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美剧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影响与对策

2017-04-11 12:29洋郑海琦
社科纵横 2017年7期
关键词:弗朗西斯利己主义美剧

张 洋郑海琦

(1.西安外国语大学思政部 陕西 西安 710128;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政治类美剧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影响与对策

张 洋1郑海琦2

(1.西安外国语大学思政部 陕西 西安 710128;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美剧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纸牌屋》为代表的政治类美剧普遍存在强调实现目的的手段有效性,而不关注手段的道德内涵;美化行为体精于算计、损人利己的行为以及主张将他人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等利己主义价值观。政治类美剧中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大量传播,将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我国必须有所作为,通过在个体层面提升道德素养水平,在社会层面加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府层面加强管理等多管齐下的方法,有效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政治类美剧 利己主义价值观 文化安全

冷战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利用影视作品作为载体,传播其价值观的力度。据统计,“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时长达30万个小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播出的电视节目,直接来自美国的竟达到60%~80%。”[1](P136-401)这种对视觉的垄断和占有,是进行价值观输出隐性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正如著名学者汉斯·摩根索所言:“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不在于攻占他国的领土,或控制其经济生活,而在于征服和控制人的头脑。”[2](P90)阿尔文·托夫勒认为,向对方国家的年轻人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它将起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3](P105)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美国的流行文化正将美国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对外传播,以消解其他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4](P1-8)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美剧在中国学生和青年群体中逐渐扩散开来。美剧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和特效技术,搭配引人入胜的剧情,诱使受众对某些观念、态度、感受和立场等增强认同[5](P59-63),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于美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美剧的跨文化传播以及美剧的中国受众分析。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学者大多从中美文化相融相斥的视角看待美剧在中国的传播,认为其凸显了美国的文化霸权,中国需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价值观,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对其进行批判的汲取。[6]在美剧的受众方面,有学者认为收看美剧的人群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都市年轻人,美剧迷普遍表现出高卷入度与高度的认同感,其心理认同往往伴随行为上的“认同表演”,从而延长了美剧的传播链。[7]不论是美剧的跨文化传播,还是美剧的受众研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不同类型的美剧所包含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美剧产生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以利己主义价值观色彩相对浓厚的政治类美剧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以《纸牌屋》为代表的政治类美剧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及其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个人、社会和政府层面,阐明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政治类美剧中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8](P199)它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9](P266)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观念和认知,改变着个体的行为,并通过个体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得其他个体也产生类似的观念,演变成为社会群体中的共有认识。[10](P201)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它是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是某种“世俗宗教”,是某种“哲学”。作为上层建筑,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既是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映,也受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11](P87)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2](P54)“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社会成员的脑子里。”[13](P317)

利己主义价值观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它强调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和享受名利与地位。它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视为善恶与否的唯一标准,而不关注过程和目的本身是否符合道德。利己主义信奉这样的信条:“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力图从所有其他一切事物混杂在一起的世界混乱中找出自己、获得自己、保卫自己。”[14](P8)没有利己主义,人简直不能够生活。[15](P551)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利己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与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16](P625-627)对于利己主义,马克思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利己主义是特定社会条件下人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产物,它不是依靠任何道德说教所能够克服的。它把孤立的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的唯一活动。”[17](P11)

政治类美剧一般以政治斗争为主题,描述主人公如何通过权术来驾驭和击败别人,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普遍内含利己主义价值观,具体表现在:第一,它强调实现目的的手段的有效性,而不关注手段的道德内涵。在此过程中,人由主体变成了客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人与物的关系,甚至是物与物的关系。政治类美剧中的主人公往往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来谋取利益,充分暴露出人性之恶和人的权力欲。《纸牌屋》作为政治类美剧的典型案例,描述了弗朗西斯和克莱尔夫妇是怎样登上权力高峰的。弗朗西斯为了实现自身的权力欲而采用各种手段对政敌进行威逼利诱或打击。弗朗西斯利用众议员罗素的丑闻,威胁其加入己方阵营,当罗素试图摆脱控制时,则毫不犹豫将其杀害,理由是“反目的朋友才是最可怕的敌人”。弗朗西斯还利用记者佐伊急于成名的心情,为其提供情报以打击政敌。当佐伊知晓弗朗西斯的“阴谋”之后,他再次痛下杀手。弗朗西斯的行为正是只考虑手段是否有效,而不顾及道德的典型。

