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泽文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霸权主义批判
左泽文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1)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世界局势总的发展趋势。各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日趋重要。基于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是在冲突与融合中推进。当前,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则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的主因。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前所未有的侵蚀与危害。中国文化发展策略应该因势而动,加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跨文化交际 文化霸权主义 中国文化发展策略 文化软实力
文化霸权,是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葛兰西在上世纪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所谓“文化霸权”亦称“文化领导权”,其内涵即在意识形态领域,以认同和吸引为基础,通过法律、教育、家庭和传媒施行的对大众的知识和道德的领导。[1]跨文化交际即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开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凭借其建立在经济政治实力基础上的文化强势地位,将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向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隐蔽输出,以达到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巩固其政治经济地位。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和新特点,警惕其侵蚀与危害,提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对增加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就断言伴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扩张市场,文化会出现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大势导致交往范围的急剧扩大和交际主体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战略时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表现形式。
(一)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转换和重建,无疑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2]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广泛,西方文化渗透的触角已经渗入到文化交往的各个角落,包括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交往、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
1.个人主义充斥影视作品。美国通过在大众中流行的电影等文化商品推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此来树立美国领导世界的形象。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电影产业,凭借其紧凑的故事、精美的场面、令人惊叹的科技效果征服了广大中国观众,在国内观看美国“大片”成为了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娱乐大餐。而在商业电影产业的背后隐藏的是美国所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如好莱坞大片《蜘蛛侠》《终结者》《007系列》《美国队长》等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现象,电影中不断重复着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情景是在向观众渗透着只有美国才能挽救世界的思想意识。
2.人权内容占据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会,美国经常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对本国的人权上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美国式的人权”一直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中最敏感的问题,除了美国国务院每年通过炮制的“年度人权报告”诋毁中国人权状况之外,《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等美国主流报刊经常出现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文章。这些倾向性的报道不仅干扰西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社会的正确认知,而且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双重标准”,实质上就是文化霸权主义的直接体现。
3.享乐主义助推金钱至上。信息技术时代为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西方文化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输入中国,西方文化思想趁机加大对中国渗透。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西方文化产品中描绘的精致奢华的物质生活情景刺激着各年龄阶段的人们,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境界的提升。学习西方人超前消费的观念,物质财富成为部分人衡量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同时对传统的义利观嗤之以鼻,注重个体内心感受,追求个性张扬,导致部分青年产生人生观浅薄化、物质化倾向。
4.普世价值掩盖核心价值。普世价值、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但是西方文化将自己所谓的普世价值美化为永恒。他们以自己国家利益为基准,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推介、输送普世价值,尤其是在涉世不深的青年中颇有市场。美国以普世价值为幌子,本质是向其他国家推广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众所周知,中西方民主本质不同,两者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不能照搬照抄。中东一些国家的通过“颜色革命”施行西方的选举制度,而结果并没有达到这些国家的期望值,比如说伊拉克等国家实行普选了,国家政局并不稳定,人们生活亦不安定。
(二)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特点
文化霸权主义既与其他霸权主义联系紧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凭借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大众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化的全球化为载体,推行文化霸权。
1.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地位,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频率推行文化霸权。西方文化在发展中国家的过度盛行,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维度。在意识形态上,西方国家以“上帝的选民”自居,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观的旗号,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政治体制上,无视其他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有的政治制度,以民主作为幌子,竭力在全球推行多党制和议会制。在思想文化上,西方文化的扩展的主要是推行其文化价值观和民主体制,炫耀西方价值观、颠覆传统思想体系,意图造成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纷争。在生活方式上,潜移默化地推行的娱乐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二战后的“和平演变”政策到冷战后的西化分化战略实施,证明西方文化无孔不入地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
2.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西方大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将具有欺骗性文化渗透作为其扩张活动的重要内容,因为文化扩张能为其侵略行为制造舆论和进行辩护。而且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能真正达到其长远统治的目的。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炮制的“种族优劣论”到近期西方国家干预中东国家内政所扮演的道德警察角色,均体现了这个特点。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赤裸裸的政治军事扩张手段减少了。推行更为隐蔽的文化扩张政策成为西方国家的扩展战略,以达到其他手段未能达到的目的。美国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将其文化扩张意图表达为“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3]美国正是通过文化交流、双边贸易、有条件的资本输出和经济援助等手段进行文化和价值观输出。
