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①

2017-04-11 14:39:52黄世虎
实事求是 2017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政治

黄世虎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①

黄世虎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坚持理论创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重视媒体宣传,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可以从理论层面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而且还可以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

改革开放 主流意识形态 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社会转型的三十多年,也是社会建设日益复杂化的三十多年。在这日益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革命和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做法,始终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探索新社会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系统分析和研究过去三十多年的意识形态工作,既是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为了服务和推进当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一、坚持理论创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和思想保障。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始终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静态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和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邓小平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之命名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1](P6)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备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是全面、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践、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新的压力,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这新的历史挑战和机遇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领导全国人民从容应对和机智处理各种内政外交难题,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不断深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党的历史方位发生的变化:一是党的领导角色发生了变换,即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向现在的执政党;二是党的领导任务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领导计划经济转向现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着眼中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历史任务,创新性地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了科学概括,指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的具体反映,是指引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理论武器。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建设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凝聚全党智慧,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紧密围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而新的改革开放实践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党的建设新思路过程中,以全球化发展为历史背景,紧密围绕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发展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各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科学发展观虽是关于发展的问题的理论体系,但它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观点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进一步运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观点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部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为此,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全球化发展为历史背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国家发展的新目标、人民群众的新期望相结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党中央还根据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对党如何科学治国理政等问题,综合国内外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理论。此外,党中央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新变化,在统筹国际国内发展的前提下,作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部署,形成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发展新问题形成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意识形态教育始终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2]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P109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网络普及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意识形态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规律,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机制,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和手段方面形成了一些基本做法。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生命线的作用。建国后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摆在党面前的重大现实任务。江泽民强调:“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4](P74)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或相关职能部门多次下发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文件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在各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中,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还专门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下发文件,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机制、课程体系、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作了明确规定,有力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顺利开展。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同时,时刻提醒全党要建设好物质文明,也要建设好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此,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以及若干重大问题通过和发布了决议,这些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和部署。其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活动形式。当前我国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创造了许多新形式、新方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在落实这三大创建活动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形式,如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活动、道德模范评选等。同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网络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推广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人物或事例、评选道德模范人物等。网络平台的使用,加强了政府部门、基层管理单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整党整风是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凝聚思想,统一行动。整党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也随之表现出新的问题,如有的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也有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出现了问题等,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的进程。针对党员干部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思想问题,党先后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整党整风活动。从实践效果看,整党整风活动使广大党员对党的指导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澄清和纠正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牢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整党整风活动也从组织上保证了党的各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三、重视媒体宣传,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自身不存在意识形态特性,但使用媒体的公民、社会团体、阶级、国家是有意识形态性,他们使用下的媒体必然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这就是说,媒体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用来传播我国的核心价值、表达主流话语,同样它也可能被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力量利用,传播一些违法的负能量信息。可见,做好媒体宣传,开展舆论引导,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党和国家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清醒地认识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狠抓媒体宣传工作,不断优化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坚持媒体宣传的方向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战线是党和人民的舆论喉舌和宣传阵地。党和国家历来要求媒体宣传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坚持党性和坚持人民性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性从根本上讲是对人民性的体现,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媒体宣传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与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宣传纪律,把党的理论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行动;另一方面也要有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感,媒体宣传要善于集中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共同心声,要善于将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种生产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不断推广出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四个牢牢坚持”的观点,即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而将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是“四个牢牢坚持”的前提。政治方向第一位的思想是深刻领会“四个牢牢坚持”观点的要旨,它贯穿“四个牢牢坚持”,是“四个牢牢坚持”的精髓。习总书记的“四个牢牢坚持”的观点既是对媒体宣传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时期媒体宣传的具体要求。

强调媒体宣传的现实性。党的媒体宣传一直重视其宣传的现实性,强调媒体宣传要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宣传,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艺术的人民性,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作品。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江泽民明确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以往的宣传实践,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进行了概括和提炼,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就是要求媒体宣传从当前社会主义实践出发,回答和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课题,使宣传思想工作体现时代性;贴近生活,就是要求媒体宣传密切联系群众生活,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回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贴近群众,要求媒体宣传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所想,反映群众所需。总之,“三贴近”要求媒体宣传要在深入社会实际、回应现实生活、反映群众要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媒体宣传的实效性。

注重媒体宣传的创新性。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传播技术变革的需要,勇于摆脱旧的观念和习惯思维的约束,积极探索现代媒体传播的新技术、新形式和新方法,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一方面,不断深化传统媒体宣传方式改革,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新闻宣传上注重时事政治内容的简洁性、主题的鲜活性、形式的生动性;重点关注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澄清不实传闻,还原事实真相;关注百姓思想动态,加大社会评论力度,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融合,拓展媒体宣传的空间。传统媒体有自身优势,现代媒体更有丰富性和号召力。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可以通过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全覆盖的传播宣传模式。目前主流媒体在这方面实践比较好的有CCTV和新华社,[5]它们已成功打造出多元融合的信息传播模式,他们的传播对象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获取信息,而且还可以借助网络,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或各种客户端接受信息,而后者提供的信息服务或产品往往更具吸引力,因为它们是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或产品。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融合发展产生积极的宣传效果,实现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延伸,拓展了媒体宣传的渠道,扩大了媒体宣传的覆盖面。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黄世虎,赵建梅.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求实,2010(0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钟欣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4-02-20.

责任编辑:洪美云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2.03

①*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传播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1CKS0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媒体条件下政治传播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16B098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