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趋同现象的历史缘起考察 (新民主主义时期)

2017-04-11 06:23:27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政协党派民主党派

钱 牧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中国政党趋同现象的历史缘起考察 (新民主主义时期)

钱 牧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政党趋同是当代中国政党关系与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问题。它是一系列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各民主党派成立时在阶级基础、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先天相似性是导致这种趋同的历史基因。国共两大党对于民主党派的不同政策决定着这种趋同的发展方向。中共 “五一口号”的发布以及各民主党派对于口号的积极响应,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关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使得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趋同从 “具有可能性”成为了 “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新政协运动的开展及其成果《共同纲领》的颁布,正式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以此奠定和强化了我国政党趋同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民主党派;趋同现象;历史缘起

政党趋同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它表现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基础、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与奋斗目标上越来越趋于一致。各民主党派之间在社会基础、成员构成、政治趋向、参政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差别也越来越小[1]。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开始关注。

最近十来年,学术界开始出现了专门论及政党趋同化问题的论文,其作者大多来自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民主党派、统战部门的研究机构,其研究内容包括政党趋同的内涵、现状、成因及治理路径。在这些问题上,学界较一致的观点是,我国的政党趋同虽具有先天的历史基因,但现实的政党趋同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政党趋同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它不符合我国政党制度设计的核心目标,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该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中共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其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党建模式。徐锋在 《当代中国的政党趋同问题探析》一文中,比较全面详尽地分析了政党趋同的由来、影响、原因及解决办法。杨绪盟等在 《中国政党趋同现状与原因分析》一文中,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当前政党趋同的现状与原因。他认为,政党趋同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根源,从这个角度来说,趋同有其必然性。这不利于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也和我国当前政治发展道路的总体制度安排相悖。还有学者提出借鉴西方的政党适应性理论,实现民主党派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重塑民主党派的功能界别特色,以此解决趋同问题。这种观点颇有新意。在政党趋同化问题的内涵,以及其现状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尽相同的认识。张献生在 《趋同论刍议》一文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政党趋同化的内涵。他通过梳理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党关系,认为政党趋同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必然产物,但这种 “同”是以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其发展历程实质是一个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杨绪盟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对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趋同现状做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其结果很有代表性。

总的来看,政党趋同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定关注,但还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国内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开展本研究的学科背景还比较单一,缺乏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政党趋同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其他相关的专业领域而言明显偏少。

笔者以为,政党趋同问题虽然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但它作为中国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问题,不可能不受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许多事物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通常是一系列历时性因素与共时性因素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本文拟对于造成我国政党趋同现象的历史缘起做一些探讨。

一、各民主党派先天相似的历史基因是造成政党趋同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中国的民主党派或中间党派有十几个,依照其成立时间或参与国家政治的顺序,主要有中国青年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各党派之间成长历程的相似性孕育了它们之间在阶级基础和政治主张方面的先天相似性,具体体现在:

首先,从上述政党的阶级基础来看,成立于1923年的中国青年党,其成员大多是从五四时期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中分化出来的国家主义派,以青年学生为主。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其成员主要是民国初年进步党和研究系的成员,以大学教授、学者和下野名流为主。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8月9日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该党的成员主要是国民党中的左派人士、少数与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党员,以及对国共两党政策存在疑虑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3月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包括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乡村建设协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故被称为“三党三派,”其主体是文教界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国民党民主党派人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于1947年11月在香港举行第一次联合会议,1948年1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时是以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及其联系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政党,其成立的目的是挽救因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挤压而濒临危亡的民族工商业。成立于1945年底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中国致公党于1925年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为华侨政党组织。成立于1946年的九三学社,其主要参加者是文教和自然科学界高中级知识分子。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于1947年在香港成立,由在大陆的台湾省籍人士组成。综上所述,我国各民主党派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带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其主要成员虽分布在各个不同领域,从事不同的职业,但它们有着基本相同的阶级属性,主要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还有少数其他的爱国民主人士。各政党之间这种相互交叉且彼此相通的阶级属性,使其在日后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容易跨界发展,从而造成各党派间组织发展的趋同现象。

