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2017-04-11 09:52孙昕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孙昕光

(山东师范大学 文科学报编辑部,济南,250014)

特别策划·“互联网+”与学术期刊发展研究专题

大数据视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孙昕光

(山东师范大学 文科学报编辑部,济南,250014)

当今社会大数据开启了由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时代转型。它不仅影响着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众多领域,而且对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转型需要,学术期刊应着重从三方面致力于改革传统办刊思路谋求新发展:在办刊路径上强调大数据思维;在评价路径上注重提高转引率、转载率等各项数据评价的综合指标;在传播路径上探索刊内融合、刊刊融合、刊网融合等多元化的现代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大数据;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网络空间中的数据正在迅速膨胀,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据IBM的有关研究称,截至2012年,在有史以来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最后两年内产生的;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2012年的44倍。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文章所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1]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对人们的思维、观念等都产生深刻影响。其影响涉及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无一例外。因而,对于任何领域而言,大数据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大数据视阈来探讨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正是一个迫切而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学术期刊的办刊路径:大数据思维

新的时代孕育和产生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来认识。从传统眼光来看,无限增长的海量数据庞杂无序,无疑给人们认识事物造成更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今天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大数据却成为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新的技术方法。“大数据标志着人类在寻求量化和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过去不可计量、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被数据化。拥有大量的数据……为我们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那么,如何看待大数据与学术期刊之间的联系?如何将大数据具体运用到学术期刊的办刊中?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寻找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办刊模式和趋势,揭示当下期刊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这些都需要我们学术期刊的办刊人转变观念,要有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思维首先强调要有大数据的意识。意识影响或支配人的行为。具备大数据意识的人,能够更加重视大数据,更主动地去运用大数据。这种人即使自身不拥有数据,不具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专业技能,往往也能够借助社会提供的已有数据加以利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能够先人一步获得机遇。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由专业机构或网站开发的论文查重、引文检索等大型数据库,为确保稿件编辑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就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例如知网、维普、万方等专业期刊网站均有独立开发的论文检测数据库,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已将选择论文检测数据库查重作为审核投稿的必要程序。根据其检测的重合率结果来判断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快速有效地避免论文重发、学术侵权等问题。如果仅凭编辑审稿时的个人经验判断,这些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引文校对也是编辑在校阅论文时常会感到棘手的一项工作。校对时,编辑不可能手头备好所有需要的图书报刊资料,而仅凭个人的记忆或感觉,又很难识别论文引用的资料是否准确,因而使用“读秀学术搜索(http://www.duxiu.com/)”、“百度学术搜索(http://xueshu.baidu.com/)”、“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ttp://find.nlc.cn/)”等大型引文搜索数据库便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目的。如果需要核校马列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中共中央文献等方面引文资料,可以使用“金典比对(http://bidui.rmjd.net/)”专业引文搜索数据库。此外,知网学术总库等专门开发的“学者成果库”、“学者圈”、“学术趋势搜索”、“学术研究热点”等平台,也为期刊编辑及时了解学者情况、追踪学术动态,更好地策划组稿选题、调整办刊策略,提供了多种便捷路径。

大数据思维特别强调预测的重要性。大数据不是海量数据的杂乱拼凑,而是通过数学计算对大规模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预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可以说,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领域,而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往往就在于其预测价值。亚马逊的一位软件工程师林登,曾利用公司获取客户的大量信息数据,通过样本分析找出客户之间的相似性,开发出客户购书推荐系统。据说,该系统通过数据推荐书目所增加的图书销售远远超过了书评家的贡献,亚马逊销售额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于这一个性化推荐系统。[2]这无疑给学术期刊以很好的启发。利用期刊所获取的作者投稿、读者订阅、刊文转载转引率、网传文章点击或下载量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数据,通过分析其中的相关性作出预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紧扣学术热点的论文选题,挖掘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高被引作者,正不失为一条学术期刊办刊的新路径。

大数据思维还强调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利用。由于技术条件和认识手段等局限,传统的小数据思维往往注重通过抽样数据或典型数据的分析作出判断,在今天看来,其结论是难以保证全面可靠的。因此,大数据强调要全面地收集和占有数据,“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2]。作为学术期刊来说,全面收集与期刊联系密切相关的数据,建立期刊自己相对独立完备的数据库,也是一条值得重视的办刊新路径。通过接收来稿、学术会议交流、网络搜索等多种渠道,学术期刊可以广泛收集相关数据,逐步建立作者信息库、审稿专家信息库、读者信息库、期刊资源库、学术咨询库等准大数据资源。对于大多数数据来说,其利用价值往往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在一次利用之后还可能会因不同的分析处理而产生再次利用价值。

