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林
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论纲
张奇林
慈善是指用于公共目的的私人捐赠,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一种反应,是一种现实需要。慈善的存续取决于它的“必要独特性”。私人捐赠最能体现慈善本质和慈善精神,是慈善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分析慈善问题的逻辑起点。私人捐赠、慈善组织和政府的互动形成了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被赋予合法地位的慈善部门要不断诠释慈善的合法性。不同的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不同的慈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培养公民的慈善自觉,设计慈善激励机制,加强慈善组织建设,以实现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慈善;慈善事业;合法性;可持续发展
慈善是指用于公共目的的私人捐赠a这里讲的“捐赠”,既包括款物的捐赠,也包括时间和服务的捐赠。,由于“公共目的”比较抽象和宽泛,我们可以用相对具体的“公共物品”来替代,因此,慈善可以理解为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慈善事业是规范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慈善活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各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短期的爆发和曾经的辉煌并不等同长久的存续和兴盛。作为慈善事业长久存续的合法性基础的“必要独特性”(distinctiveness imperative)b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从Bradford Gray 和Mark Schlesinger处借鉴了“必要独特性”一词来说明慈善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参见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16页。是否依然存在?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和要求是什么?如何引导慈善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慈善领域,实现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应和阐释。
传统社会,人类主要因为自然灾害、贫穷而产生需求,慈善是对这些需求的直接回应,是一个社会的自我修复机制,而且这种回应方式在任何国家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贫穷依然困扰着人类。2015年全球有117个国家和地区(54%)遭受灾害,尽管死亡人数、受害人数和经济损失比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减少了70.2%、43.7%和56.0%,但依然对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影响,376起自然灾害造成22765人死亡,1.103亿人受害,经济损失达703亿美元。中国、美国、印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5个最常受打击的国家,占2015年灾害发生总数的29.3%,a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Annual Disaster Statistical Review 2015:The Numbers and Trends,http://www.cred.be/sites/default/ files/ADSR_2015.pdf,2016,p.24.我国每年有需要救济的各类灾民近7000万人。b《中国救灾机制基本建立,每年7000万灾民需政府救济》,http://www.china.com.cn/news/2007-08/22/content_8726874.htm,2007年8月22日。另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全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c《2015年全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5-10/12/c_1116794545.htm,2015年10月12日。在中非、马达加斯加、刚果、布隆迪、南苏丹等非洲国家,贫困发生率均在70%以上,d世界银行:《贫困与共同繁荣2016》,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25078/9781464809583.pdf,2016年,第42页。我国也有7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e《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第1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73%的世界人口(成年人)只拥有2.4%的财富,而0.7%的人口则掌握着高达45.6%的世界财富。f瑞信研究院:《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http://publications.credit-suisse.com/tasks/render/file/index.cfm?fileid=AD783798-ED07-E8C2-4405996B5B02A32E,2016年,第22-24页。
与此同时,环境问题、疾病和健康问题、教育问题、难民问题等也威胁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制造着风险,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 。g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3页。传统的风险和现代的风险交织在一起,使人类的生存体验由“我饿!”转变为“我害怕!”。h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关于慈善的产生和存续,经济学家认为它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回应。市场经济造就了现代社会,市场在追求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副产品,现代风险中的许多问题本身就是市场失灵的结果,自然也无法从市场那里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也无法提供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慈善以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区别于市场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市场失灵所带来的问题。传统社会,每当灾害发生,民众最为倚重,也最看重的是政府提供的救济,但政府无力救济或救济不力导致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甚至揭竿而起的历史事件屡见不鲜。现代政府的治理能力已大幅提升,提供公共物品和福利服务的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满足的需求也不断攀升,政府不仅在满足社会成员的普遍需求方面捉襟见肘,在应对突发事件、满足民众多样化、特殊性需求方面也力有所不逮,往往难以达到预定的社会目标。慈善在收集需求信息,并及时有效低成本地满足这些需求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弥补和/或补充政府失灵所带来的缺憾。iBrian E.Dollery,Joe L.Walli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Voluntary Sector,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2003,pp.111-112.另外,根据汉斯曼恩的“契约失灵”(contract failure)理论,在不对称信息领域或信任缺失的时候,慈善拥有更大的“值得信任感”(trustworthiness),比政府和市场更适合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aHenry Hansmann,"Economic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in Walter W.Powell (ed.),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p.29.
