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发展

2017-04-11 09:52:13孙书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牌化学报学术期刊

孙书平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学报编辑部,济南 250103;2.山东师范大学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 250014)

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发展

孙书平1,2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学报编辑部,济南 250103;2.山东师范大学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 250014)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术期刊正经历从纸质媒体传播向网站网页的网上终端传播、微博微信为载体的移动自媒体传播急剧转变。多元媒介给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无论传播媒介怎么发展,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本质没有变,品牌化发展的要求没有变,入“核心”入“C刊”的高定位发展仍有必要。学术期刊需要在信息技术发展中保持定力,狠抓刊文的学术质量,实现品牌化发展。学术期刊品牌化的发展定位,是现实科研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现实选择。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期刊社/编辑部调动主办单位分管领导、业务主管领导与编辑工作人员多方面人力资源,凝神聚气,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地做好学术期刊品牌化工作;主办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学术期刊的公益属性与品牌化建设的价值,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学术期刊要打造特色栏目,提炼出版的重点方向。同时要充分发挥三种媒介各自的优势,做好学术期刊品牌化建设成果的传播工作。

媒介融合;学术期刊;品牌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传播平台的各种新鲜事物(互联网+)层出不穷。“互联网+”也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学术期刊正从纸质媒体传播向网站网页的网上终端传播、微博微信为载体的移动自媒体传播急剧转变。多元媒介的融合发展给学术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选择,给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无论使用哪种传播媒介,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本质没有变,追求刊发高质量论文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品牌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没有变,入“核心”入“C刊”的高定位发展仍有必要。学术期刊需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保持定力,狠抓刊文的学术质量,实现品牌化发展。

一、品牌化定位:学术期刊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事业中,学术研究是其中的基础性部分,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应当志存高远,打造品牌化学术出版平台。所谓品牌化发展,是指学术期刊在发展中以学术质量为中心,把学术期刊打造成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出版平台。关于学术期刊品牌,学术界有不同观点。目前来看,主要有隐性标志和显性标志。所谓隐性标志,是完全以学术质量为中心,不考虑所谓的功与名,不在乎外在的评价与考核。其典型代表为《中国社会科学》和《东方论坛》。前者不参与、也不接受官方和民间的各种考核和评价,后者仅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考核。虽然二者都以学术研究见长并在学术圈内享有较高声誉,但其刊发的文章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却有云泥之别,前者刊文被作者所在科研部门认定为国家级最高等级,后者则被认定为普通省级。造成二者巨大社会影响差异的原因就是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期刊评价体系的存在,也即所谓的显性评价指标的存在。

(一)现行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下的价值选择

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官方和民间两个类别。官方层面的评价主要是国家新出版广电总署和地方出版管理部门。原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广播电视总局合并后改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995年颁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参照上述标准,产生各类评比有:2001年起新闻出版署主持的“中国期刊方阵”的评选,把优秀期刊分为“双高”、“双奖”、“双百”、“双效”等不同层次。部分、市、自治区的宣传部或新闻出版局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定期对所属学术期刊进行评比,分出若干等级来。如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每两年对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数百种期刊进行评比,分出优秀、优良、合格与不合格来。对于高校主办的学报和其他学术期刊,教育部还启动了“名刊”“名栏”建设工程,组织进行“百强学报”的评比。“名刊”工程于2003年启动,要求在5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的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实现高校学报“专”“特”“大”“强”的发展目标。2004年又启动了“名栏”工程,其入围条件是:“栏目刊发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优先考虑曾经发表过获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先成果奖以及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采纳的论文的栏目;栏目设置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有年度组稿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有比较优秀栏目主持人和责任编辑;栏目能依托所在学校优势学科和历史传统、有四年以上的栏目历史、总发文量在80篇以上、所刊发文章有相当数量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所转载;主办过与栏目有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版过与栏目相关的论文集。”[1]

