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地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与转型

2017-04-11 09:55敖以深
社科纵横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明城市贵阳市贵阳

敖以深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3)

高原山地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与转型

敖以深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3)

贵阳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城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在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中,贵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多年来,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大数据的新发展,重塑了贵阳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经验,成为高原山地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和西部欠发达城市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之路”的典型。

贵阳 城市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高原山地城市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着眼于深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贵阳市于2007年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走新路、守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同部署、同推进,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贵阳城市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城市现代化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仅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所决定,而且受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贵阳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城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会城市。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贵阳城市形成较晚,发展较慢。清末新政时期,贵阳城市早期现代化启动。民国初年,贵阳城市的现代元素有所增加。抗战时期是贵阳城市早期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段,贵州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以贵阳为中心的交通环境的改善,政府机关、工厂企业、学校、金融机构、人口的大量内迁,为贵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注入了外在动力。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城市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并转型,城市经济空前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功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但是,从全国城市发展状况分析,20世纪贵阳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探索之中,由于城市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贵阳城市长期处于经济欠发达状况。为进一步推动贵阳城市的科学发展,2007年12月29日,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贵阳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一是气候凉爽。贵阳夏季平均气温仅24℃,相对湿度在78%左右,风速多在每秒3米以下,不湿不燥,温凉可人。二是空气清爽。贵阳雨水充沛,市区周边湖泊众多,拥有145.6万亩的环城林带像“绿肺”一样,过漏城市空气,森林覆盖率近42%,是“天然大空调”,更是“自然大氧吧”。三是生活舒爽。贵阳地处北纬26度,海拔适中,是全国乃至全球紫外线辐射最少的地区之一,一年中市区空气质量到达优和良好的天数为346天,最适宜人们居住。

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建设生态观念浓厚、绿色经济崛起、城乡环境宜人、生态文化普及、生态制度完善、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为发展目标。[1]2008年10月,贵阳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政府廉洁高效等六个方面,分33项指标,定量结合定性,分别量化各项重点任务并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此后,贵阳制定了《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按“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在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通过绿地、湿地、公园、森林、湖泊等有机连接,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2]的生态城市。2009年8月,首届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召开,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关键,科技是基石,企业是主战场,教育是根本,传媒提供软实力支持”。[3]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努力建设新型的、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城镇化和谐社会。10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是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同年,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准贵阳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创新相应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创新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增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内生动力”,推动贵阳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为了让贵阳市民喝上洁净的水,贵阳市采取了最严厉、最强硬的措施。2007年底,成立了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先后举办了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讲座,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为让百姓进一步知晓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贵阳市创建了一批生态文明社区和生态文明村,以环境优良、邻里互助、家庭和美为主要内容,开展植树造林、种绿护绿系列活动。为切实保护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的水资源,贵阳市设立了两湖一库管理局,确保市民饮用水源的安全。2012年11月,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贵阳市在原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市园林管理局、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基础上,整合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工作部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并将市文明办、发改、工信、住建、城管、水利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职责划转并入。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指标。贵阳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仅仅保增长、有速度不行,还必须调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凸显贵阳城市现代化特色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贵阳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积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着重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降低全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通过系列举措的实施,贵阳城市经济发展,做到了既发挥优势,又补齐“短板”,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快速科学发展。

二、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之路”

在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上,贵阳城市总结以往发展的宝贵经验,分析省内外城市发展状况,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且付诸实践,成为西部欠发达城市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之路”的典型,从而重塑了贵阳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城市生态改善,宜居城市形成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经济实力、人口密度等因素,真正将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要素落实到推动贵阳城市发展之中。

贵阳城市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黔中地区的山间盆地腹地,地处贯城河与南明河交汇地带,苗岭横延黔中,形成了“城穿玉带、南明环绕”的河流分布格局以及“五虎三狮一凤凰”的山川形胜。1942年建立的河滨公园,濒临南明河畔,有楠园,竹屋、竹廊、竹亭、竹篱笆、花台、鱼池、画廊等。园内花木草坪逾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逾66万平方米,常年举行“菊花展”、“兰花展”等。1957年建立的黔灵山公园,保存有第四纪冰川期遗迹,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清泉怪石随处可见,不仅是国内著名风景区,而且是贵阳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随着贵阳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内原有的河滨公园和黔灵山公园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

