观场域,并以T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个案,进一步剖析这一特殊情境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悖论,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增强这一方面理论研究的厚度做一次尝试。
国企改制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悖论
老龄化、高龄化成为当今中国最突出的时代标签,各级政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得如火如荼,不断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相关政策法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官方书面文件之中。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国企改制/企业型”与“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交叉组合,检索到的相关文章寥寥无几,这反映出在社区居家养老备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情境下,国企改制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还属于“真空地带”,没有进入公众视野。但这并不等于说这类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不重要、研究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语境下,国企改制型社区在城市社区中具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大批国企改制前,单位职工为国家工业化进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改制后,单位职工转型成社区居民,多数步入老年状态,理应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妥善安置与照料,本文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T社区为个案,试图弥补这一方面理论研究的薄弱。
(一)国企改制型社区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全方位的分化,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在此进程中,中国城市社会各阶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大批国有企业机制的转变,即国企改制。国企改制本质是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可以说是经济转轨和企业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现代会企业的必经之路。
在改制过程当中,“单位制”社会面临着前所未见的冲击、挑战:一方面,“单位制”开始趋于消解,单位功能随之分解,社区建设悄然兴起,并迅速走向热潮,承接由原来单位外溢的社会事务,由此“单位社区”转变为“社会社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社区”的形成,“单位人”性质的企业职工转变为“社会人”性质的社区居民,居民的生活结构、利益机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这种演变过程中的兴起的社区,我们称之为“国企改制型社区”。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单位改制之后通过转换身份而来的居民”界定为社区居民。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20世纪下半叶,紧随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被有效执行以及经济社会的深入转型和发展,中国家庭结构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规模小型化的趋势,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家庭养老模式作为唯一主导模式不能有效应对社会老龄化的挑战,社区养老模式走进民众的视野并迅速得到重视。老年人群体由于年岁的增长以及机能的减退,社区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社区服务理应成为社区发展方案的优先项目之一。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照料服务,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合理解决老年人照料问题的重要理念。
21世纪初期,我国尝试性地总结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逐步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和家庭居住养老以及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了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自此,“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独立的名词出现,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老年人按照自身地域的生活习惯,居住在家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模式,是在创新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低成本运作的新型养老模式。从居住方式看,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主要在自己家中,而非各大养老机构;从经济角度看,可以整合社区内服务资源,是一种经济型的公共消费和充分利用社会有限资源的途径。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功能主要有两种,包括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
(一)T社区基本概况
1.T社区的改制前身
T社区是原来的湖北省F集团改制而来的时代产物,回溯到F集团的改制历程。湖北省F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纺织合资企业,1969年成立,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共有工厂12个,员工总数超过15000人,员工家属共计30000余人。1975年转交湖北,变为省级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单位员工从五湖四海怀着革命的热情举家迁移而来,为F集团创造出骄人业绩,并屡次跻身全国500强企业之中,是湖北当时的纳税大户,为全省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的经济转轨时期,F集团受到巨大的市场冲击,企业经济效益迅速滑坡,2004年3月集团整体破产,由省政府决定下放到赤壁市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属地管理,其中5000多名企业职工先后办理了提前退休,近万人“买断”工龄。同年8月,F集团被划分为3个社区,T社区是其中之一。
2.T社区的发展现状
T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国企改制型社区”,社区居民主要由原F集团印染厂、纺织厂、丝织厂等8家企业、单位的员工与家属组成。按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社区被划分为4个住宅小区,有4700多常住户,13000多居民,1276名党员,现常住居民中60岁以上有2157人,其中:65岁以上有956人,70岁以上的老人有324人,80岁以上119人,90岁以上14人。经过10余年的整合与发展,社区基本实现了由企业管理到社区服务的转变。各个职能部门几近健全,社区内设党委,各小区有党总支,小区下设党支部(18个)、党小组(51个);行政方面形成以社区居委会、小区居委会、小区居民小组和小区楼栋为主的四级联动层层覆盖的网状结构,但不设置物业管理。