民间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图书情报部门、专门学术评价研究机构主持的“核心期刊”或期刊索引来源期刊。其主要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并制定出各自的“核心期刊”目录来。对学术期刊而言,最受关注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与编纂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或俗称“北核”,每四年重新组织修改编纂一次)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简称或俗称“C刊”,每两年组织重新遴选一次)。此外,还有各级别期刊协会组织期刊评比。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定期组织的学报评优活动,评比分出“三十佳”“百强”“优秀”等若干等级来。

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组织的评比或评价,现在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是:在科研工作人员年度科研成果认定与职称晋升科研成果认定中,只有发在“C刊”或“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才算有分量;在各级各类基金项目、科研课题结项中都要求在“C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文章才能通过结项;硕士博士研究生要在“C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文章才准允答辩、授予学位和通过毕业。而进入“C刊”或“核心期刊”目录的学术期刊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优质稿源渊源不断,期刊编辑部门在单位的地位迅速上升,编辑工作人员的待遇与社会认可度也迅速提高。尽管“C刊”或“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之所以能发展至今并被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界接受,就在于相对的公平与合理。恰如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一样,虽然也备受质疑,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方案能替代它,那它就是目前最优最合理的选择。

对于学术期刊来讲,进入“C刊”或“核心期刊”行列,应该是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期刊品牌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诚然,这个目标对于某些知名高校(如“985”“211”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来说就是小目标,其所在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以让其获得较高的学术支撑。对于众多的普通高校学报来说,则应是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现实中一些成功的例子证明只要心有大目标并为之坚持奋斗与努力,就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如山东政法学院主办的《政法论丛》,在学校2007年“升本”后,瞄准高目标积极发展,短短几年就进入“C刊”扩展版行列,并最终进入“C刊”目录中。这证明普通高校、小学校也能办出大刊、名刊来。再如《滨州学院学报》,在教育部启动“名栏”工程后,即根据相关要求开展工作,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其主办的“孙子研究”成功入围。这两种学术期刊的成功,在期刊界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也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谓之“小庙里产生了大和尚”。

(二)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价值选择

作为一种公益性产品,学术期刊的发展需要其主办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以高校学报为例,主办单位要专门拿出一定的师资来维持学报正常的编辑出版工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保证学术期刊的顺利出刊,要拿出一定办公空间来安排编辑工作人员正常办公。在投入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术期刊价值的最大化?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应是主办单位的最终价值选择。以高校学报为例,对于很多普通高校学报而言,满足其校内职工科研成果发表即算完成任务。这事实上是一种应付公事的工作方式。学报不仅是高校发表自己单位职工科研成果的“后花园”,同时它还是对外展示高校自身科研实力的一面镜子,其刊登的每一篇单位内稿件都应算是高校在某学科某研究方向某研究课题上的最高水平。由此来说,高校学报的这个“后花园”种的应该是稀有珍贵的花卉物种,而不是杂花野草。另外,学报还具有公益性特点,学报不仅是自家单位的后花园,还是社会之公器,是学术界共有的学术传播平台。对于视野宏阔、抱负远大的主办单位而言,在遴选学校品牌项目过程中,打造一本品牌化的学术期刊应是优先选项之一。在普通高校里,要打造一门优势学科或一种优势专业、一个重点研究基地或者重点实验室,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来引进人员、配套相关设施设备。而对于一本学术期刊、一本学报,只要增加十几万、三五十万的资金,学报的亮色就能很快被打磨出来,只要持续追加几年的资金,学报的品牌化发展很快就能产生比较好的结果。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经营好学报、打造好学报使之品牌化发展是学报主办单位投入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选择。

(三)学术期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资讯平台对传统学术期刊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学术期刊要适应从线下到线上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促使学术期刊适应即时性移动终端的发展。在目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学术期刊都在努力发展,以求跟上时代潮流,不被拉下。如果学术期刊能进入“C刊”或“核心期刊”目录中,就等同于在同类期刊发展中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共同发展中抢先了一个身位。如果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取得成功,那么学术期刊就会由螺旋上升期进入稳定发展期,优质稿源充足,用稿更是优中选优;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也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事业成就获得感。

