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干训学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调查报告

2017-04-11 12:29:50刘利敏秦国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关键少数

刘利敏,秦国伟

(1.安徽行政学院研究咨询部,合肥230059;2.安徽省林业厅计财处,合肥230001)

安徽干训学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调查报告

刘利敏1,秦国伟2

(1.安徽行政学院研究咨询部,合肥230059;2.安徽省林业厅计财处,合肥230001)

安徽行政学院课题组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安徽干训学员进行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问卷调查,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充分彰显,但社会思想多元化需引起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网络素养高,是我们应该紧紧依靠并加以利用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要提升党在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除了在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发力外,还要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需要更精准,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发展和创新。

一、前言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王爱玲、[1]杨嵘均等学者主要从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执政党意识形态遇到的危机及其对策方面进行研究;牛晋芳、孔德宏从意识形态的安全角度进行研究;[3]俞可平等从网络的传播方式、技术革命等方面进行研究;[4]陈堂发从网络意识形态的特质方面进行研究,[5]戴焰军等从网络的思维变革和网络意识形态的解释框架方面进行研究。[6]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网络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嵌入网络技术新形式、新理念进行具体的、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等现实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安徽行政学院课题组更加注重实证,更加注重实践和第一手材料,让事实和数据说话,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安徽省党政领导干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以求了解其真实的思想状况,通过对这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 “关键少数”思想状况的解读,从而更真实地发现网络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加接地气,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化进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党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主导权,离不开党政领导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些 “关键少数”。为了解这些 “关键少数”的思想状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关键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课题组对安徽省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近1300份,全部由纯人工统计,基本保证了调查问卷的涵盖面和效度。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概况

这次问卷调查涉及厅干班、处干班、科干班、选调生班和省党校哲社骨干班,其中中共党员1067人,厅级干部33人,处级316人,科级392人;其中60后出生的人最多,然后依次是70后、80和90后,50后人最少。学历涵盖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二)学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根据调查,干训学员信息获取渠道依次是网页浏览 (1004人次)、电视 (880人次)、微信(657人次)等。选择原因主要是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权威可靠。干训学员最常浏览的网站依次是凤凰网、新浪网、人民网,在网上最常关注的栏目是新闻时政类。当需要了解一些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时,最多的人 (853人)倾向选择政府网站。大家最关注的网络的议题依次为反腐败、社会治安社会风气、民主法治等。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的网络工具依次是微信和QQ。在网络阅读习惯方面,更多的人选择先看标题有兴趣再往下看,只有少数人选择从头到尾仔细看。学员最关注的新闻类媒体及节目是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党报、党刊中的新闻版块次之。

近三年,近一半的人通过微信圈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一些人曾在网络新闻的评论留言板留言跟帖,也有不少人表示自己从没在网络上发过声。在网络政治参与方面,参与度最高的是网络投票(509人),大政方针、社会热点等参与度并不高。针对网络谣言和 “网红”现象时,大多数人的看法比较理性,并提出了积极建议。

(三)针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网络舆论是民众在网络上对社会问题发表的看法或意见,是社会治理者了解社会舆情的一面窗口。大多数人认为越是不满意自身现状的人,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宣泄情绪,青少年比中老年人更易被网络言论煽动。

关于对 “普世价值”的观点,596人认为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有不同的解释,359人认为不存在所谓的 “普世价值”。针对历史虚无主义,546人认为这是一些人为出名而进行的炒作和噱头,390人表示历史虚无主义是 “表”,对社会现实不满是“实”。对于 “网络大V”,760人认为这其中鱼龙混杂,不能一概而论。当前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干训学员对党报党刊信任度最高,然后依次是电视、境内广播、单位传达,国内门户网站,微信和QQ,对境外广播、翻墙软件浏览的境外网站信任度最低。可以看出,传统主流媒体虽然受到互联网冲击,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传统主流媒体。

对于极端言论在网络领域的渗透,758人认为往往是一些局部问题、突发个案,成为了舆论交锋的主阵地,680人表示类似个别的负面新闻,如果报道欠妥,很可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734人表示弱势群体权利被侵害的个别事件,302人表示历史问题,尤其是关于党史、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人物、重大事件极易成为极端言论渗透的领域。近年来,一些国外媒体和个别网络大V通过网络发表针对中国发展的极端言论,吸引了不少关注及讨论,对此有 “人红是非多,关注中国的人多了,唱衰中国的也多了,这很正常”的说法,有29人认同,589人比较认同,546人不太认同,164人不认同。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抨击和质疑中国的声音,453人认为与宣传方式、方法不恰当有关,779人认为源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嫉妒心理,419人认为源于我们的一些做法存在欠缺,583人认为源于国内部分官员腐败,392人认为要敢于与西方批评的声音做斗争。

每当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主张等出台时,网络上总是会出现一些质疑或抨击的声音,359人表示这不会影响自己对这些政策、主张的评判,569人表示影响很小,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较少受到网络影响。