在访谈中,笔者最大的感触是T社区尴尬的现实处境。社区虽说是县市一级,但所在的工业园区位置偏僻、经济效益欠佳,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谋求生计,留下劳动能力弱的老年人以及无劳动能力的小孩,呈现“一老一小、老带小”的特点,且老年人群体占比较大,类似中国目前的广大农村;但T社区居民基本是改制前职工及家属身份由单位人转变而来,身份属于城市户籍,无类似农村的自留地,经济来源是仅有的退休金,然而职工退休金微薄,无法支付日常的开销,多数老年人生活艰苦,出现集体贫困,甚至出现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农忙时为附近的农民打工的尴尬现象。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中央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只针对农村地区,国企改制型的贫困社区没有包含在内,这也加剧了此类社区的尴尬处境。
(二)T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在社区服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T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于2012年,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创新,取得了以下成绩:
1.社区组织网络健全
T社区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居家养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成了由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小组为领导,专项职能部门分管负责(日常服务归社会保障办公室、文体活动归计生办),各个小区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相对健全的网络化管理格局。
2.社区平台建设完备
社区平台建设主要以三个“中心点”为支撑,充分整合当地资源,在探索适合社区环境的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上,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1)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T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主要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日间照料服务。2012年以来在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T社区积极筹措资金,将一栋闲置的二层旧楼房进行投资改造,通过简易装修兴建为功能齐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中心配置了休息室、阅览室、棋牌室、电视房、健身房等活动场所,并常年对社区老年朋友免费开放。
第二,老年公寓,即托老服务。T社区于2014年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100万元,并自筹配套资金78万元,将当地之前废弃的一个招待所性质的山庄改造扩建为全日制居家养老中心,向老年人提供宾馆式一站式服务。其中,设计床位为60人,内配标准化食堂,可根据老年人需求配餐;公寓配有健身房、娱乐室,房间内有较为完备的配套设施,楼道内对行动不便者设有轮椅通道,使服务质量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力争做到老年人“生病有人管、衣物有人洗、吃饭有人做、卫生有人扫”。
(2)社区业余活动中心
以原企业俱乐部为主要活动阵地,以社区主导小区协办、社区引导小区主办两种方式,先期开办老年活动中心,组建秧歌队、舞蹈队、门球队、太极协会等15支群众性组织,并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参加各类友谊赛和表演赛。每年重阳节的老年人集体庆祝活动更是成为社区一大亮点,举行专场文艺演出、球类比赛、抽奖活动等,并为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蛋糕、长寿面等慰问品,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T社区依靠市民政部门多方支持,投资20万元对居民区的健身器材、篮球场、羽毛球场、室外乒乓球台等多个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更新,为开展老年人健身提供了优良的硬件设施。
(3)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点,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服务窗口,确保老年人随来随办,减少老年人等待时间。另外,成立赤壁市第一家老年科普大学,开设百姓科普大讲堂,授课内容和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根据老年人需求灵活调整,开设的心血管病预防、烹饪美食等课程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在社区公园文化长廊为老年人开辟科普知识专栏,为老年人学习医疗保健、低碳节能等生活常识搭建平台。为了满足广大老年人科普知识的需求,社区将建立电子阅览室和社区科普展览馆,免费为居民开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科普教学规模,提高参训受训老年人的数量,并以社区科普大学、电子阅览室、科普展馆、文化长廊为支点,全面打造社区科普培训教育基地。
社区以养老服务、业余活动、文化服务三个服务平台为载体,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服务功能为抓手,形成了社区老年人休闲娱乐、医疗保健、托老养老为一线的服务基地。
悖论是指在逻辑上能够推导出互为矛盾的结论,但表面上又可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看似自相矛盾,但其实往往揭示了真实状况,对它们的深入推理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化解释。
笔者对T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悖论的阐释是在对T社区上级领导、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整理得出。通过这些访谈,了解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难题以及老年人群体的迫切需求。
悖论一: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成社会热点与国企改制型社区居家养老无人问津的悖论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但它迅速走进各级地方政府的重大议事日程,出现于各类政策文件并在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但国企改制型社区作为其中一类具有典型性的社区,理应同一般社区区别对待,却鲜少有人提及并加以关注。笔者通过最简单的检索方法印证了这一悖论: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得到的检索结果是5161篇相关的文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的研究、不同理论视域下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体提供角度的研究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接下来笔者再添加关键词“国企改制”,得到结果多少让人意外——0篇,即使再扩到检索范围,输入组合关键词“国企改制 养老”,也仅得到2篇文章,一篇是东北师范大学王墨璞的硕士毕业论文《国有改制企业中中老年下岗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研究——以泰安糖茶烟酒类采购供应站为例》(2012年),另一篇是山西财经大学刘力玮的硕士毕业论文《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衔接问题研究——以经纬纺机股份责任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为例》(2015年),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篇依旧与本文的主题——国企改制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差距较大。此外,笔者也试图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社区居家养老相关网站中寻找此类内容,结果也不尽如人意。相对来说,华中科技大学张登利的硕士论文《企业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2009)与本文的主题基本一致。在访谈的过程中,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工作者都表露出期望政府部门给予特殊对待的心声。