学术期刊品牌化的价值选择,能激发编辑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不仅能留住人才,还能激励人才、发展人才、提升人才,为学术期刊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由于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人作嫁衣”的工作,选题策划、编辑修改校对都是隐性劳动,论文著作权中都体现不出来;加之学报编辑部常常被主办单位放在教学辅助部门中,专职编辑的职称晋升与薪资待遇与教学科研一线人员都有一定差距,导致部分优秀编辑工作人员不愿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或者来了留不住人,或者是留住人留不住心。有学报同仁曾说学报编辑是一项“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的工作。同时,学术期刊编辑又是一项有固定周期、相对枯燥性的工作,工作时间长了也容易让编辑工作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如果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用争“C”入“核”来吸引编辑工作人员、用干事创业来鼓励、激励编辑工作人员,则能把编辑人员的心气激发出来,把其自身的能力激发出来,把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激发出来,在编辑出版单位产生昂扬向上的工作氛围,也即所谓事业留住人、事业激励人。从已入“C”入“核”的学术期刊来看,其每一次人员招聘都火爆满满,成为求职人员的香饽饽。

(四)学报品牌化发展中的自身优势

在争“C”入“核”的品牌化发展中,部分期刊由于先天的优势,如“985”“211”高校主办的学报或其他学术期刊,由于所在单位雄厚的科研力量支持,已在该品牌化发展中捷足先登,这不足为奇。但对于其他普通高校学报或学术期刊来说都有机会,如前面提到《政法论丛》即是一例。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成绩斐然。如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从2012年至今连续三次入选“C刊”目录,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远程教育杂志》也是多次入选“C刊”目录。从上述例证来看,小学校、普通高校也能有大作为,办出品牌学术期刊来。另外,上属期刊都属于专业期刊,《政法论丛》的“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分类标识码为D,属于政治、法律类。《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分类标识码为G,属于教育大类。因为是专业期刊,办刊资源投向比较集中、办刊方向与专题策划方向也比较好凝练。从目前国内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趋势看,专业化办刊是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点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有一定先天优势,因为其“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分类标识码是D,属于政治、法律类。《学报》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坚持开放办刊,在学术界取得较好影响,学报刊文的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也多年徘徊在“核心”期刊入选下限的边缘。如果能进一步凝练方向,持续约请一批优质稿源,学报很可能突破临界点,办刊质量与刊文学术水平获得较大提升,进入“核心”等目录是有希望的。

二、人力资源: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过程中,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涉及到学术期刊部门的分管领导、学术期刊部门的业务领导层和编辑工作人员。以高校学报为例,学报一般由高校设的二级单位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其中的人事关系涉及到学校分管领导、编辑部的业务与行政方面的具体领导和编辑部的编辑与行政工作人员。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多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主办,在其人事管理中存在两个体系:一个是主办单位与学术期刊社/编辑部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前者向后者提供人财物及办公空间,同时主办单位会有领导分管期刊社/编辑部。分管领导如果重视学术期刊的发展,就会在人财物诸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撑,学术期刊就会发展得比较好;分管领导如果不重视分管的相关业务,学术期刊一般就会平庸发展,维持正常出刊即可;如果分管领导轻视,学术期刊发展就会陷入比较被动的局面。这方面正反两面的现实例证都是有的。

