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娟,冯美红
(南通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沿海沿江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问题境遇与多维对策
蔡 娟a,冯美红b
(南通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沿海沿江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旨在促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当前,因现实社会背景、主渠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宣传教育渠道的局限,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面临困境。要积极寻找对策,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大众传媒、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诸多维度进行探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一的主渠道教育向多路径延展,使学校单枪匹马的教育向社会各系统拓展,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状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生根,使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闪耀真理的光芒。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困境;对策
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旨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他们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习近平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1]“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2]高校理应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前列,增强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学界和政界关注的领域。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总的态势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困境。
(一)现实社会背景对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制约
当前,全球化的态势、思想文化的多元、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潮、信仰、宣传提供了信奉各种主义的参照物。由此,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面临问题境遇。
1.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理论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明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人均GDP还位于世界后列。理想信仰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差距,使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
2.思想文化的多元与西方媒体的挑衅之间的呼应。当下各种思潮都在宣传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几乎使思想政治领域成为“不设防”的阵地,尤其干扰大学生的思辨和认知。国外敌对势力不择手段,加紧对我国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文化价值渗透,处心积虑企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而“中国崩溃论”实为 “妖魔化”中国,“中国威胁论”实为恐惧中国强大,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喧嚣,社会主义“终结论”的狂吠,这都制约了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3.社会矛盾的多发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之间的博弈。当前,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是社会矛盾多发、高发期。环境恶化、资源短缺、食品安全、医疗救助……等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以及令人不齿的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节节上涨的住房、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就业入职等等,使得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任重道远,这都从客观上影响了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二)主渠道教学存在的问题使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受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渠道,但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
1.教学内容的说教性,不能以理服人。大学生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感性认识往往超过理性思维,对于纯理论及论证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可避免存在语言概念化和说理抽象化等特点,难以体现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必须具有时代性、深刻性,并与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认知、语言习惯相符合,切忌简单笼统的、过于说教色彩的宣传。当今大学生的个性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体现在思维的独特性,晦涩的、空洞的论证反而会让这一思维活跃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产生误解,影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效。
2.教学方法的陈旧性,不能以情动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认同,需要恰当的教育和创新的传播方式。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彼此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一般实现的百人以上的大班教学,甚至实行不同班级和学科的学生合并上课,这就使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造成师生之间难以互动的困境,教师的因材施教受限,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本本”,难以深入掌握理论的本质。或者出现“老师台上讲得汗直淌,学生台下手机电用光”这样尴尬的课堂安静有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与社会实践契合,也是影响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要症结。尽管大家对实践出真知了如指掌,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还是很难真正走出课堂,深入到实践中,以至于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书本上,不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3.教学效果的差异性,不能以势催人。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其他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各高校甚至各班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有差异,没有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又要有教学机构的认真负责,要融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一体,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等为一身,充分发挥学校整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凝聚力。
(三)宣传教育渠道的局限性使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受阻
虽然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受时间所限,必须另辟蹊径,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并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否则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受阻。
1.缺乏全员宣传教育意识。近年来,常常有些片面的认识,即认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纯专业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个别教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盲目崇拜和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倾向。这样,负效应不仅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而且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产生离心力。
2.缺乏有效宣传教育的载体。目前高校校园内除了校报、张贴栏以外,比较缺乏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的物质载体。学校的广播台、校园网等传播媒体很少设置专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栏目,无形中失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阵地。
3.学生自主宣传教育的途径狭窄。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也是方便学生自主交流的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划分为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兴趣爱好类和社会公益类等类型。在众多的学生社团中,相比较而言,理论性社团的数量非常有限,开展的活动也不够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传播。
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最重要的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一主渠道教育向多路径延展,从传统灌输方式向现代创新传导转化,使学校单枪匹马的教育向社会各系统拓展,使晦涩的学术语系向易懂的学生语系转化,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状、创新型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体系。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严谨的知识体系,又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强化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又是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的主课堂。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高校党委要“从制度上确保党中央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地位不改变,投入有保障。”[4]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真信服人、真情育人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对复杂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融会贯通理解教材蕴含的原理和不断发展的理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手段,用事实说话提升理论教学的自信,用幽默智慧来活跃气氛提升效果,用“网言网语”消除与学生交流隔阂提升质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准”与“活”的辩证统一,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准确性,增强生动性,提高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二)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教育作用
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学校其他部门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教育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常态化。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在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一律都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其中不言而喻蕴含意识形态性。因此:要“从单一学科关门闭户的单打独斗,向与关联学科交流协作、协同创新转变,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群。”[6]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要有效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教育功能。期待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努力构建“高校立体思政教育”模式。