第二,它强调精于算计,趋利避害。在政治类美剧中,能力突出的人物往往在行动时会认真计算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纸牌屋》中的每个政治角色都是精于算计的理性行为体,但弗朗西斯的手段最为高明。他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剧情中,在弗朗西斯得知被总统欺骗之后,他没有选择与总统决裂,而是表面上服从了总统的安排,继续留在国会,担任多数党的党鞭。因为他深知只要仍然处于权力的中心,就有获益的可能。正因如此,他不仅保住了在权力中心的位置,甚至达到了取代总统的目的。

第三,它强调人是实现目的的工具。这种主客体对立的二元思维给予行为体利用他人的动机,致使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沦为“工具”的命运。《纸牌屋》中弗朗西斯将他人视为自己的“棋子”。他说:“通往权力的道路是由伪善和亡兵铺就的。”在弗朗西斯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通过不断的设计摆布,他使获得国务卿提名的政客、不肯和他一起发动“政变”的多数党领袖、与他关系暧昧的女记者、他的妻子,先后成为他棋局中的一枚枚棋子。[18]与此同时,弗朗西斯也成为大财团利用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作是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19](P443)

二、政治类美剧中利己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政治类美剧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其所包含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会影响民众的认知和观念,容易使其成为物化的、单向度的人,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政治类美剧所包含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正在静悄悄地或更确切地说遮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20](P71)

第一,它扭曲了个人的义利观,对人的生命、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则弃之不顾。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体需要维生素一样,没有意识、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动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动物的生命。”[21](P102)利己主义者的视野仅限于目标的实现、事实和物,而对人的生命、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则弃之不顾。《纸牌屋》中弗朗西斯是有精神“信仰”的,但他追求的是外在于自身的权力。他的经典台词是“我不相信任何价值观,只相信权力”。其后果便是人沦为利益奴役和支配的对象,在物化的世界中迷失自我,成为没有道德标准与“灵魂”的“职业人”,致使拜金主义、道德滑坡与精神迷失等现象盛行。这扭曲了中国自古以来义高于利的义利观,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它异化了社会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2](P56)“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的生活不仅是一种感性的事实,而且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不仅是一种事实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社会关系状态。”[23](P3)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一种与人相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人的某些东西”[24](P86-87),那么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就将扭曲变质,人就会异化。《纸牌屋》主人公弗朗西斯与其妻子、朋友及同僚的关系是典型的人的异化。剧中的夫妻关系不是能够真正同甘共苦的夫妻,而更像是一个为追求权力而建立的联盟。剧中的情人关系,为了互相获利而交往。一个为了打击政敌,另一个为了事业成就。剧中的朋友关系,彼此缺乏信任,随时可能背叛对方。一旦不能将对方为我所用,则设计将其杀害。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个体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时刻担心“他者”是否会对自己产生威胁,致使所有人陷入“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之中。

第三,它消解了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政治类美剧中的行为体普遍存在为了寻求一己私利不愿采取行动以实现集体共同利益的问题,[25](P2)由于行为体会通过模仿和社会习得,学习“成功经验”,导致“公用地悲剧”反复出现。在政治类美剧中,这种信奉个人利益至上的取向不仅渗透到人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之中,而且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控制力。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多数人利益的案例比比皆是。《纸牌屋》中以弗朗西斯为代表的政客,熟悉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频繁对其进行操纵。例如,一项法案可能对大多数人有利,但只要不符合自身的利益,就要想方设法将其否决掉。如果放任个人至上成为共有观念,致使社会成员宁愿选择“搭便车”也不愿选择奉献,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进而失去是非的判断力,那么显然不利于凝聚民心、形成共识。