一位70多岁的社区退休居民:“T社区远离市区,位于市郊偏僻的山区,地理环境特殊,职工退休金低(2000元/月~2800元/月),且物价昂贵,不能与其他城市社区同等对待。”
一位改制时被买断工龄的社区工作者说:“T社区多数家庭是老人带孙子,老人生活节俭,买菜都选择一星期去一次临近便宜的集市‘囤货’,有些老人腿脚不方便,面临很大风险。”
社区书记是社区工作人员中唯一一位国家发放工资的人员,他反映说:“以前国企改制遗留的问题加大了居家养老服务的难度,政府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很多政策在T社区无法有效的开展,希望上级政府能够特殊对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不能针对T社区这种由大型国企改制而来的社区制定专门的养老服务政策,特殊区别、特别对待。”
悖论二:社区承担居家养老任务繁重与社区资源匮乏的悖论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生产的产品小到针线、大到汽车,运输到全国各地。F集团单位职工待遇优厚,甚至拥有自己的学校、医院、交通,不仅职工工作全托,职工的社会生活也一并包揽,俨然形成一个小型的自治社会。到90年代后期,企业经济没能跟上市场改革的大潮流,效益下滑,尤其是改制之后的企业也普遍不景气,多数年轻人被迫外出谋生。但人具有流动性,社会事务却不具有跟随性,改制之后单位大量繁琐的社会事务全部由社区承接。社区资源匮乏除与当地经济效益不佳有关之外,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社区资金短缺。政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是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障碍,例如在鼓励社区办老年公寓时,市级政府2015年出台的政策规定每张床位补贴500元,至今没能落实。而对于一些财政补贴又存在专项专用,无法解决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尽管社区可以通过自筹的方法来增加收入,比如门店出租,但当地企业效益差,很多人不愿来当地做生意。
第二,由于社区居民结构的限制——“一老一小”,志愿者数量少、队伍不稳定。老年人群体也受到身体素质的制约,无法将互助活动长效化。单纯依靠十几个社区工作人员,力量远远不够,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余力拙。
第三,社区虽有卫生服务站,但人力资源有限,至今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再加上,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不提供夜间服务,老年人晚上一些突发状况无人应答。
上述状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区承担居家养老任务繁重与社区资源匮乏的悖论。
一位行动不便的社区老年人说:“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配置流动性大,也没有提供定点服务,每次打针检查的工作人员都不一样,导致每次都要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再汇报一次……由于T社区环境特殊,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老小,老带小,医疗服务如果能够跟上可以解决很大的心理负担,希望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包括一些晚间服务。”
社区书记告诉我们:“上级各个部门的工作层层下达,最后都落实到社区。社区工作量大,但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工作人员数量少,目前只能承担两大块工作:一是保居民房屋,对漏水漏雨房屋必须要修;二是尽可能自筹经费保社区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社区居家养老中的日间照料中心从2012年陆续三次拨款二十几万将基本架子搭起来,但后续的管理人员工资、设施更新维护都由社区承担,项目缺少长效性以及后续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对于好的项目可以长期给予支持,避免有头无尾。此外,针对大部分老年人的子女外出务工,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殡葬服务队,全程为逝者办理后事,经费主要来自活动室、棋牌室的微薄收入。一些重大节日,社区也会拨付经费,但数额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
悖论三:老年人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与老年人精神空虚的悖论
T社区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社区组织15个,并定期开展活动、参加比赛,独创性地开办老年科普大学,因老年人需要设计课程,得到老年人群体的一致好评。但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与小孩,收入稍好的家庭也选择带孩子外出,而老人因为行动不便、适应能力差以及恋乡情节,多数留在T社区,这就导致社区类似一座“鬼城”——白天热闹祥和,晚上沉寂无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位不仅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住”,更重要的是“老有所乐”,不单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的富足也不容忽视。
一位60岁左右长期担任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的老年文艺骨干说:“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好,是社区的亮点,而且投资少回报大,可以发展下去。但平时活动虽然很多,晚上回家没有几家亮灯,整个社区一片死气沉沉,因为年轻人不在家,只有老人和小孩,休息早。老年人群体精神孤独,虽然社区一直在尝试改变这一局面,但势单力薄,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远不能解决老年孤独问题。”
悖论四:老年人对社区老年公寓的渴望与社区老年公寓入住率低的悖论
T社区今年正式投入运营的老年公寓,设施齐全,提供宾馆式服务,主要面对T社区有这方面需求的老年人,所以收费也相对低廉,可以说为社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了一个优质的选择。但截至目前,只有20余名老年人入住,入住率不达35%。我们不否认,运营时间短、宣传不到位是造成入住率的影响因素。但与社区老年人进行无结构式访谈中,访谈对象表示身边的老年朋友包括自己都知道而且希望可以入住社区老年公寓,一方面可以免去外出子女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带来的潜在风险。但单靠个人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老年公寓的费用和生活花销,当问到是否考虑向子女索要生活费时,老年人统统否定,认为子女外出打工本身就不容易,自己也有一定劳动能力,不想增加子女负担。
一位F集团成立便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的退休职工说:“私底下很多老年人都有入住老年公寓的欲望,从而减少外出子女的担忧,但一方面老年公寓入住的手续不清晰,很多人不知道入住条件和入住流程;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退休工资每个月2000元左右,扣去看病吃药的费用,所剩下的钱负担不起老年公寓1个月1100元的消费,希望政府进行补贴。”
一位小区内的组长向我们反映:“没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社区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工作很难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养老、机构养老各有所长。首先,T社区基本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构成,居住分散,经费资金有限,互助养老不适合当地;其次,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起来也很有难度,尤其是社区老年公寓,大家都想住进去,却无力承担相关费用;最后,机构养老意味着要离开社区,去到陌生的环境,不符合老年人‘落叶归根’的心理,再加上机构养老条件和费用的限制,社区多数老年人是排斥的。”