另一个关系是期刊社/编辑部内部的业务与行政的管理关系。在现行办刊实践中,一般实行期刊社社长/主编负责制。期刊社社长/学术期刊主编的价值取向与业务能力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影响甚大。其既可以平庸办刊,也可能把本已成品牌的期刊办成平庸刊物,在学术界失去应有的影响力,也可能把学术期刊打造成期刊主办单位的一块知名的品牌。这方面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是有的。如某高校文科学报曾长期是国内著名的学术期刊,在一段时期内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该学术期刊领导层追求办刊经济效益,偏离正常办刊方向,刊物学术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逐步从“核心”期刊行列里掉了出来。后来更换领导层,新主编励精图治,采取诸多措施加强稿源建设、千方百计提高稿件编辑出版质量,想方设法扩大学报社会影响力。短短几年时间,刊物学术质量迅速回升,社会影响力急剧提升,现在已经进入“C刊”扩展版,其影响因子等数据较之“C 刊”中游的某些学术期刊都毫不逊色。该事例说明,学术期刊社/编辑部领导层的重要性:领导要有勇创一流的干事创业的气魄,要有兼善众长与兼容众短、充分调动编辑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胸怀,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办刊力量拧成一股绳,发挥期刊社/编辑部每一位员工的热情与能量。如前所举学术期刊,编辑部里编辑人员没有变化,受主编办刊雄心的鼓舞、亲力亲为干事创业精神的感染,以及其关心编辑工作人员个人发展的暖心激励,该期刊编辑都人人不再计较个人得失,个个奋勇向前,使编辑部充满朝气和战斗力。社长/主编还要有较强社会交往能力,对单位分管领导做好沟通工作,积极争取单位的政策支持与人财物力支持;对下做好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工作,为员工谋好福利,解决其发展的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期刊品牌化发展中;对外做好与学术界、期刊界的交流工作,为期刊发展谋稿源、争取政策。

传统中的编辑工作是“一杯茶一支烟,关起门来改稿件”,静“等米下锅”。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多种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走出去“找米下锅”,而且要找“好米”“优质米”。学术期刊编辑在期刊品牌化发展中,需要把工作认识从“职业认知”转到“事业认知”上来,以干事创业的态度从事编辑工作。在此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需要认真了解自身从事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积极搞好选题策划,积极主动地与重点作者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联系,了解其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热情主动地向其约稿组稿。同时还要根据现实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以及学术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重点,调整选题策划,使学术期刊紧扣时代脉搏,走在传播学术研究的前列。

受编制等因素影响,专业化编辑不足长期困扰学术期刊发展。目前来看,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聘请兼职编辑,来弥补专职编辑不足的问题。如《文史哲》,该期刊到本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和儒学高等研究院遴选、聘请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专业编辑。该刊兼职编辑既有很高的科研能力,也有较广的学术人脉资源,能向业界约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能编辑加工好相关稿件;期刊编辑部则为兼职编辑的科研成果传播提供更多的渠道。对于双方来讲,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普通高校学术期刊来讲,完全可以借鉴上述方法。在普通高校里,师资是非常紧张的,实现资源共享应该是校内师资价值最大化的优先选项。对于兼职老师/编辑来讲,也多了一个发展渠道和发展机会。特别是在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社会上兼职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聘请单位内老师兼职专业编辑也就有了政策保障。近年来,适应本科评估需要,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学报》可以从中聘请有意愿从事兼职编辑工作者,为其提供兼职报酬、提供参加期刊界、学术界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只要编辑部真心付出与热情对待,兼职编辑也会努力利用自身资源约请稿件,做好编辑校对等兼职工作。

三、财力支持: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因素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俗谚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同样如此,没有充裕的经费支持,期刊要想实现品牌化发展也是非常困难的。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对学术期刊的年度考核中,都要求学术期刊在发展中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学术期刊与科普类、消费类、娱乐类期刊不同,其面向的不是普通大众,而是学术界的少数人。知名如《文史哲》,再怎么推广与普及,也不可能有《读者》的受众市场。受市场化发展潮流影响,21世纪初的前10年时间,学术期刊市场化发展的呼声甚嚣尘上,并以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高潮(《办法》要求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分类实施市场化发展)。期间一大批知名学术期刊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办刊质量与社会声誉都受到严重影响:有的一度被踢出“核心”目录,有的学术声誉受到严重影响,甚或流毒至今。

