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余余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
孙余余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
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在给大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新路径和新契机的同时,也引起了新的主体依赖、个性极化、道德行为失范、身心问题丛生、情感淡漠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引导与规范、培养与塑造、激励与整合、疏导与调适功能,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理性的网络行为,造就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主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与现实生存、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我国自从1994年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愈来愈呈现迅猛发展势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较2015年底增加21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1%。[2]而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年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特点等因素,大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网民群体。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网络沉溺、人生意义空洞、道德行为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诸多问题。虽然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很多,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培养与塑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主体,形成和激发大学生对互联网的理性认识,整合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教育力量,疏导和调适大学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问题,净化网络虚拟环境等方面的功能。而这正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基本前提。
(一)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导向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批评、监督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超越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引导都是基于现实社会和现实空间进行的。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较短,以及其自身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无序性甚至破坏性。这就迫切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思想与行为,使互联网成为有益于大学生发展的社会存在。具体而言,这种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
1.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来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为其网络行为提供方向保证。互联网在拓展大学生认知和实践范围的同时,也对其思想认识造成了冲击。例如:部分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独立性和自主性消解于其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淡化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而荒废了学业和青春等。思想政治教育关涉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能够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去,引导他们在多元思潮和价值选择面前学会理性判断,使其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和影响,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方向。
2.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来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从而使其将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维的活跃、视野的开阔、创造性与创造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的实现。然而,互联网的个性化特征和对个体发展目标的强调,会在网络空间充斥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更加极化,使部分大学生夸大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将强调统一的社会发展目标视为人生目标实现的障碍。网络的虚拟性能将某些人生奋斗目标在网络世界中虚拟实现,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生目标与理想的崇高性和大学生对之追求的热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尤其是生存观教育和网络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对网络的理性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其自觉将个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降低网络行为的随意性和无意义性。
(二) 规范和调控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规范和调控功能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影响和制约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的要求,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虚假信息、黑客行为、数字化犯罪等,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和其他主体的生存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作为一种社会“软规范”,约束和调适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从而净化网络环境,维持虚拟社会的良好运行。
1.通过主体自律实现规范和调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标准和行为习惯,通过主体自律,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与调适。相对于现实空间,道德自律和“慎独”精神在网络空间中的作用更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将符合网络特点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化为大学生的新型生存观、价值观、交往观、道德观,使他们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自律意识,并外化为符合道德和社会制度的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和理性的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秩序。
2.通过社会他律实现规范和调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行为准则、法律制度以及社会舆论等他律力量,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与调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使大学生明确网络社会规范以及自己在这一空间中的权利和责任,以一种外在客观力量发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还可以发挥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以及网络舆论的评价作用,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形成强大的外在约束,以减少和避免网络行为失范。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与法律制度、规章制度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鼓励和弘扬大学生求真、向善、致美的网络行为,打击和惩罚情节相对严重的网络失范行为,从而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社会良好秩序。
培养与塑造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获得自由与超越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主体依赖、个性异化、交往窄化、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丛生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与塑造功能,培养适应网络发展要求并能正确处理虚实二重空间关系的理性主体,从根本上规范和优化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一)培养和塑造有较高政治觉悟和崇高人生理想的大学生网络主体
这一功能是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实现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体现。互联网空间中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相互碰撞,给大学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这凸显了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通过多种形式、方式和途径,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通过直观数据与事实向大学生展示我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联系起来,在复杂多样的海量信息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吸收科学的政治信息,从而增强对西方腐朽文化思想和歪理邪说的抵抗力与免疫力。
(二)培养和塑造有较强主体性的大学生网络主体
这一功能是通过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培养实现的。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互联网在凸显大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使其形成了信息依赖、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弱化等新的主体依赖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为重要任务,是其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概言之,这种培养与塑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新的规律和发展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分析互联网与人的发展关系、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使大学生掌握网络世界运行规律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和塑造大学生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境遇的主体性。二是互联网的“无所不能”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成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电脑植物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等,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从而辩证看待网络及其影响,对网络信息的价值形成正确认识,以理性思维对抗海量信息的冲击,确立自己在网络世界、海量信息中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和塑造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较强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网络主体
这一功能是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来实现的。互联网自由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外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降低,因而主体自我约束能力在这一空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一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来实现的:一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使其明确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要求,认识到道德自律对自我、他人以及整个网络环境的意义,激发大学生对崇高道德的追求,唤醒其人性中的崇高性,以主体道德自律来减少网络空间中的违道德和反道德行为的发生。二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纪教育,尤其是网络法律法规教育,能够使其明确在这一空间中的活动边界,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允许什么,禁止和反对什么,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素养,并将法律法规由外在约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与标准,成为懂法、守法、爱法、护法的网络行为主体。