大家对网络监督这种途径及具体操作形式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于网络监督不少人认为很正常,但需注意方式,不能侵犯个人隐私。对于网络上出现质疑或抨击官员的言论或报道,官员们对此反应不一,一半以上的人不同意将其解释为意识形态之争,近40%的人认为有些官员确实不像话,很有必要。851人认为互联网对官员的监督,短期内看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影响,但长期看会有利于政府清廉和社会进步。总体来看互联网曝光负面问题,利大于弊。

(四)主流意识形态问题

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面临 “去中心化”问题,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去中心化”意味着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全民化,这在相当程度上冲击着党和国家对传播渠道及内容的垄断,从而削弱了国家在意识形态宣传、解读上的主导地位”。[7]在安徽, 主流意识形态受 “去中心化” 影响大不大,干训学员对此如何认识,这是我们的一个调研重点。

对于领导干部和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来说,信仰至关重要。问卷显示,1027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约占总人数的80%,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占绝对优势。

关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状况,认为非常激烈和比较激烈的约占总人数的79.95%。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离自己比较近或非常近的约占总人数的58.2%。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以互联网方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757人认为存在且很严重,821人赞成 “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的说法,791人赞成 “青年人是网上意识形态斗争胜负的关键”的说法。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必要性,1019人认为有必要,应该让更多人了解。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改革发展思想、目标、要求、理念和举措,针对其实施效果,学员们也给出了相应评价,结果显示对 “四个全面”、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完全认同或比较认同的学员均达到90%以上,对 “精准扶贫”完全认同或比较认同的学员所占比例约为87%。反腐败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举措,899人认为每年都有很多腐败分子被查,说明反腐越来越深入、越反越仔细,大多数人对反腐败充满信心。“中国梦”是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949人认为 “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823人表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很有信心,314人表示比较有信心,772人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认同而且满意,393人表示认同但有些不满意,1085人表示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绝大多数学员对 “四个自信”充满信心。

有学者认为,相比意识形态问题,改革发展问题更加重要,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更重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互信的腐败等问题更重要。223人对此完全赞成,563人一定程度赞成,329人不赞成。特别关于房价,有媒体提出 “目前一二线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炒房行动已经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财富观”,390人对此表示高度认同,565人对此表示一定程度认同。

对于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329人认为网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做得很好,366人认为做得较好,398人表示做得一般,64人表示做得较差,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最重要影响因子,403人认为是“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影响”,311人认为是“社会现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差太大”,206人认为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理想”,192人认为是 “民生问题没解决好”。

(五)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

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重要工作之一。提到舆论引导,733人次认为有效的舆论引导方式是适时公开,掌握主动权,598人次认为是把握报道的度,潜移默化的引导;718人次认为要注重公众利益诉求,化解矛盾,485人次认为要正面报道,宣传典型。在谈到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两者关系问题时,1015人认为监督也是一种引导。针对网络监管,894人次认为保护个人权利,需要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694人次认为不受限制和约束的互联网是最危险的,790人次认为依法依规的网络管制,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须的,609人次认为越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舆论的监管越重要,457人次认为网络的对外开放度越高,对其越应加强管制。

三、主要结论

(一)传统媒体、官方媒体仍具优势

政府网站和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是学员了解、求证重要信息的首选,表明此类网站具备极强的、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高于互联网的公信力,微信等新媒体的公信力还远远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媒体的信众仍占约20~25%。许多人认为,重塑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吸引力是一个重要问题。电视和报纸受网络冲击较为明显,调查显示有10%~20%的人不再看新闻联播和报纸,且报纸受到的挑战比电视更严重。同时,电视、党报党刊中新闻版块的吸引力,远超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在新闻时政方面,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仍有显著优势。

(二)干训学员网络素养高,但学员网络参与效度仍待提高

由于学员们绝大多数是党政干部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新闻媒体方面的从业人员,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独立思考能力强,对网络谣言、网红、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大V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客观理性,是一支可信赖的重要网络力量。学院的微信使用频率最高,远超其他网络工具,应受到充分的关注和科学的管理,其次是QQ和门户网站,博客已然式微。调查结果显示,更多人的网络评论停留在微信圈这种比较私密的范围内,参与最多的是微信好友投票,网络参与的质量和效度还不够高,要提高网络参政议政质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 “四个自信”充分彰显,但需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

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扎实推进,一系列重大举措成效显著,调查显示学员们对此高度认可。其中全面从严治党的认同度最高,大多数学员对反腐败充满信心,“越反越腐”的观点不攻自破。学员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同时调查发现,不少学员认为网络宣泄、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极端言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生活部分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民生是比意识形态更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障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实状况与核心价值理念的背离。要解决社会现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反腐败等不正之风任重道远。

(四)网络监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共同期待

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学员们都认为网络监管十分必要,但同时也看出一些学员对于互联网监管压缩个人言论自由空间的担心。因此如何解决舆论监管与引导之间的张力、舆论管控和言论自由之间度的把握问题值得思考。在问及一个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应该包括哪些要素时,被提及最多的依次是 “正能量” 是、 “理性” “开放”“多元包容”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大家在谈到言论自由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责任、监管、约束、自律、秩序等。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一个和谐包容,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生态的向往。