《办法》公布后,学术界和期刊界进行了激烈讨论与充分研究,普遍认为:无论是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学术期刊走市场化是不可行的。梁任公有言: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作为学术传播的公众平台,学术期刊亦应列入“天下公器”中。正所谓否极泰来,在《办法》公布的同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出台政策:从国家社科基金中拿出专项经费,扶持优秀期刊,解决其办刊经费困难问题。并于2012年2月与11月分两批共资助200家学术期刊,每家每年40-60万元不等。同时要求受资助期刊,该资助基金只能专项用于办刊,不得挪作他用;不得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否则,取消资助资格。随后,国家版权局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行政令(11号),颁布实施《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以下简称《稿酬办法》),其第五条“基本稿酬标准和计算方法”规定“原创作品每千字80-300元,注释部分参照该标准执行”。[2]第十一条规定“报刊刊载作品只适用于一次性付酬方式”,第十二条规定“报刊刊载未发表的作品,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应当自刊载后一个月内按每千字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3]如果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政策的实施,已从国家层面否定了《办法》对学术期刊市场化发展的要求话,那么《稿酬办法》的实施,则从行政法规上否定了市场化过程中收取版面费、赞助费的乱象。在《办法》与《稿酬办法》实施后,学术期刊界普遍达成共识,不再以任何形式向作者收取费用。现实中,除了极个别期刊社/编辑部还在另立名目向作者收取费用外,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在践行这一共识。事实上,个别期刊社/编辑部收取的版面费对于期刊和主办单位经费补充都极其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收取版面费会极大地损害期刊和主办单位的社会形象。在品牌价值形象和个体经济利益选择面前,可谓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稿酬办法》的颁布实施,对学术期刊主办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正常的审读费、编辑、校对、排版制版、印刷、发行等费用外,作者稿酬也是很大一块的费用支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出台政策资助重点期刊的初衷,除了扶持部分大刊名刊进一步做大做强外,还希望能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公益的角度资助与扶持学术期刊发展。后者的希望最终落了空,各省、市、自治区并没有跟进。很多普通学术期刊仍然靠主办单位拨付专项经费来维持发展。幸运的是,一些主办单位认识到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性,拨付重金予以支持。例如,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财经大学主办的《经济管理与评论》等学术期刊办刊质量迅速提高,品牌化发展成绩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主办单位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有关。普通学术期刊要想实现品牌化发展,除了控制刊文数量等技术手段外,最重要的是狠抓优质稿源建设。责任编辑要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研究会议,了解最新学术前沿动态、了解大家名家及青年新锐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学术共同体,积极开展约稿工作。在品牌化过程中,由于普通学术期刊刊文在现行科研成果认定机制中认定较低,那么期刊社/编辑部就应在稿酬上适度提高,以提高高水平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事实上,重金约请名家大家的稿件已是学术期刊界公开的秘密。经费充足,学术期刊发展才能有充裕的运作空间,责任编辑约稿时会无形增加底气、勇气。

四、凝练特色: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学术期刊发展中,受办刊经费与编辑人员精力影响,不可能把刊文的所有栏目都办成精品,即使名刊大刊也做不到这一点。学术期刊在品牌化发展中需要凝练特色,打造品牌栏目,以点带面,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名栏”的申请与建设过程中,一些普通学术期刊就因为特色栏目而名声鹊起,在学术界赢得一片天地。如《滨州学院学报》在教育部启动“名栏”工程后,即遴选“孙子研究”为该期刊的品牌栏目,根据相关条件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向业界相关专家约稿、召开相关议题的学术研讨会、结集出版栏目内的优秀论文等)。最终进入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建设期刊,并荣获“首届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成就奖”。在学术期刊品牌化建设中,应精心遴选与打造特色栏目为突破口。