当然,也有人质疑慈善在减少贫困,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杯水车薪”,“不能产生可靠的资源来对社区需求作出足够的回应”,慈善的“特殊主义”、“家长式作风”、“业余主义”等“志愿失灵”问题,使本来就不充裕的慈善资源在分配、使用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备受争议,b莱斯特·M.萨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50页。甚至有人认为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方式是自助和互助,批判慈善会使受助者陷入贫困陷阱,长期的慈善行为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非公益”的效果。c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78页。这些对慈善的质疑和批评可能来自不同的理念,或源于不同的理论视角,d萨拉蒙认为,传统的志愿理论基于市场体系和政府失灵来解释志愿部门的存在存有不足,它忽视了也无法解释美国福利国家中“第三方治理”(Third-Party Government)模式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许多领域,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如果将传统的志愿理论倒过来,把政府看做是对志愿部门的固有局限性导致的“志愿失灵”而作出回应的派生性制度,对现实的解释可能更合理,这就是所谓的“志愿失灵”理论。(莱斯特·M.萨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2-46页。)自有其可商榷之处。而且,过于关注慈善的物质属性和公共物品的技术特征容易忽视慈善的道德维度和无形价值。出于道德的慈善行为在改良社会,引导世道人心,增进社会信任,培育社会资本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辞时说,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高度关注。e《习近平:世界基尼系数超“危险线”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中国网: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special/2016g20summit/ 20160904/3891297.shtml,2016年9月4日。我国近十年的基尼系数也一直高居“警戒线”(0.4)之上。基尼系数的高企表明社会共享机制的断裂,共享机制的断裂会导致社会隔阂、冷漠甚至敌视。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形成“公众参与的网络”、“普遍互惠的惯例”和“社会信任的关系”,f根据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这三项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Robert D.Putnam,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提升社会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共同目标的能力。
慈善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做出的一种反应”,g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4页。过去的“现实”和现实的“现实”都需要慈善的回应。有学者认为,慈善的传统有两个分支,一种是针对灾难、贫困等眼前的困难和需求的“救济”;另一种是所谓的“公益”,指通过可能的方式去提高生活质量。h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83页。在与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中,慈善的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并显示出应有的“韧性”。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自己的逻辑和要求。
慈善资源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慈善创新的深入,慈善事业赖以发展的慈善资源不断丰富,慈善收入不断增加,主要包括捐赠、政府资助、商业营收、会费、投资收益等,在有些国家,捐赠之外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捐赠本身。但是,真正能体现慈善本质和慈善精神的还是私人捐赠。因此,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捐赠是我们分析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个人为什么会捐赠?捐多少?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家习惯用市场决策的方法来分析捐赠者的捐赠行为。一方面收入和捐赠价格a捐赠价格是指捐赠者每多捐1块钱实际支付的成本,由于捐赠一般会享受税收扣除,因此,捐赠价格取决于每个人的边际税率。比如,一个人的边际税率是30%,他(或她)每多捐1块钱的价格就是0.7元;如果边际税率是15%,他(或她)的捐赠价格就是0.85元。会影响捐赠者的捐赠行为,另一方面捐赠者从捐赠中获得的收益也会影响其捐赠行为。在收入和捐赠价格方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入越多和价格越低时,人们往往愿意多捐。但捐赠者对这些变量的敏感程度却有不一致的看法,多数研究表明,收入弹性在0.4至0.8之间,价格弹性在-0.5至-1.75之间。bLise Vesterlund,"Why Do People Give?"in Walter W.Powell,Richard Steinberg(eds.),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569.在捐赠带来的收益方面,为了便于分析,一般将收益分为公利和私利两类。所谓公利,就是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用慈善组织的产出来度量;所谓私利,就是个人效用的满足,主要包括名誉、威望、“光热”(warm glow)效应、由原罪而生的“承诺”(commitment)等。cLise Vesterlund."Why Do People Give?"in Walter W.Powell,Richard Steinberg(eds.),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p.571-573.在西方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借助经典的慈善捐赠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个人捐赠的动机往往是出于私利d“私利”不等同于“自私”,它是相对于“公利”而言的一种客观存在。亚当·斯密认为,自私是应当鄙视的,而对“个人幸福和利益的关心”则是“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行为原则”。参见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00页。。
但是经典的捐赠模型可能会误导我们,因为该模型有两个假定,一是人们在收入范围内做捐赠选择时是自由的;二是在一次性捐赠中他人的捐赠额是一定的。这两个假定与捐赠者所处的真实环境并不完全相符。捐赠者在做决定时,对社会规范和规则、社会成员的互动程度、捐赠收益、慈善组织的品质和其他捐赠者的状况等比较敏感,甚至会感受到压力,这就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追求公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会使个人产生侥幸心理,采取机会主义行动,这是所谓“搭便车”(free-riding)问题产生的根源,“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会减少慈善捐赠,导致公益目标无法实现。但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激励,会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不至于出现一个人增加捐赠会减少其他人捐赠的情况。因此,慈善资源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对于维持私人捐赠的持续性至关重要。