3.具有一定的自愿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运用其文化话语权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地位,与经济政治合为一体,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解和蚕食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西方国家畅销图书、“好莱坞”大片、流行音乐、美剧等披着流行文化的外衣,裹着美国政治文化价值观的内芯,迎合着广大受众的消费心理,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时的首选文化产品,除此之外,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咖啡、“肯德基”、牛仔裤、白色婚纱等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故事和娱乐中,高兴和快乐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隐藏在文化产品和流行商品后面的西方价值观念。
4.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文化霸权似乎是交流与合作,然而在双方地位不平等情况下的文化交流是具有强制性的。一是,从西方文化霸权的根源上来看,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以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认为其他文化都是落后愚昧的产物,作为“上帝的选民”有义务向世界各地传播西方文化。二是,霸权国家凭借世界语言和技术垄断地位作为推广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是全球的官方语言,要学习和使用英语就必须熟悉英美文化及其思维方式。互联网技术也发源于美国,人们了解世界、相互交流也必须通过“二进制”的数字规则来体现。
在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自觉造成侵蚀与危害。
(一)个体主义膨胀导致集体主义式微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要求个人服从大局,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传统文化中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准则。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4]。西方文化则突出的是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体的独立性,重视竞争、成就、愉悦,认为每个体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两者都是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结果,在自身文化背景中都具有合理性。然而,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多,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生长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土壤上的中国人。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忽略周围人的存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中华传统美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强调个人感受的今天日渐式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自由主义泛滥导致自我约束放松
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扩展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成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产品中自由主义思潮用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涉及到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其核心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任何情况下都要宣扬民主”[3],西方所谓的人权、自由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隐藏在影视作品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是生活方式中所大肆宣扬的享乐主义,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自由主义无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俗良序,盲目追求个人自由,放松对自我的约束,甚至凌驾于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之上。
(三)欣赏霸权文化导致轻视民族文化
现代西方霸权文化主义凭借其领先的传媒技术,成熟的市场机制,庞大的文化产业,来增强西方文化的吸引力。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除了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上愉悦之外,留存在画面背后的就是文化产品所承载的价值观。美国大片、迪斯尼动画、国际品牌的广告等因其质量较高而极具视听效果,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同时,文化产品背后的西方社会政治理念及价值观念也通过消费这一过程渗透给观众,发展中国家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深受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一些青少年陷入了崇洋媚外的怪圈,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生活方式被西化,错误地认为西方的文化就是比本土的好,甚至出现信仰危机,缺乏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重要内容,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
其一,中国文化发展水平与西方文化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动因,虽然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双方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往往是文化强国对弱国或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上的浸染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我们在文化产业上投入持续增加,对GDP的贡献不断增大,但与西方大国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只占到2.6%。又如虽然我们实施了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但是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众所周知,美国的文化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凭借其发达的经济、技术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全球范围内强势推销价值观念、政治制度。
其二,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中国文化自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自秦汉以来,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一直保持强势地位,同化和渗透其他文化。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多次战争中被彻底打败,长期以来形成的“天朝上国”的文化优越感丧失,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被随之打败。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先后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开始出现“外国的月圆比中国圆”等种种崇洋媚外。其实,新文化运动中要求以“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倒孔家店”,彻底文化西化的主张,既是一种救国心切的心态,也是一种文化自卑的彻底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西方思想文化全方位冲击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国人又开始对自己的文化变得不自信。具体表现两种倾向:一方面认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极力抵制排斥西方文化。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不以为意,如青少年热衷于在西方宗教节——圣诞节举行狂欢,而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漠然视之。这种主张在当下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并且有向下一代继续蔓延的趋势。
其三,儒家文化中独特的自省文化。数千年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长期处于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在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儒家文化中,自省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意识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这种反省对象有时候也包括其他人,《论语》中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如果别人有做得好的,我就学习,即“拿来主义”,如果别人身上不好的习惯或行为如果自己身上有的话就改之。这种“反省”意识,对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同样有影响。很多人在反省和对比中只看到西方文化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西方文化不好的一面。同时在自省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往往忽略了在和平环境下西方文化向中国渗透的真正目的是西方大国推行霸权战略的重要手段,于是给了西方文化霸权在中国的渗透有可趁之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它的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成员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和保持发展的动力。
