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启示
——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17-04-11 13:14施慧
社科纵横 2017年4期
关键词:南京市民俗遗传

施慧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江苏南京 2lO001)

新时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启示
——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施慧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江苏南京 2lO001)

在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是人类文明的最好见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不断地前进,对于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在愈加珍视。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解读、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与优势等方面论述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必要性,认为民俗博物馆对于非遗的保护更具专业性、基础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对传承人、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并结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保护非遗的专业工作经验,阐述新时期博物馆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队 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 民俗文化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the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与“物质遗产”相对而称的专业术语。1988年,“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发表的宣言中,物质文化遗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共同列为人类“文化遗产”。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变得清晰完整起来。[1]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物质文化遗产同等重要的作用,并包含着更多随时代延续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更应该被人加以珍视。

二、博物馆与非遗

l.保护非遗是博物馆职责所在

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当代博物馆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国博物馆在多年的发展中,既遵循着国际博物馆届公认的博物馆工作职能,同时又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工作特点。近年来,随着博物馆职能由“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实践的逐渐深入,博物馆的服务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工作重点除了保护文物外更加注重所在地的社会存在与发展要求,博物馆要对博物馆新阶段的性质、职能要有新的认识。博物馆的藏品不再仅限于文物标本,扩展为包括藏品信息的记录资料,以及一些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纪录体。藏品应尽可能全面系统的反应所在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2]虽然博物馆曾致力于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在长期的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系统规范的工作程序,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各方面工作条件还不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需要借助博物馆的经验与保护手段。同时,博物馆也要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方法改变传统博物馆静止的、孤立的工作观念和方式,更全面生动地解释和表现文化遗产的内涵。在新的要求下,这几年来,中国建立了多家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就是而且主要是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民风民俗等,这其中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2.非遗保护需要进入博物馆

当前,社会上对“非遗保护”的热情很高,这一方面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相呼应;另一方面与我国民众热情和保护的机构推动相关。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非遗保护重在“活态”的传承,因此问题也在随之凸显。一是,在某些地方将非遗保护片面的理解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带有功利性的申遗,追求眼前利益,忽略非遗传承,长此以往对于非遗的生命力而言,杀伤性是很大的。目前,《非遗法》的出台,引入了“退出机制”,一些后继无人、没有生命力的非遗就将会被除名,倘若单纯将非遗保护交给市场,那么我们不是在保护非遗,而是在加速非遗的消亡。二是,由于非遗大多数毕竟产生于农耕时代,当现代人面对这么多的生活选择和谋生的选择时,自然越来越少的人会从事非遗这个职业。不仅在我国,在非遗保护起步较早且经验丰富的日本、韩国等地,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清华美院的副教授杭间在他的访谈[3]中预测:“非遗肯定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博物馆,‘活态’的保护和‘活态’的传承肯定会越来越困难。也许某些非遗品种在某个阶段会被时尚发现,会被社会产生的某种新趣味发现,而得到了一种发展,但是就绝大多数的非遗品种来说,肯定是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博物馆”。

笔者认为:对于非遗保护而言,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应该以国家保护为主,其他保护方式并行的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国家保护的首要手段便是将非遗请入博物馆。因为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各方面优势为非遗提供良好的生存土壤,没有社会功利性质,只有传承与研究,保护非遗的多样性、完整性。而其他保护形式,如市场化运作下的非遗保护,可以促使非遗更好地贴近人们生活,加速创新,使非遗更具有生命力。这两方面相互借鉴与沟通则可以促进非遗的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适合在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是具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场所,它博物馆的普遍特质,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里面的藏品多以反应该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物为主,可以说是陈列民俗文化遗产、展示、研究、宣传民风民俗的专门文博机构。体现出所在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这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些方面是十分切合的。使得非遗保护进入民俗博物馆成为了可能。

同时民俗博物馆相对于其他博物馆而言,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展览模式和技术,相对更明确,可以利用自身更具专业性和的人力资源和设备全方位的对非遗进行保护。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以广泛关注的目光,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兴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所,据不完全统计,[4]全国各省市共建立民俗博物馆17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424个,建设非遗保护设施建设并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文化和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如何保护非遗

2006年起,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便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经过近六年的努力,在弘扬南京本地文化、保护、发掘南京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2012年6月9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改造一新,在原有陈列展示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遗展示项目,通过多种现代化表现手段将南京市拥有的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等92项非遗展现在观众眼前,全方位的对南京本地非遗进行保护,以下是非遗保护的经验的几点总结:

1.发挥自身优势陈列展览宣传非遗

对于保护文化遗产而言,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展示的方式需要根据展示品的特质而量身定做,力求多角度、全方位的将展品的内涵反应出来。南京市民俗馆有着多年的非遗保护经验,用数字展示、实体展示、观众体验等多种的方式,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目的特点制定陈列展览设计方案。其中,实体展示的对象为非遗文物、非遗作品、图片、复原实物等,满足观众对非遗“原真性”的体验,数字展示展现的是非遗表演、非遗情景再现等内容,对于非遗的知识传播、教育推广有着独到之处。例如:民间文学、传说等传统舞蹈、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相对比较抽象,通过多媒体光影成像、动画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可以激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而非遗技艺的展示则是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来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边做边教学,让观众亲自体验非遗,在民俗的展示上则是通过民俗物品实物的展示和节俗活动的现场参与进行的。如育儿习俗的展示,除了展示古代儿童的生活器物和玩具外,还复原了儿童礼俗中最重要的“抓周”礼俗场景,将抓周器具算盘、官帽、印章等放入百眼筛,通过工作人员的引导,让参与者深度体验“抓周”仪式,展示直观且贴近生活,这也是观众最受欢迎的展示形式。