以上4个悖论描述了国企改制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T社区不是个别老年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老年人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已成为一种特殊的集体现象。
国企改制型社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特色。这一特点造就一般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当地无法落地扎根,我们必须创新治理路径,对症下药,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这类社区的老年人群体安享晚年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层面:因地制宜,增强责任心
改制前的F集团是个纯粹的单位型社区,改制后,社区转为社会型,单位职工转为社区居民,居民的利益机制、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自然属性形成的一般社区差别明显,政府也不应将T社区等同于一般社区。可以尝试对此类社区进行全面“大清洗”,从源头入手,在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此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独有模式,比如,可以尝试建立职工养老金与当地物价指数挂钩的机制,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收缴,让这些年轻时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年人与在职工作者一样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行方面,针对T社区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应的目标定位,优先考虑与当地企业合作,这样在解决居家养老服务难题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盘活存量资产,而且当地的企业更了解T社区的现实状况,提供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企业在向老年人群体提供服务时,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比如养老券的使用、智能服务平台的搭建。
在资金扶持方面,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日常运作费用的补贴,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适合T社区的资金拨付方式,同时要做好事中的监督测评,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对于老年人反响良好的项目也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半截工程”,也就是要做到社区工作人员口中的“扶上马并送一程”。
(二)企业层面:发展特色企业,激活市场活力
由于T社区中改制后产生的民营企业残存着旧体制遗留下的观念、包袱等负担,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效益不佳,青壮年被迫外出谋生,形成社区“一老一小”的居民结构。因此,大力发展当地企业,激活市场活力,吸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至关重要也是根本之治。
第一,摆脱旧体制遗留的各种负担,明确企业产权,减少市场交易中的摩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机制效率,依靠企业自身实现划桨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企业领导层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突破地域文化混杂、封闭的思想障碍以及计划体制价值观念的影响,凭借各方力量形成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严格约束自己,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吸引外地投资商并激活社区潜在的创业主体,形成居民敢创业、人人能创业的活跃局面。
第二,寻找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形成产业链,吸引青壮年回流。在F集团建厂选址时,考虑到单位的生产需求,选址在比较隐蔽的郊区山区,四周群山环抱,远离闹市。这也导致改制后很多大型企业不愿意入驻。但当地企业应大胆尝试,另辟蹊径,化劣势为优势,捉住当地最核心最具特色的地方,激活市场活力。社区有志青年可以寻找机遇,发掘当地资源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外出务工人员看到潜在商机,主动回流,进而促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回归,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力支撑。
(三)社区层面:整合内部资源,铸就工匠精神
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因此资源丰富的社区环境对其发展至关重要。要充分挖掘社区独特的内部资源,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降低治理成本。
第一,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整合内部的志愿资源,加大动员宣传力度,鼓励更多有意愿和有能力的人参与进来,并尝试给予志愿者适当报酬,与其他主体一起为社区居家养老事业贡献力量。改制后,曾是企业中高层的老干部沉落社区,这些人对社区比较了解,对社区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社区可以挖掘和利用老干部的丰富经验和能力优势,积极邀请此类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发挥余热,一方面可以实现社区内部志愿资源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也让老年人获得归属感,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第二,社区作为直接和居民打交道的基层组织,工作内容繁杂,需要较强的实操性。为更好为老年人群体服务,社区工作者也需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匠精神。首先针对多数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渴望,社区应明确详细的入住条件和入住流程,向前来咨询的人耐心细致地解释,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收费方式,比如为有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工作来抵消部分入住费用,实行“养老消费”,在多余床位的基础上也可以接收其他社区的老年人入住,扩大筹资渠道。其次,邀请专业人员或社区有经验的居民通过老年科普大学免费对老年人进行家政培训和基本护理培训,为老年人群体实现互助和自助提供知识上的保障。
第三,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履行职责时没有很好地发挥功用,一方面是工作人员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监督机制。鉴于此,社区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购买岗位,招聘专业能力突出、有公益心的人员,为老年人健康服务,使医疗进家庭,并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定点服务、精准服务。此外,对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监督主体可以是社区工作人员、老年人群体、一般社区居民,监督方式可以采用上级监督、同行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为确保监督机制的长效化,可以与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工资绩效挂钩,保障其待遇科学合理增长。
(四)居民层面:调动自身积极性,培养主人翁意识
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依赖于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制度的保障,一个是社区居民的参与。