四、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结论和600多位学员留下的近650条建议,整理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提升网络回应效率和质量

加强党务、政务、司法公开的力度和深度。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满足群众知情权。政策解读要详细具体,要有针对性。权威信息发布迅速、及时、准确。官媒要多利用微博、微信发声,做到有理有据,多参与社会互动。在社会矛盾曝光时敢于发声,还原事实真相。直面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回避,及时回应回复重大事件和网络热点,并适度引导,要给予网民发声的机会,做到能说话、说真话、说全话。加大对网络监督举报的处置和回复效率;对负面评论及时回应,发现违反原则的不良信息,及时删除。

(二)发挥多方参与,实现网络共治

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为官方提供一个多渠道听取民声的平台。“进行网络空间发展长远规划,消除网络数字鸿沟,加强试验,构建和创新,建立完善系统的网络沟通和协商机制。”[8]公开政策,让人民群众提建议,想办法,亲民,共治。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避免理论说教,允许公平的舆论探讨。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采纳,对公众的意见能够包容听取。提高民众参与度和认可感。不可生硬删帖。使网络成为一个公民参与的有效方式,形成开放有活力的舆论氛围。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发挥网警的力量,培养一批根正苗红的网络 “大V”。加强党委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市场共管。增强网民自我监督能力和网络自我净化能力。不断培育网民的是非辨

虽然学员们对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发挥及网宣、网监部门把握网络舆论的热点焦点能力、敢于亮剑的能力、议题设置能力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学员普遍认为离别能力。提高政府法治水平和民众法治素养。关注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的世界观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网络意识课程设置。规范网络媒体管理,增强网络主流媒体话语权。规范主流媒体的报道取向,杜绝低俗网站传播。打击媒体靠“敲诈”生存的现象,规范新闻工作者采编行为。

(三)正确处理管与放、疏与堵、内与外的关系

适度的舆论控制,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对错误信息要及时引导和纠正,敢于亮剑。重点打击网络谣言、网络诈骗、有毒有害信息,对有组织有背景的颜色革命、和平演变要认真对待。要把网络谣言与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情况区别开来,有所为有所不为。宽松的舆论氛围,严格的隐私保护,有效的网络监管,正确的舆论导向,严厉的违法惩处相互结合,真正做到开放不放手,管好不管死。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练好内功和外功。内功是放管创新,外功是民生民主。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自己,让别人心服口服。

(四)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创新

党委和政府应放弃利益和经济发展能解决一切矛盾的观念。在网络管理上不能走 “左”的道路,“左”的一套对人民群众危害大。网络建设要接地气,以常识性为内容进行传送,使之更有说服力,切勿喊口号。要进校园、进企业,走到群众中去。正面引导和宣传,寓教于乐,人情味浓一点,形式丰富一些。对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方法、渠道。意识形态建设要贴近群众,深入群众,采用多种载体,将理论政策等抽象的东西通过视频等形式传播。创建微信、微博官方帐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在人民群众使用较多的论坛公众号上进行适时引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多元的建设方式用可行的手段见诸于网络,加大公益广告在网络上的投入。

(五)紧紧依靠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9]要守住红色地带这个主阵地,打压黑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同样离不开网络上的 “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网络素养,直接关系到互联网安全、健康和活力。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抓住这些关键少数,建设长效机制,让他们的理论走出书斋,进入网络。重用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的人员。党员领导干部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作为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关键少数”,要时刻牢记使命,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真正发挥 “关键作用”。

[1]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8.

[2]杨嵘均.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1).

[3]牛晋芳,孔德宏.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 [J].理论探索,2003(01).

[4]俞可平.权力与权威:新的解释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03) .

[5]陈堂发.网络生活的 “生活化” 和 “”政治化 “凸显”[J] .人民论坛,2015 (07) .

[6]戴焰军.摒弃防御型网络治理惯性思维 [J].人民论坛,2015 (07) .

[7]李良荣.传播革命下 “新解释框架” 建构 [J].人民论坛,2015(07) .

[8]尹易雯.权利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起因.现状和对策 [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6.

[10]黄鑫.当前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研究 [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04).

[11]高素华.大学生在入党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质性研究 [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04).

关键词:干训学员;关键少数;网络意识形态;

D262.3

A

2095-7238(2017)06-0120-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6.028

2017-04-21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 “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及其安徽实践”(2016CX008)阶段性成果。

刘利敏 (1973-),男,哲学硕士,安徽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秦国伟 (1986-),男,经济学博士,安徽省林业厅计财处,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邵西梅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关键少数
网络拟态空间的意识形态治理路径
网络拟态空间的意识形态治理路径
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科教导刊(2017年33期)2018-01-25 11:29:09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理论观察(2017年5期)2017-06-21 13:55:02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青春岁月(2016年24期)2017-04-15 04:20:00
抓好“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
当代党员(2016年24期)2017-01-16 08:26:42
射洪县:抓“关键少数”落实主体责任
廉政瞭望(2016年12期)2016-12-27 12:50:36
党校教师在“两学一做”中的导向作用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6:00:44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