其次,从各党派的政治主张上看,中国青年党信奉国家主义,主张国家至上、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张建立农工平民政权,即以农工为主体的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民主联合政权。中国国家社会党主张 “绝对的民族主义、修正的民主政治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2]。中国民主同盟主张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中国。这种民主绝不是,且绝对不能是把英美或苏联式的民主全盘抄袭。我们要依靠英、美、苏的经验,树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3]76。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主张,政治上,应当结束党治,建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经济上,为实行民生主义的计划经济,应遵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平均地权三条基本途径。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国之最高理想,为民有、民治、民享,和平统一,民主集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张,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还政于民,立即停止内战,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中国致公党主张实行民族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九三学社的基本主张是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学术自由化。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主党派虽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倾向与政治主张,但是其政治纲领、政治理想和行动路线基本围绕着民族独立、政治民主两大主题[4]。就其与中共的关系而言,各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主张虽然与中共存在差异,但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实行民主政治等根本问题上,与中国共产党是存在显著共识的。因此,从民主党派酝酿、产生开始,同中共的关系,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共同的政治目标上,都是相互支持。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合作关系是由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5]。这种相通性,也为以后民主党派接受中共的政治纲领、走新民主主义道路埋下了伏笔。

二、国共两党对中间党派的政策是决定政党趋同走向的主导因素

政党趋同是一系列主观与客观因素、内部与外部因素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结果。民主党派作为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组织,既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摇摆性和易动摇性的一面,这种矛盾的特质注定其无法成为主导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共两党作为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两大主角,它们对于中间党派的政策,既决定这些党派的历史命运,也决定着中国政党趋同的走向。

(一)20世纪20-40年代中共与中间党派关系的演变

从20世纪20年代第三党诞生,到1948年中共发布 “五一口号”,中共与中间党派关系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20年代到1935年华北事变前,中共与中间党派处于相互排斥的关系阶段

面对大革命失败后诞生的中间党派,以及这些党派所宣示的既反国民党,又反共产党的理念,中共对其基本上持否定态度。1928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的 《关于对第三党的认识和态度》的决定认为,第三党是部分小资产阶级组织的政党,它不可能是独立的,必然要依附于蒋介石,决定对第三党采取坚决斗争的策略[6]。

由于中共当时将以邓演达为首的国民党左派,与以汪精卫等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不加区分,混为一谈,导致其在一段时间内把代表进步势力的中间党派当作革命的敌人之一,并提出 “改良主义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反改组派斗争是我党的中心任务之一”[7]。在这期间,以第三党为代表的中间党派对中共同样也采取了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首先,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机械地运用俄国革命的方法到中国来的中国共产党不能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8]164。 其次,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是错误的,是利用农民,去建立一部分工人的独裁政权。再次,中共的土地革命政策不过是代表极端情感的爆裂, 而不是革命的正当手段[8]164。

总之,大革命失败后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前,以王明为代表的 “左”倾机会主义对于中间党派采取了盲目排斥政策,这使得中共在处理与中间党派关系上走了一段弯路,也导致了中共一度丧失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结成革命同盟以此扩大革命阵营的机会。

2.从华北事变后到 “五一口号”发布之前,中共与中间党派的关系得以改善和发展,双方从初步接触,走向了深入合作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益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政策。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引导各党派走向合作抗日。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 《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却昔日的成见,团结抗日,救亡图存。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政党以及武装势力,改变了与正在改变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该决议进一步部署了党的工作,即党的任务就是团结一切可能抗日的力量,团结一切可能的抗日同盟为抗日救国而奋斗。这就是党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中共发表 《八一宣言》后,第三党的领导人黄琪翔、章伯钧等在获悉宣言内容后,纷纷表示拥护与欢迎。黄琪翔致信章伯钧指出,共产党是斗争的主力,要搞革命就必须与红军取得联络[9]285。章伯钧返港后,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其他领导人立即举行会谈,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抗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而要实行抗日,就必须联共[9]285。这表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其前身是第三党)开始改变对中国共产党的否定态度,转向联共抗日。1936年11月,七君子事件爆发后,中共与其他各界正义人士加入了营救七君子的运动中,并对救援给予了大量实实在在的援助,也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抛弃彼此成见,精诚合作,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抗日活动,投入紧张的救国斗争中;另一方面敦促国民党实行民主政治,改革其专制独裁的做法。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民党顽固地坚持一党独裁,拒绝接受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并悍然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各民主党派选择和中共站在一起,双方成为了密切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

通过回顾这段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各民主党派对于中共从排斥,到接触,再到合作,最后到接受其领导,并向着趋同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共对于民主党派的政策是一个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它将进一步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未来还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国民党对于中间党派的政策剖析

在考察了中共对于民主党派的策略的演变历程后,也有必要考察一下国民党对于中间党派的政策,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中间党派最终趋同于共产党而非国民党,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党派政策的正确,深刻认识国民党一党专治的独裁本质。

总的来看,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前,国民党对于中间党派采取了打压的政策。在这期间,国民党一直否认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对于中间党派的活动进行了限制与迫害,强迫中间党派无条件接受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国民党对于福建事变的态度十分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汪蒋对福建事变的通电》宣称 “惟对于此等称兵作乱,毁灭党国,扩延匪患之叛逆,乃不能不忍痛勘定,实无姑息之可能”[10]。