在T社区中,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成为阻碍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但社区本身存在的优势也不容忽视,例如,社区小组长、楼栋长大部分都是以前单位的老骨干,随着改制由单位精英转变为社区精英,他们有魄力、有能力。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中,这部分群体要大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居家养老服务出谋划策,带动社区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培养老年人的主人翁意识。
T社区多数成年子女外出打工,地理阻隔在客观上给他们照顾老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打破了养儿防老的均衡互惠原则势在必行,社区居民要牢记“远亲不如近邻”,相互之间发挥主人翁效应,促使彼此在生活上相互照顾、情感上相互慰藉。对此,也可以借鉴德国的“敬老储蓄”机制,以社区为载体,鼓励公民为老年人服务,激发公民的内在动力,形成社区长效激励机制,创新储蓄兑现的方式,依据服务公民的需求实施多样化的兑现方式。40、50人群也要树立“人人都会老”的危机意识,有意识地调动自身潜在的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为自己的老年储蓄。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涉及多中心治理主体的新型模式。在化解T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悖论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特殊环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掣肘,发挥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孝道观念,充分整合各类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发挥综合优势互补,通过低成本运作并依托社区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国企改制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切忌任何脱离实际情况、宽泛化的对策建议,避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
[1]卜长莉:《国企改制与东北振兴:构建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机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黄春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治理创新——基于济南市的实证分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3]张岩松:《养老服务业发展与个案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朱亚兵:《产权竞争与国企改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6]王爱君:《国企改制后的治理问题研究: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分析框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7]罗艳、石人炳:《虚拟养老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8]李志强:《西方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孝道文化传承的立法启示》,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9]句华、杨腾原:《养老服务领域公私伙伴关系研究综述——兼及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衔接机制》,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3)。
[10]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6)。
[11]穆光宗、吴金晶、常青松:《我国养老风险研究》,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2]高毅:《“托克维尔悖论”评析》,载《世界历史》,2013(5)。
[13]郭风英、陈伟东:《单位社区改制进程中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4]郭风英:《社区改制与社区资源整合——以赤壁市蒲纺集团单位社区改制为个案》,载《法制与社会》,2007(7)。
[15]卜长莉:《在国企改制中崛起的东北民营企业——对吉林省通化市48家民营企业的调查》,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16]邓韵:《城市企业单位型社区变迁研究——以湖北省航空H单位型社区为例》,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7]彭路杰:《养老政策与转企改制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上访群体困境探析——以N市为例》,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8]王千陌:《托克维尔悖论及反悖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9]张登利:《企业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0]郭风英:《国企改制社区居民利益关系变迁——以赤壁市蒲纺社区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责任编辑:H)
Analysis of the Paradox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Elderly a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structured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T Community in Chibi City,Hubei Province
ZHANG Guimin WU Xiangling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China's aging society,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 elderly has become an emerging force in the pension services market.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 elderly not only re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but also combines with specialized pension institutions,it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in the future of the pension services market.This paper treats 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 elderly as the background,tries to study the community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micro-field,and to serve the T community home care as the case,further analysis the paradoxes which exist in 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 elderly,especially in this situation.The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nd strives to fill the gaps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 elderly,paradox
*本文为湖北省民政厅课题“湖北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与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