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点、把握群众工作方法、集中群众智慧、体现群众意愿。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把群众路线贯穿精准扶贫工作始终,与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有力推动挂包点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是2017年以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驻村工作队员与县、镇、村的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对挂包点的农户进行全覆盖的精准识别摸底调查,用脚步丈量脱贫之路,用真情化解脱贫之困,用实招贯彻脱贫之策,在精准识别中接受党的群众路线再教育再实践。
为准确掌握脱贫攻坚政策,扎实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全厅广大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教育引导群众把党的主张转化为自觉行动。为了扣好脱贫攻坚的第一颗纽扣,切实把贫困群众识别出来,全厅广大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多次深入云南省镇雄县挂包点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进行调研,详细了解村民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真正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算清收入账,摸准贫困根,谋划致富策。许多同志把家安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有的同志为了摸清一户外出务工农户的情况,先后电话联系20多次;有的为了搞准一个山区村组的情况,不顾大雾、暴雨和塌方危险,先后5次进村调研;还有的为了落实一项帮扶政策,先后10多次上门做工作,直到被调查对象认可。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和接地气的宣传解释,密切了干群关系,增进了群众感情。
通过这次实践锻炼,广大扶贫干部切身体会到,千帮扶万帮扶,带着感情才是真帮扶。只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戒掉官腔、放下架子,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听群众拉家常、诉苦衷,向群众掏心窝、传真情,通过与群众真交心、交真心,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只有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将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亲情体现在细微之处,在群众困难时送去“及时雨”,才能让心越来越近、让人越来越亲。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挂包帮”“转走访”重要部署,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全省机关干部与贫困群众“认穷亲”“结穷对”,不仅在结对帮扶中转变了干部作风、接受了群众路线的再教育,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广大机关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云南早日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小康培养了干部、锻炼了队伍。
在这次精准识别工作中,经过进村入户参与调查、反复深入宣讲政策、组织村民开展“三评四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严格落实民主程序等实践锻炼,扶贫队员的群众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化解群众矛盾得心应手,召开群众会议有条不紊,处置突发情况冷静到位,精准识别结果让群众口服心服。
通过这次实践锻炼,许多扶贫队员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最可敬、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只有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把扶贫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真心诚意为广大贫困群众着想,才能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把贫困群众准确地识别出来,把致贫原因准确地搞清楚,才能确保精准识别结果得到群众公认,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既是对党员干部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是引导人民群众把党的主张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实践过程。在精准识别工作中,全体扶贫队员紧紧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开展工作,通过深入持久开展“脱贫攻坚镇雄在行动”专题宣传,实施“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振信心,消除“等靠要”思想,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改变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许多贫困群众由从前的争当“贫困户”转变为争摘“贫困帽”,有的村民不等不靠自发筹资修建村组道路,不给党和政府增加负担;一些村民主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把名额让给更贫困的群众;更多的贫困群众主动投入到扶贫产业中,参加专业合作社,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大幅增加,干部群众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