当然,大数据思维也要注意避免对大数据的过度迷信,要避免唯数据化的倾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既具有海量性而又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网络自媒体的兴盛也同时带来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诸多负面因素。所以,面对来自网络的众多信息和各种数据库的庞大资源,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更加强化自身的把关能力,而不能陷入对大数据的盲从,唯大数据马首是瞻。比如在核校稿件的引文时,编辑人员不可完全相信各种学术搜索数据库,必要时还是要尽可能找到原版著作或论文资料逐字查对。此外,有些期刊或期刊编辑动辄要求来稿篇幅须在1万字以上,或参考文献须在15个以上,或正文内容至少须有三部分,或正文各部分须有三级纲目,等等,这些都是数据过度迷恋症的典型症候。这种对数据的过度迷恋,只会促成形式主义的新八股论文,而对学术创新的促进毫无助益。

二、学术期刊的评价路径:数据化评价

大数据时代,评价体系标准逐渐由重视定性分析转向重视定量分析,数据化评价越来越成为流行的趋势。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所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5]在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目前主要有中国社科院社会评价中心、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评价中心三大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虽然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在趋向性上有明显一致的地方,就是均强调数据指标的考核评价。

数据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引率。所谓转引率,是指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其他公开发表论文引用的机率或频次。随着对数据化客观评价的重视,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加重要的评价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因素。国内的许多学术成果评奖,也在将论文转引率作为必要的评价指标。不仅如此,论文的转引率还成为衡量学术期刊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如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评价体系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当然,不同专业的期刊其转引率会存在明显差距,如自然科学期刊的转引率相比较社会科学期刊来说普遍要高,社会科学期刊中经济学期刊相比较文学期刊来说又普遍较高。但对于同类期刊来说,通过努力是可以在原有自然转引的基础上使转引率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可以达到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效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近年来通过实施名家名稿战略,主动走出去向学术名家约稿,转引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严家炎在该刊发表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6]为例,该文自发表以来,仅就CSSCI来源期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均有论文转引,此外还有许多普通期刊论文予以转引。名家的论文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容易产生影响力。当然,转引率的提升与期刊的多渠道推介和传播也有极大的关系。在当今期刊林立、信息海量涌现的大数据时代,如果不能主动推介、多渠道传播,那么即使是名家名稿也可能会被无情淹没在论文海洋中,为学界所忽略。

数据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载率。所谓转载率,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刊物再次转发的比率。期刊每年发表论文被其他刊物转载的总篇数称为转载量,而转载篇数与期刊发文总量之比即为转载率。通过转载率或转载量,可以看出期刊论文获得社会和学界认可的程度,显示出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和编辑水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可以说是国内影响较大的转载系列期刊,现有期刊100余种,每年从4000多种国内期刊、报纸上搜集、精选优秀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加以转载。目前,它已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结合期刊转载,该复印书报资料中心每年还定期发布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对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进行统计排名。自2001年起每年3月份,《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艺报》、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等媒体,都同时发布这个年度“转载排行榜”。该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阵营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受到期刊界、教学科研机构和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红旗文摘》等都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学术文摘期刊。作为期刊编辑,要想使自己编发的论文能被这些文摘期刊转载,获得较高转载率,当然首先应从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上来努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从已有的转载论文情况以及各大转载期刊的转载要求,可以针对转载率作出必要的调整。例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转载评分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就有剔除会议消息、报道、书评等非学术性文章这样的原则要求。根据这样的分析结论,在发稿方面作必要调整,避免非学术性文章、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学术创新性不突出的文章等,则无疑会有更大可能提高所刊发论文的转载率。

无论是转引率还是转载率,都只是定量分析数据评价的一方面内容,还很难称得上是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从目前国内最具有影响的三大期刊评价体系来说,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CSSCI来源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引率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载率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则兼顾到学科自引量、学科载文量、引文率、摘转率等多项评价指标,相对更加综合。因此,综合量化指标分析应是数据评价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要想在数据评价方面得到优良成绩,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努力,而应在转引率、转载率等多项指标上综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实力,真正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