三、针对政治类美剧中利己主义价值观应采取的对策

对政治类美剧中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它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若任其泛滥,则显然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造成极大阻碍,延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对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揭露其危害,弱化其影响。

第一,受众在观看政治类美剧时要认清其中所包含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提高对信息的解读和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其所蕴含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精于算计以及将他人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应意识到它将导致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国家间关系的异化,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摆脱霍布斯困境,不利于人与国家构建正常的相互关系,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应通过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第二,应加强对价值理性的回归。价值理性以支持或确定终极目标为主,是“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26](P56)它内含关于自然、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判断。价值理性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自我意识、完善自我认知、升华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结晶。通过摆脱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手段—目的”二元对立的行为方式,实现二者的共生互融。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价值理性回归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它对于提高民众素质,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形成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政府文化部门具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职能,应对传入中国的美剧进行识别和过滤。首先,应明确监管主体,防止出现多机构、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的权责不分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应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清晰而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管控标准,对不符合要求、过分宣扬利己主义的政治类美剧,及时进行“下架”处理,抵制有害文化的传播、渗透和侵蚀。对政治类美剧中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应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剖析其产生机制,阐明其负面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其次,政府应高度重视影视作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不仅能够引导国内民众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塑造国家的国际形象。放眼世界,文化强国制作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凝聚本国民众的核心价值体观,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而且可以发挥强大的榜样作用,吸引其他国家主动效仿和跟随。正因如此,当前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取向、具备深厚人文素养、深刻反思精神和业务精湛的文化艺术人才,制作具有时代气息、价值崇高、内涵深刻、富有情感、叙事手段流畅、生动鲜活,能够促使民众深入反思,激发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应把主旋律教育与健康向上的求知和审美有机结合起来,在愉悦大众的过程中完成价值观的整合。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27](P467-468)“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8]这是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使其自觉抵制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结语

政治类美剧普遍存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精于计算以及将“他者”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等利己主义价值观,容易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个体道德水平下滑,人与人之间陷入霍布斯式状态,国家沦为统治人而不是服务人的工具。政治类美剧中宣扬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对此,我们要加以警惕,采取多种手段加以应对。对个体而言,应认清政治类美剧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负面作用,主动提升道德素养。对社会而言,应强调价值理性的回归,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力度。对政府而言,应明确监管主体,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水平。通过上述多管齐下的方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1]张骥等.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美]汉斯·摩根索.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6.

[3]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牛新春,房宁.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值得警惕[J].国外理论动态,2005(6).

[5]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认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6]马利红.从文化融合视角看美剧的跨文化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3);成珊娣.美国电视剧CSI在中国网络热播引发的文化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7]曹书乐,何威.谁是美剧迷?——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美剧观看与接受[J].国际新闻界,2012(9);黄淑贞.文化资本与身份认同——以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3).

[8]李德顺.价值论[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美]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M].教学与研究,2012(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安东尼·奥罗姆.张华青等译.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4]麦克斯·施蒂纳.金海民译.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6][法]阿历克西·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王晓升.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历史主体观及其对利己主义的批判[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1).

[18]张慧.《纸牌屋》:权力向左,人性向右[J].青年参考,2013.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0]揭晓.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日常生活维度[J].教学与研究,2015(6).

[21]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杨楹.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4][匈]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5][美]奥尔森.陈郁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6][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7]列宁全集(第 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6-2-26.

G125

A

1007-9106(2017)07-0132-05

* 本文为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意识形态视角下美国电视剧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5YJC710075)。

张洋(1981—),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郑海琦(1995—),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对外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弗朗西斯利己主义美剧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大哲学家买鱼
浅析美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Is Watching Amerircan Se ries HeIpful to EngIish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