慈善组织是各种慈善资源的汇集地,是管理慈善资源的关键。首先是对捐赠收入的管理。尽管对慈善组织而言,资金募集被认为是一种“必要之恶”,是“卑微”的,“不登大雅之堂”,但“一个慈善组织的成功以及对于慈善的真正考验并不在于捐赠或服务,而在于资金募集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组织性募资的范围和有效性”。e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62页。其次是对财政平衡的管理。慈善组织的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有来自私人部门的,也有来自政府的;有来自志愿捐赠的,也有来自商业行为的。不同的收入来源代表了不同的资源,各自有不同的激励和偏好,慈善组织要有一个战略来管理这些收入,保持财务的稳定性和资源的充裕性,aDennis R.Young,Financing Nonprofits: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Lanham,MD:Altamira Press,2007,p.7.特别要避免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慈善组织也是实施慈善的组织基础,如果没有慈善组织,许多慈善根本无法实现。无论个体的力量多么强大,能够救助的对象和救助的时间毕竟有限,但通过慈善组织的集聚,个体的力量得以放大;无论个人行善的愿望多么强烈,一些捐赠必须通过慈善组织等指定机构方能实现,如海外捐赠、血液或器官捐赠等。总之,如果没有慈善组织,持续性的私人捐赠和服务是不可能实现的。b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52页。加强慈善组织的建设实乃重中之重。
虽然慈善与政府分属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对公益的追求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慈善的发展过程中总能见到政府的影子。公共政策能持久影响流入慈善部门的资源,针对慈善的公共政策主要有三类:补贴、税收和监管。cBrian E.Dollery,Joe L.Walli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Voluntary Sector,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2003,p.132.补贴的形式很多,包括直接资助、购买服务、补偿等,是慈善部门的一部分收入来源;尽管早在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出台之前慈善就已存在,但如今税收政策已成为影响慈善捐赠的主要因素;dBurton A.Weisbrod,The Nonprofit Econom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4.监管主要是对慈善组织合法地位的审查,对慈善部门的结构会产生重大影响。有学者认为,这三类政策体现了政府在处理慈善问题时的矛盾之处:既补贴他们又限制他们,宣扬他们的美德但又不信任他们,因此,鼓励和压制并举。eBurton A.Weisbrod,The Nonprofit Econom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7.但我们认为,对慈善公共政策的评价不应过于悲观,适当的监管是对慈善的保护,是慈善事业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那种认为政府与慈善部门存在“内在冲突”的观念在现实中往往被放大了。fBrian E.Dollery,Joe L.Walli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Voluntary Sector,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2003,p.118.
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犹如一列奔驰的列车,私人捐赠是动力,慈善组织是驾驶员,政府和政策是助推器和路轨,载着芸芸众生驶往美好的世界。私人捐赠、慈善组织和政府的互动形成了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
慈善事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路径,但基于我们对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和要求的理解,实现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该关照以下几点:
第一,慈善的合法性问题。这里讲的慈善的合法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赋予慈善的合法性。它代表了一种政治认同。尽管慈善和政府有互补的一面,但在资源动员和福利提供上,慈善与政府是竞争关系,g竞争关系不是对立甚至敌对关系,也不必然导致对立或敌对,但认识和处理不当,有可能转化为对立或敌对关系。出于权威和正统的考量,政府有可能会打压慈善事业的发展。h在现代社会中,即使政府认同慈善事业,也存在政府福利项目挤出(crowd-out)慈善的现象。同时慈善事业发展所依托的公民社会和社会动员与政府的社会控制存在某种冲突,这也可能成为政府压制甚至取缔慈善的缘由。在中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打压甚至取缔私人慈善的现象。因此,肯定慈善的价值和正当性,赋予慈善以合法性,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a张奇林、巩春秋:《中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战略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二是慈善部门要不断诠释和证明慈善的合法性,也就是慈善存续的“必要独特性”。从慈善的缘起来看,慈善是具有合法性基础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慈善的合法性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慈善部门的财政会遭遇困难,这种状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慈善财政的困难既与经济不景气,政府资助减少,并且出现结构性调整等因素有关,更与捐赠者的信心下降有关。慈善的绩效与公信力,慈善与市场、政府的边界等内生性因素对捐赠者信心影响很大,这是慈善部门需要高度关注,但也是慈善部门通过自律大体能掌控的。
第二,发展模式的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多维发展。多维发展的理念是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文化、体制的异质等多种因素提出来的。它的政策意义是,各国可以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多维发展的理念也适用于慈善事业。b张奇林、管雨蒙:《中国慈善事业的非典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江汉论坛》2015年第10期。慈善是一种文化,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由来已久的对慈善价值和慈善行为的认识。慈善也是一种社会选择,在面临困境和需要时,政府、市场和慈善既是不同的应对机制,也反映了不同的责任关系,什么时候需要慈善,需要多少,都面临选择。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慈善组织和慈善部门,他们都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紧密相连,是一种“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t),cHelmut K.Anheier,Lester M.Salamon,"The Nonprofit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 Walter W.Powell,Richard Steinberg(eds.),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91,p.106.