(三)充分发挥学校党团活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辅助作用
开展学校党团活动,以利于党员团员交流思想、掌握理论、激发斗志、提升境界。但近年来,学生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净化思想、加强修养的功能逐渐被弱化,而党团活动的趣味性、娱乐化、形式化倾向明显增强,泛之于活动,缺乏于实效。如何通过学生党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思教育和理论宣传,有效发挥党团活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辅助作用,这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一要加强对党团活动的引导,强化其思政教育功能。如2016年的团日活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开展歌咏、诗词朗诵等比赛;围绕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行知识竞赛,开展演讲比赛。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重温党史,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正能量;二要加强对党团活动的管理,确保其规范性和有质有量。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深入学生的党团活动,又要在参与、辅导中加强对学生党团活动的管理;三要创新党团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其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更具有知识性、理论性、时代性和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四)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传导作用
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是大学生自我进行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加入理论性社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辨别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理论性社团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并发挥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程中的传导作用。为此,一要积极培育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要有针对性制定管理考核制度,使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工作有章可循,健康发展;要为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选择配备专业性强的指导教师。改变学生理论性社团指导教师构成单一这一现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团委老师作为专业性指导教师,二者相互配合,在理论指导和社团管理方面为学生理论性社团提供意见;要配套保障性的硬件设施。在活动场地和经费缺乏的情况下,高校必须保障学生理论性社团基本的活动经费,通过简化部分活动经费审批程序,积极引导学生理论性社团转变观念,开辟网络活动新阵地,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拓宽经费支持渠道,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二要增强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度。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自觉的理论学习,实际上延伸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依据思政课教学的要求,结合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的特点、学生学习和开展社团活动的情况,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传播。
(五)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大学历史积淀和师生员工经年累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它可能体现在校训、校风、校歌甚至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上。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各级领导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文化营造崇尚理论、研学理论的氛围,例如,学校的电台、网站、宣传橱窗等不拘一格地成为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的平台。尤其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校园文化融入网络环境,把握利用网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理论沙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利用宣传栏目展示学习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校园设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等标牌,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提升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自觉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
(六)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的党政机关领导、教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有的具有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实践经验,有的拥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理论水平,请他们给学生宣讲理论、开设讲座、分析形势,增强对学生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因此,高校党委团委要抓住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要纪念活动等时机邀请专家给学生作报告或者召开座谈会。所作的报告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避免讲官话和空话,切忌呆板枯燥,要用生动和通俗的语言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要与鲜活的时代相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心心相印;要敢于回应敏感问题,剖析社会复杂矛盾。因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如果只是单向从正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而缺乏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应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评价,并不容易在大学生中取得良好效果。”[7]因此,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与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结合起来,正面宣传教育,反面问题透析,及时传达党中央声音,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学生解疑释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心认同。
(七)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第二课堂作用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的大学校。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的思想问题、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带入社会,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感性认识,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感认同。毋容置疑,实践教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充分利用课程实践教学、寒暑假等,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工厂、乡村、街道等地去体验生活,调研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造福于民。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更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真懂、真信、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总之,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可以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大众传媒、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诸多维度进行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生根,使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闪耀真理的光辉。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N]. 光明日报,2016 -05-19(1).
[2][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光明日报,2016-12-09(1).
[4]荆钰婷,谭劲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载体与方法创新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03-107.
[6]刘正东.凭真情感人 以真信服人 [N]. 光明日报,2016 -12-30(14).
[7]佘双好.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评价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6-9.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Problem Situ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Universities
CAI Juan, FENG Mei-hong
( School of Marxism, Nanto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oastal and riverside area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China )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universities is to promote the road confidence, theory confidence, system confidence and culture 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universities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ies face the dilemma in the popularization job becaus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problems in the mainstream teaching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hannels i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contermeasures should be found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such as classroom teaching, club activities, mass media and social practice, which m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develop in many ways and an all-around, multi-channel and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universities students will be constructed so as to make the scientific theory show the important guidance eff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ake the truth of marxism shining.
universiti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2016-10-2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认同研究”(13BKS 02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B-b/2015/01/021)研究成果
蔡娟(1966-),女,江苏海门人,教授、博士,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实践转化研究;冯美红(1982— )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1-0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