贵阳城市生态的改善,首先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扩大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为贯彻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2009年,贵阳市创建了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涵盖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和大将山景区,分为保护区和休闲区两部分。保护区为水源涵养区,严格控制人类活动,休闲区为人们游憩场所,以兼顾湿地公园在保护和休闲两方面的功能。2011年12月底完全竣工的筑城广场,位于贵阳老城区中心南明河畔,总面积8.7万平方米,呈半岛状,最多可以容纳10多万人,成为既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又具有现代、科技、生态的城市空间。2012年,贵阳市将原南郊公园、贵阳苗圃所地区进行整合,启动了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建成了溪谷湿地景观。公园充分发挥了生态多样性的优势,保护面积667公顷,建设面积216.45公顷,其中核心区110公顷。与此同时,贵阳市还出台环城林带建设保护办法,努力扩大城市绿地空间,着力将贵阳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喀斯特地区绿色植被最佳城市之一。

贵阳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对策,取得了明显成效,重新塑造了贵阳城市的良好形象。近年来,贵阳市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国十大抵碳城市”、“国家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等诸多荣誉。

2.城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为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贵阳市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并举,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持续强度和扩张力度,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2008年以来,贵阳市GDP增长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飙升。2014年,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7.27亿元,增长13.9%。2015年,贵阳市生产总值完成2890.71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一产增长6.1%,二产增长14.5%,三产增长11.1%,三次产业比4.1:38.3:57.6。[4]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力推进了贵阳城市现代化转型。

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探索中,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全国最适合建数据中心的地区之一。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5]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贵阳发展大数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率先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成立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举办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和峰会和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及草根创业大赛,建设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全球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全国重要的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集聚区,全国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全国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区,全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示范区。预计到2017年,贵阳市大数据产业的总量规模突破2000亿元,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的总量规模突破5000亿元。力争建成全球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产业集聚的中国数谷,人均数据流量、人均数据资产全国领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与数据智慧融合发展的综合示范城市。

三、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汇聚城市建设智慧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前身是2009年开始的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其永久会址所在地确定为贵阳,每年举办一次年会。2013年,在连续举办4届以后,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经中央批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论坛专注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汇聚政府、商界、学界、科技界、媒体、民间及其它各界领导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知识与经验,汇集最佳案例,促进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抓住绿色发展转型和升级的战略机遇,应对生态安全的挑战,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合作提供桥梁,使与会各方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找到利益汇合点,从而形成国际、地区、产业的议程,共商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2008年开始谋划,2009年8月22日正式召开第一次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主题是“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正确认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实现从“褐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转变。2010年7月30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主题是“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前瞻性问题。2011年7月16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2012年7月27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汇聚官产学媒民及其他各界决策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讨论绿色经济转型的机遇,应对生态安全的挑战,形成国际、地区和行业议程。

2013年7月19日,新批准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主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汤加首相图伊瓦卡诺和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尼瓦探隆等出席了论坛。2014年7月11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题是“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马耳他总理穆斯卡特、瑞士联邦议会联邦院议长格尔曼、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瓦努阿图副总理利尼以及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等出席论坛。2015年6月27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题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论坛发布了《2015全球可持续能源竞争力报告》。2016年7月8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题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贺信;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彼得·奥尼尔,瑞士国民议院议长克里斯塔·马克瓦尔德,肯尼亚副总统威廉·卢托,老挝副总理本通·吉马尼,爱尔兰前总理伯蒂·艾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关于城市发展问题的研讨始终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重要内容,2009年首届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期间,生态城市论坛、科学家论坛、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经济企业界论坛顺利举行,生态城市论坛的主题是“生态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此后的历届论坛都举办了生态城市论坛,汇聚了大量专家学者和高层领导,围绕主题深入讨论,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论坛举办期间,国内各大城市“当家人”和专家学者,围绕生态城市建设主题,介绍经验,交流学术,阐述绿色城市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举措。科学、教育、传媒、经济企业界的精英也积极发表独特见解。通过历届论坛的交流讨论,形成了诸多共识。数年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遵循“扎根贵州、着眼全国、面向国际”的原则,不仅研讨生态城市发展问题,还深入讨论了绿色经济、生态教育、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内容,为贵阳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把脉,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乃至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汇聚智慧,极大地提升了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发展。

[1]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2013年3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2]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N].贵阳日报,2009-10-12.

[3]2009贵阳共识.2009年8月23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通过.

[4]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阳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R].2016年1月19日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5]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黔府发[2014]5号),2014年2月25日.

F299.27

A

1007-9106(2017)02-0078-05

敖以深,男,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城市发展史。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贵阳市贵阳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