2.关注、扶持“非遗”传承人

当前,“非遗”保护之所以面临濒危窘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遗传承人的处境有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显得十分重要。引发问题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就是传承人,而“非遗”传承首先便是传承人工作场所的问题,南京的非遗传承人多数都集中在南京的城南一带,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的作坊面临拆迁,且绝大多数并不富裕,使得本来就濒临失传的技艺更难生存。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馆区中的一部分开辟为非遗传承人的传习场所,这样一来,既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又可将非遗传承人集中起来,作为非遗展示和传承、体验的基地,一举两得。

其次就是非遗传承的经费问题: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非遗传承人为了坚持非遗技艺,甘于过着清苦的生活,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这些非遗传承人整理技艺资料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项经费,并借助媒体、高校等各种平台和社会力量帮助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等活动,同时,利用自身作为旅游景点的优势,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商业及社会活动,活动所得均归传承人所有,尽量帮助代表性传承人解决经费困难。

3.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开展全社会对非遗的感知与体验

博物馆不是冰冷的知识库,而应成为温馨的知识宫。要由物为主转化为人为本,关键是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5]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市多所大、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以“非遗保护”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每年暑期举办的“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今年已是举办夏令营的第四个年头了,每一期民俗馆都安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参与活动的营员们通过亲手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悄然传播。

4.开设非遗课堂和传承研究室,更好保护非遗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发挥专业优势,撰写并出版了多部非遗普及读物、刊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访谈录,让社会各阶层的读者、观众对于民俗文化、非遗有着更全面地了解,同时开设民俗、非遗普及讲座,并为非遗研修提供场地,先后成立了昆曲研习社、南京白局、白话研习社,社员们可定期组织社员切磋经验,而来馆参观的观众可以欣赏到精彩非遗表演,既保护了非遗,又传承了非遗。

5.利用与高校的基地合作,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

随着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提出,非遗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非遗保护之初,有专家提出“谈保护,慎谈发展”,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谈,如果总是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下不求发展,那么非遗会成为“与世隔绝”活态文物渐渐消亡。最有效的保持非遗生命力的办法就是保护与创新兼顾。“保护”我们已经做得略有成效,而如何“创新”呢,南京云锦研究所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设计出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云锦服饰,使云锦这一古代皇家御用的锦缎,在现在人的生活中,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此方面也正在做一些探索。在与之结成共建单位的高校中,开展非遗进课堂的活动,将非遗传承人请入高校,在教学的同时为其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我国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民俗博物馆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上也在不断地探索,为新时期非遗的发展找寻新的契机,但从总体上来说,尚处于非遗保护的起步阶段,如何让“纸上的名录”真正成为“镌刻在人们心中的珍宝”仍然是摆在每一位博物馆人面前的问题。非遗的保护不是简简单单地把它放进民俗博物馆或是博物馆就可以解决的。

笔者认为,保护非遗的关键在于将非遗保护由被动改为主动。非遗保护的主动权不在博物馆,而在于传承本身。目前非遗保护的现状就是社会要非遗“生存”,不是非遗自己想要“生存”。我们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给非遗提供展示的平台、制定政策去保护它、发展它。但最终,拯救非遗的应该是它自身。非遗的主体就是传承人,维系非遗生命的就是传承。那么如何传承、怎样传承,笔者谈几点浅薄的看法:第一,降低非遗传承的门槛、提高传承人的待遇。这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传承人的数量,激发传承人“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有了非遗传承人群后,就要对所传承的技艺质量进行考核,确保非遗传承准确、正宗。第三,对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技艺制定的工艺级别,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实行奖励制度,级别越高,收入越多,这样即可以促进非遗技艺的提高,也可提高传承人的积极性。第四,改变传统的传承观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濒临失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到家族传承的方式的影响,“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使得某些传统技艺就随着家族的没落陪葬,针对此情况,国家可以对相对有传承价值的非遗进行购买,使之成为人类共同传承的精神财富。第五,将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的申报机制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非遗作品大多都是传承人独立构思并手工进行制作,如果被不法之徒发现某些工艺可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偷走传承人的创意,这必然对于传承人本人和非遗技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因此,对于非遗作品应鼓励申请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第六,鼓励非遗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与国内外市场的交流与创新,提高非遗的生命力。

作为博物馆人,我们当然希望,博物馆内的藏品丰富,但如果看到物质遗产被摆放在冷冰冰的展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为一张张贴好标签的光影的碟片,那我们的心里是何等的难受!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归宿,但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它们、感受它们,传承它们的起点。

非遗的保护,对博物馆、对全人类、包括非遗传承本身都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让我们从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开始,为我们,也为我们的后世子孙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宋向光.物与识[M].科学出版社,2009.

[3]黄俊娴.美术报[N].2011-4-6.

[4]李龙.中国文物报[N].2012-6-1.

[5]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G268;G122

A

1007-9106(2017)04-0148-04

施慧(1983—),女,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部副主任、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非遗理论、博物馆学与美术史。

猜你喜欢
南京市民俗遗传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冬季民俗节
非遗传承
民俗中的“牛”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民俗节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