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与侵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延续,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来积极应对。党中央坚决正本清源,勇于担当地宣布了中国的三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使中国文化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有了坚强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还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思想,“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6]
因此,应对西方文化霸权,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遏制西方文化霸权理论,必须坚持中国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使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将中国文化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加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和管控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入侵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一是必须加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有效抵御西方思想的侵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地位,塑造良好国家文化形象。二是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管控。一方面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坚持党管媒体,把握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另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对网站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管控,净化网络空间。
(二)夯实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和引领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容面对西方政治思潮的消极影响和西方生活方式对人们价值观的侵蚀。为了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作为文化灵魂的价值观的构建。目前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来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攻坚克难。所谓核心价值观即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是价值观层次中低阶价值观标准。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倡导人们构建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大众文化中,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消除其低俗化等负面影响,倡导弘扬正能量。
(三)着力社会精英文化的培育和引导
精英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创造传播的文化,发挥着社会教化和价值规范功能,引导着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传统社会中的士大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现代知识分子也被赋予灵魂工程师的重任。然而随着娱乐化、商业化、可复制性等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兴起,本应与大众文化互补的精英文化不断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而显现出衰落的态势。重视培育社会精英文化势在必行。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二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传统,用具有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英文化引导人民群众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8],因此在“……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9]。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消解西方霸权主义文化对年轻一代的消极影响。
(四)防止大众文化的沉沦和低俗
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和发展开来。流行影视、MTV、社交软件、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力。虽然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文化的垄断地位,但是市场化运作的大众文化表现出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不但损害了广大受众的文化感知力和降低了大众的文化品位,而且冲击着高雅文化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与西方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巨大逆差的情况下,西方文化产品在我国市场流行,不仅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也是我们捍卫民族文化,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防御战。因此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体系的大众文化市场中,首先必须防止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从丰富的中华文化中吸取资源和养料,打造一系列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舌尖上的中国》、《百家讲坛》等。其次,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文化消费品的艺术含量,创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最后,着力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壮大文化输出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和优势力量,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和力量。“‘送出’策略既可以帮助世界更多地认同、接纳和理解中国文化,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和国民的文化自觉。”[10]
(五)坚决抵制和批判有害文化的蔓延
有害文化主要是指黄赌毒、邪教、反社会主义等的丑恶现象和社会思潮。大众文化必将受到商业化的影响,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生产一些有害文化产品。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在中国找寻文化代理人,生产一些传播邪教思想、反社会主义的书籍侵害人的精神。因此,既要在法律上严厉打击,也必须加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传播,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占领市场,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的心灵。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的头脑。要求文化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坚决抵制和批判有害文化,“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1]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的今天,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既有交汇与交融,也有交锋与碰撞。在此背景下,我们既要充分充实和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带来的挑战,又要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11.
[2]晁丽华.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35.
[3]周珂.从美国“十条诫令”看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6)83-85.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4-285.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11-10-25.
[6]习近平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N].新华每日电讯,2014-12-21.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8-19.
[8]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34.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10]张喜华.中西跨文化交流理想之境[J].中国文化研究,2013(1):11-17.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10-15.
G125
A
1007-9106(2017)05-0117-06
*本文为左泽文主持的2015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价值冲突与核心价值引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YBA363)的阶段性成果。
左泽文(1968—),男,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