(四)培养和塑造有健全人格和较高精神境界的大学生网络主体
这一功能是通过对大学生理性与非理性的培养和真善美的教育实现的。一是相对于现实空间,互联网凸显了大学生的非理性一面。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中的一些负面因素造成了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失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教育等培养和协调受教育者的理性与非理性,以理性规范非理性,以非理性丰富理性,促使其知情信意行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二是网络空间中的垃圾信息、暴力以及色情信息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真善美标准,部分大学生陷入某些低俗游戏、低俗文化之中,消解了对人生理想追求的动力,拉低了精神境界的崇高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致美,正确区分网络空间中的有益资源和腐朽文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绽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和塑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主体,而且能够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凝聚与整合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从而促进网络世界的秩序化以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良性互动。
(一)激励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
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激励人们形成积极的动机,鼓励他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3]。概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即将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转化为大学生内心信念,并外化为其积极行为。激励是实现“内化”与“外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此意义上讲,激励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功能。
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弱联系性,使大学生的内在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因动力不足而难以外化为积极行为,其网络行为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无目的性和无意义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激励功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和激发其积极的网络行为。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凭借其独特优势,激发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追求,并将其转化为行为内驱力,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袭,构筑起心理“边疆”与“防火墙”。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开展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和道德评价氛围,以善恶评价激励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激发其积极健康的道德行为。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探索正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用的措施,以及与法律相结合,以网络舆论评价和法律制裁的方式惩戒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激发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积极行为。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其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等融入网络视频、音乐、游戏之中,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动力,进而外化为健康、积极的网络行为。
(二)整合形成主导性的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
整合和凝聚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用特有的内容与方式将表面上看起来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整合和凝聚成一股力量,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与奋斗。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超时空渗透性等特点,使个体言论得到空前的自由表达,也为各种虚假信息、谣言的随意制造与发布提供了机会;西方国家也因此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另外,伦理冲突和价值冲突等也使网络空间出现无序化局面。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勒姆指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4]灌输不仅仅指正式的理论灌输,还包括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向受教育者的渗透。上述网络空间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与凝聚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整合实现的。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围绕与网络主体切身相关的利益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以微博、微信、QQ、论坛等方式积极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与跟帖,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对其反映的共同需要进行关注,在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中凝聚力量。同时,通过对各种歪曲理论、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和偏激的言论进行及时批判与揭露,以科学的理论和有力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以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盲目行为,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形成健康、向上、积极、和谐的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与调适功能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多种方式方法,针对受教育者遇到的心理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帮助其疏导和调控情绪,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形成相对平衡和适度的心理状态和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1.通过健康教育实现疏导与调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使之与挫折教育相结合,向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使他们了解自我情绪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自我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情绪调控和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正确看待和应对社会变迁和竞争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交礼仪教育相结合,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尺度与方法,在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心理素质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因逃避现实而发生的网络沉溺现象。
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实现疏导与调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尤其是开展具有“匿名”性的网上心理咨询,能够使大学生将不良情绪和思想困扰及时倾诉出来,从而及时获得情绪疏导、心理调节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指导,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3.通过文化活动实现疏导与调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将其目光从屏幕移开,使其逐渐认识到网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的根本意义并不能在技术构筑的网络世界中得到正确答案,而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存中不断展现自我价值与生命的真谛,从而减少网瘾的发生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虚拟与现实两个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彰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2]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11,15.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376.
[4]【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董云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65.
(责任编辑:孙书平)
On the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SUN Yu-yu
(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of the netizens.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new path and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imultaneously it has also cau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new subject dependence, personality polarization, moral anomie,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emotional indifference, et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and regulating, cultivating and shaping, encouraging and integrating, and leading and adjusting. It can mak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form a healthy and rational network behavior, make the subject of network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for Internet, 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twork existence and the reality existence, network society and real society.
interne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unction
主持人语
万光侠
2016-11-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12CKS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孙余余(1982-),女,山东诸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1-0001-05
特别策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研究专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关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其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其功能的外在展现。孙余余和张九童两位作者紧密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当代人的生存生活特点,从不同视域透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其中,孙余余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从当代人生存的互联网背景入手,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互联网对大学生生存发展带来的困扰和问题,重点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背景下的“引导与规范”、“培养与塑造”、“激励与整合”、“疏导与调适”功能及其实现。张九童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价值》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入手,提出了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生命价值、社会生命价值和精神生命价值及其实现问题。(万光侠,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