离开了慈善所属的时代和民族气质,是不可能理解慈善的。dKenneth W.Thompson,Philanthropy:Private Means,Public Ends,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7,p.42.从此意义上讲,慈善也是观察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宗教和文化差异的绝佳视角。eHelmut K.Anheier,Lester M.Salamon,"The Nonprofit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 Walter W.Powell,Richard Steinberg(eds.),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90.安海尔和萨拉蒙借鉴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关于福利体制的类型学研究,从“公共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和“公民社会岗位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两个维度,将“第三部门体制”(third sector regime)划分为四种模式:自由主义(Liberal)、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tic)、国家主义(Statist)和合作主义(Corporatist)。fHelmut K.Anheier,Lester M.Salamon,"The Nonprofit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 Walter W.Powell,Richard Steinberg(eds.),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106.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讲,模式的选择无所谓优劣,但有两个目标是相同的,一是获得社会支持;二是将信息成本最小化。gCarolyn Hughes Tuohy,"Dynamics of a Changing Health Sphere:The United States,Britain,and Canada,"Health Affairs,1999,18(3),pp.114-134.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各国从不同的逻辑出发进行制度设计和模式选择。文化的变迁和模式的形成是缓慢的和稳定的,但在一个国家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期,政府与慈善部门的关系往往变化较大。“竞争性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和“相对效率”(relativeefficiency)理论有助于解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慈善部门所扮演的不同角色,aBrian E.Dollery,Joe L.Walli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Voluntary Sector,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2003,p.124.但也要尊重历史的特殊性,任何对政府与慈善关系简单处理的方式都是对历史传统的忽视。
第三,慈善自觉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设计。这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引擎。慈善的核心特征是道德,b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68页。道德是慈善自觉的基础。道德的养成有多种途径和方式。西方以宗教立国,宗教对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贡献不仅限于宗教慈善为社会提供了多少财物和义工,更重要的是它对世道人心、社会风气乃至主流文化的影响,它是西方国家慈善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我国也不失这样的道德资源。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慈善事业被当做封建遗毒扫地出门的年代,人们私下的互助共济活动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如很多人将多余衣物等闲置物品捐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c陶冶、陈斌:《“闲置物品”再利用:当前中国慈善捐赠的薄弱环节》,《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6年第1卷。。对传统美德的歪曲和背离毕竟不是常态,重拾“爱人之仁”的价值观念,回归扶危济困的美德在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强烈共鸣,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美德绵绵不绝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升华,同时它又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它理应成为公民道德教育和慈善自觉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d张奇林、巩春秋:《中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战略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为了更好地养成公民的慈善自觉,加强慈善教育,让社会成员了解慈善传统,传承慈善传统是重要途径,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慈善教育。有学者提出,将慈善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融入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和教学有一定的合理性。e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204-207页。
但是,也应该看到,仅靠道德说教来维持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有风险的,资源配置也难以达到最优。因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存在“搭便车”的问题,提供的公共物品的量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奥尔森(Mancur Olson)在其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出的应对办法是,通过“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来“驱使”理性的个体采取有利于集体的行动,这些“选择性激励”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前者通过惩罚进行强制,后者通过奖励进行诱导。f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42页。在慈善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如果“不知道慈善在做什么,他们做的有多好,他们对不同的激励和限制如何回应,是很难制定好的公共政策的。”gBurton A.Weisbrod,The Nonprofit Econom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2.作为目前实施的主要的慈善税收政策,税收扣除(tax deductibility)就是一种“选择性激励”机制。