三、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现代新媒体融合

大数据时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近年来全球纸质媒体呈现出整体下行的趋势,发行量和销售额都大幅度下降,一些世界知名纸媒(如美国《新闻周刊》)甚至不得不宣布停止纸媒出版,只出数字版。据有关资料最新统计,2014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966种,较2013年增长0.9%;总印数31.0亿册,降低5.4%;总印张183.6亿印张,降低5.7%;定价总金额249.4亿元,降低1.6%。[7]传统媒体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需要寻求与网络等现代新媒体的融合。在媒体融合这一世界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参与多元化的现代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学术期刊的现代新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做好刊内融合,也就是期刊内部的现代新媒体融合。网络媒体为当今时代信息传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渠道,致使传统的纸质期刊传播的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从期刊订阅数的逐年萎缩可见端倪。因此,学术期刊要想更广泛地传播学术信息,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就必须突破传统纸质传播方式的局限,更多地利用网络、博客、微博、微信、电子期刊等现代新媒体方式,将纸刊这一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的传播通道融合起来,打造期刊多元化传播方式,以取得综合传播效果。目前,期刊网站建设已经是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融合发展形式。根据国家期刊库(NSSD)项目组对643种社科学术期刊网站建设情况的调研显示,截至2015年3月10日,开通网站的期刊有511家,占总数的80%。[8]多数期刊已经建有自己的网站,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编稿基本可以实现网上在线完成,但这些仅只是最基本的期刊采编系统。从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和用户的需求性方面来看,很多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都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在信息更新、交流互动、开放获取等方面大多数网站都明显存在欠缺。此外,许多新兴媒体如微信移动终端的传播方式,现在越来越受到媒体重视和受众群体欢迎,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也在纷纷开通自己的期刊微信公众号,以更加快捷地推出微信版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的现代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做好刊内多媒体融合的同时,也要重视同业之间的刊刊融合。这是因为在知识更新和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大数据时代,仅靠期刊自身,已经很难在浩瀚论文的信息海洋和众刊林立的期刊森林中引起关注。而要想使自己的期刊及其所刊发论文引起关注,产生影响,必须走出去与强刊合作,实施刊刊融合发展战略。在这方面,“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较有代表性。该系列专刊旨在打破校际界限,集中各校优势,在数字平台上实现学术期刊的专业化转型,从而构建一系列高校权威的专业期刊和专题期刊;坚持开放获取、免费使用的理念,努力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最佳的网络学术平台。它最早创刊于2011年2月,由《复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17家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发起,目前已增至130余家高校学术期刊。许多普通高校学报加盟后,其刊发的重点论文得到系列专业期刊的推送,实现最大范围的学术资源共享。这是单靠期刊自身努力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正如有学者所说:“学术编辑并非某一媒介技术的附庸,也不必与特定媒介形态共存亡。借助在线学术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更好地为学者服务,才是新时代学术编辑使命所系。”[9]“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已初具在线学术平台的雏形,在媒介技术和环境加速演变的今天,应更加紧密合作,以学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尽快设计搭建充分尊重用户体验的新型在线学术平台。

学术期刊的多媒体融合发展,还应重视与专业网络媒体合作,不断强化刊网融合。无论是独立的学术期刊,还是强强联合的期刊集团或期刊联盟,往往都会在经费或技术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带有某种局限性,因而,与一些形成规模、影响较大的商业数据库和公益学术数据库合作,借助其规模化与技术专业化的网络传播优势,实现互补发展,互利共赢,是非常必要的。国内高校文科学报联合打造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模式,便是在集中高校优势的基础上,借助知网的数字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网络数据库的技术优势,通过与知网的合作实现优先出版和整体传播,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随着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出版及开放获取意识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重视与专业化学术网络终端的合作,更好地利用商业和公益数据库提供的网络传播工具和平台,促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传播与普及。

综上所述,大数据为学术期刊的变革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发和新的路径选择。但是,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对待大数据亦应辩证地来看待。在强调大数据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数据不是万能的,且不说数据本身尚存真伪甄别的问题,即使是真实可靠的数据,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大数据时代不能唯数据化,要防止对大数据的过度迷信。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要充分重视和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变化,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学术期刊办刊者的学术创新意识与期刊创新活力。

[1] 杨旭,汤海京,丁刚毅.数据科学导论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8.

[2][3][4]【英】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33-34,73,38.

[5] 常政.爆发:大数据时代的人类行为模式[N].中华读书报,2013-01-16(18).

[6] 严家炎.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8.

[7] 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中国出版网: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chinapublish/zgcbkys/yw/201507/t20150717_168610.html,2015-07-17.

[8] 繁星.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走向何处?[N].新华书目报,2015-07-27(A03).

[9] 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3):210-225.

DevelopmentPathofAcademicJournalsonthePerspectiveofBigData

SUN Xin-guang

(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

Nowdays, big data opens the transformation for the time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It not only affects the economy, politics, science, culture, and many other domains, but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journal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ra of big data, we committed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mphasis on the thought of big data to seek new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the emphasis on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quoted rate, transferring rate and so on, so as to evaluate the journal; exploring such path for intergrating modern media as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journal,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journals, integration of journal and internet.

big data; academic journals; development path

主持人语

李宗刚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传播平台的各种新鲜事物(互联网+)层出不穷。“互联网+”也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孙昕光的《大数据视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路径》认为,大数据开启了由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时代转型,对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发展有重要启示。学术期刊应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转型需要,改革传统办刊思路,强化大数据思维,注重转引率、转载率等各项数据评价的综合指标,探索刊内融合、刊刊融合、刊网融合等现代新媒体的多元融合发展。孙书平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发展》认为,目前学术期刊正从纸质媒体传播向网站网页的网上终端传播、微博微信为载体的移动自媒体传播的急剧转变。多元媒介的融合发展固然给学术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选择,给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但无论哪种传播媒介,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本质没有变,追求刊发高质量论文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品牌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没有变,入“核心”入“C刊”的高定位发展仍有必要。学术期刊需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保持定力,狠抓刊文的学术质量,实现品牌化发展。两篇文章几乎是从事物的两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学术期刊发展的应对策略,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G237.5

A

1008-7605(2017)06-0035-05

2017-09-10

孙昕光(1964- ),男,山东章丘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与语文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孙书平)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