特色栏目要求既有专题深度又有发展广度,需要编辑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也需要学报主编拿出慧眼,找到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的突破口,大胆决策。从目前特色栏目建设比较成功的学术期刊来看,其选择大致有四个方向: 一是从传统学科进行挖掘,如《文史哲》的“疑古与释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①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等; 二是从前沿学科找题目,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的“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等; 三是瞄准新兴学科,如《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科版)》 的“网络文化”、《嘉兴学院学报》的“循环经济研究”等; 四是从地域文化挖掘材料,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吴文化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扬州文化研究”、《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三峡文化研究”、《韶关学院学报》的“岭南文化研究”等。[4]上述栏目选择,都从问题意识入手,提出一个重大的学术专题,体现了学科发展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在研究中既有深度可挖又有广度可拓,选题既新颖又有发展后劲,加之运作得当,故能成功。[5]

作为政治类的专业性期刊,《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有天然的优势。从该刊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专业属性看,有两个研究方向值得重点打造:一为青年研究,二为当代政治研究。青年是社会群体最富朝气与活力的群体,其相关问题如教育、就业、婚姻、情感、发展等都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青年又是一个代际更新很快的群体,所谓的“70后”“80后”已逐步退出青年研究的范畴,“90后”“00后”正大踏步进入青年研究的学术视野。青年研究从时间纬度上看是一个延展性很强的研究选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巨大变化。以当代政治为特色栏目选题方向,也有很大研究空间。如《学报》曾多次策划并设立“习近平治国理政专题研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等专题栏目,在学术界产生较好影响,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作者投稿也很踊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以相关内容为研究选题,加强特色栏目建设,能为《学报》品牌化发展提供新亮点.

学术期刊在品牌化发展中,固然要以内容为王,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传播迎来新的机遇。目前学术期刊学术信息传播,主要有纸质版的发行、期刊网站网页、期刊微信公众号平台,三种传播媒介各有优缺点。受载体影响,纸质版学术期刊虽然便于手捧阅读,但学术传播内容固定,作者、编辑、作者交互性极弱。学术期刊网站网页则大大地扩大了学术期刊的信息容量,除了实现期刊刊文的数字传播外,期刊的相关信息介绍与学术信息资讯等都可以随之传播,借助电子邮箱与留言板等与作者交流互动增强。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很多学术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传播速度快、即时性、交互性强的优点,其缺点是碎片化传播、信息更新快、重要信息容易被淹没等。学术期刊在品牌化发展中,在具体应用中,应扬其长弃其短,最大化实现学术期刊品牌化建设成果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该刊现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jbu.bzu.edu.cn/2011/1207/c11740a110518/page.htm.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令(第11号).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EB/OL].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28048.shtml.

[4]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云梦学刊,2004,( 2):14-15.

[5]孙书平. 论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4):136-139.

BrandingDevelopmentofAcademicJournalsundertheBackgroundofMediaConvergence

SUN Shu-ping1, 2

( 1.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Shandong Youth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Shandong 25010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Qilu cultur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the spread of academic journals are experiencing a sharp shift from printing to web page online and the mobile media such as webchat. Multiple media provides more channels to develop the academic journal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be clear recognize that no matter what media development, the essence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content is the king does not change,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and does not change, it is necessary to taking a high position in joining the “core”catalogue or becoming a number of the source journals of CSSCI.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maintain concent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try best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articles, and achieve the bran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is the choice of the re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I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journal club/editorial staff to mobilize the leadership in charge of the unit, business manager and editing staff; The organizer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public welfare properties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and the value of the brand construction, provide abundant funds support and policy guarante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build characteristic columns, refin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key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s necessary to full take the advantages of three kinds of media and do better the spread of academic journal brand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Multiple media;academic journal;brand

G237.5

A

1008-7605(2017)06-0040-07

2017-09-09

孙书平(1976-),男,山东肥城人,副编审,博士在读,主要从事编辑出版与齐鲁传统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杜婕)

猜你喜欢
品牌化学报学术期刊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4:04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2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主持人品牌化建设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0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