尽管税收政策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从结果来看,税收减免是有选择的。只有向慈善捐赠的人才能享受相应的减免,捐的越多,税惠越大,但这也是税收扣除引发争议的地方,因为它会使捐赠者的税后成本不一致,导致“受益不均”,扭曲慈善活动。因此,有学者提出税收扣除不应成为主要的激励捐赠的工具。aBurton A.Weisbrod,The Nonprofit Econom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p.164-165.除了经济激励外,还可以采用社会激励的方式,因为“人们有时候还希望去获得声望、尊敬、友谊以及其他社会和心理目标。”b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页。激励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慈善组织,不同的激励对应不同的收入来源。但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中,要避免另一种“选择性激励”,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不同的慈善组织给予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激励,其结果是慈善资源向少数慈善组织集中,而其他的慈善组织往往无力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中国慈善事业的“非典型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选择性激励”造成的。c张奇林、管雨蒙:《中国慈善事业的非典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江汉论坛》2015年第10期。
第四,慈善组织建设。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慈善组织来实现的。作为志愿部门的典型代表,“志愿失灵”问题也主要体现在慈善组织的运作过程中。因此,治理“志愿失灵”需要加强慈善组织建设。慈善组织建设有两条路径,一是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二是通过外部监管促进慈善组织建设。从慈善组织自身来看,慈善组织要管理好不同的收入来源,维持健康的财务状况。同时,慈善组织要组合不同的收入来源以实现不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是说,慈善组织既要拓宽筹资渠道,募集更多的慈善资源,同时也要使用好这些资源。在创造和积累财富方面,市场是慈善部门的好老师。现代慈善中越来越多的慈善创新都来自市场的灵感。在传统的捐赠外,公益信托被认为是“慈善路径的革命”,为持续的捐赠建立了“一个更为稳定的制度机制”;d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173页。社会企业、风险慈善、免税债券等则是引入商业技巧,拓展慈善收入来源的另一些创新。但是,对慈善组织的评判决不能沿用商业的标准(如利润),也无法沿用政治领域的标准(如选票)。慈善组织“成功与否”从来就缺乏简单的客观的评判标准,使得慈善组织的绩效评价饱受争议,有时让捐赠者和慈善组织无所适从,这也是慈善部门广受诟病之处。e罗伯特·佩顿、迈克尔·穆迪著,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第69页。就慈善组织而言,财务健康的评判不仅仅是平衡的资产负债表,还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机制,保持收入来源的多样性是一种策略和趋势。fDennis R.Young,Financing Nonprofits: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Lanham,MD:Altamira Press,2007,pp.6-7.
慈善组织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标,而且它们因这些使命和目标而享受特殊的待遇,因此慈善组织必须接受管理和监督。对获得慈善组织地位的机构进行监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公开。捐赠者和慈善组织之间不是一锤子买卖,这也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最好的注解。但捐赠者和慈善组织之间信息不平等。募捐成本(fund raising costs)是影响捐赠者捐赠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反映了慈善组织能将多少收益用于慈善目的。gBurton A.Weisbrod,The Nonprofit Econom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p.95-96.尽管各国对募捐成本的比例没有一致的规定,但要求慈善组织公开信息是最低要求。二是衡平(equity)原则。就是通过设立各种免税标准以实现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或再分配,阻止或减少歧视的发生,但是,衡平原则的监管面临诸多挑战,如慈善组织的再分配作用越来越难以界定,捐赠者通过慈善组织对慈善资源的支配和操纵如何判定,歧视或偏见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等。三是边界巡逻(border patrol)。就是严格区分和控制慈善组织与商业和政府机构的边界,对慈善组织的竞争行为、控制或影响政府或商业机构行为的能力进行监控,同时通过税收机制规范慈善信托行为,确保慈善组织从组织到运作完全符合慈善目的。这些监管措施都有助于治理慈善组织“志愿失灵”及其衍生出来的问题,促进慈善组织建设。
Abstract:Philanthropy,as a response to the human problems,means private donations for public benefits.The existence of philanthropy is decided by its "distinctiveness imperative".Private donations may be the best reflection of the nature and spirit of charity and the real power to push philanthropy to develop,so they should be taken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philanthropy.The interaction of private donations,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form the logic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The charity sector with legal status should constantly interpret its legitimacy.Different countries can choose different patterns and paths of charit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s respectively.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it is necessary to foster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charity,design charity incentive mechanism,and strengthen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Key words:charity;charitable causes;legitimac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郭 林)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
Zhang Qil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张奇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医疗卫生政策、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