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国民党对于中间党派的态度由压制转变为有限的认可。1935年12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 《确定救党救国原则案》,其中提出了可成立一个有中间党派人士参加的国是咨询机构。1937年4月,国民党召开的第二次中常会修改了 《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间党派的代表名额有所扩大。“七七事变”后,国民党邀请民主党派人士等学术名流在庐山召开谈话会,听取各方面人士对于抗日救国的意见。8月底,国民党成立并召开了国防参议会,国民党、共产党,以及一些中间党派人士当选为国防参议员。9月23日,蒋介石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而发表的谈话中,提到 “对于国内任何党派,只要诚意救国,政府自无不诚接纳,而一致努力”[11]。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这些转变,相对于其此前对于中间党派的打压政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民党在对于中间党派的问题上一直奉行实用主义的路线,其对于中间党派排斥打压是其政策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不会改变,也没有改变,一定时期的改良只是根据战局发展,对政策进行局部调整的结果。即便是在这种改良的过程中,国民党也很少赋予中间党派人士真正的实际权力。无论是组建国防参议会也好,还是邀请中间党派人士担任参议员也好,不过都是一些有名无实的招牌性角色,其废立完全取决于国民党及其领袖的意志。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开始逐渐改变其对于中间党派的缓和政策。1938年春,国民党在其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前后,鼓吹 “一个政党”“一个军队”“一个领袖”“一个主义”,宣称 “今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12],企图重拾其一党专制之策略。1939年起,国民党对于中间党派的压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首先抛出所谓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的计划。实际证明这完全是一起假借宪政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骗局。随后,国民党政府又制造一系列打击民主党派及其知名人士的案件。1940年10月,知名民主人士杜重远在新疆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同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揭露四大家族发国难财,被国民党拘留。同年12月下旬,国民党利用改组参政会之机,取消了许多中间党派人士的参政员资格。

国民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反民主反人民的本质所决定的。当他觉得国内外的局势需要获得中间党派的支持时,他会对其采取怀柔政策,以示安抚;当他觉得中间党派的实力在壮大,有可能危及其统治,或者客观环境需要其强化统治时,他又会对中间党派采取打压,甚至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段。但不管其政策如何变化,国民党与中间党派之间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关系的本质不会改变。这一点与中共真心实意地联合、团结与帮助中间党派,并与之发展盟友关系的态度有本质区别,这也是导致中间党派基本上投向共产党阵营的原因之一。

三、建国前夕的特定历史事件奠定和巩固了政党趋同的政治基础

(一)“五一口号”标志着我国政党趋同的政治基础基本形成

进入20世纪40年代末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全面危机。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4月30日发出了 《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 “五一口号”),提出了23条口号,这实际上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新政权的行动纲领。口号第5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13]

各民主党派获悉口号内容后,无不欢欣鼓舞。5月5日,各民主党派及其领导人联合致电毛泽东并转解放区全体同胞称 “南京独裁者窃权卖国,史无前例”,“当此解放军队所至,浆食集于道途”,“乃读贵党五一劳动节口号第五项:‘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适合人民时势的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曷胜钦企。除通电国内外各界暨海外侨胞共同策进完成大业外,特此奉达,即希赐教”[14]。

除上述联合致电以外,各民主党派还单独致电中共中央或发表宣言,表示拥护、支持 “五一口号”。致公党率先于6月9日发表宣言,“本党从反清复明到辛亥革命,而且到现在,都团结了广大的海外爱国华侨,今天的中国革命少不了华侨同胞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援,在明天新中国的建设中也少不了他们,本党代表他们的利益,因此完全同意中共这次的号召”①。6月14日民盟发表 《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指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主张是 “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 “今日救国建国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民盟 “一贯的奋斗方针”[15]。6月25日,民革发表《响应中共 “五一”号召的声明》,认为 “‘五一口号’诚为结束独裁的反动统治和建立独立民主之幸福的新中国所应循的途径”[16]176。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宣言中说,“五一口号”23条是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史的结晶,是今后中国政治运动航向的指标,中国的民主人士及民主党派就是要团结在这口号的周围[16]187。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发表文章说,口号正切合目前全国人民的要求,也正切合台湾全体人民的愿望[14]。

“五一口号”是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起点,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关系的历史机遇。它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

首先,“五一口号”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已经认可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自此,各民主党派走上了追随共产党,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道路。“五一口号”发布之前,即便是在双方密切合作,已经成为了亲密友党的情况下,各民主党派也没有明确承认接受中共的领导。因此,“五一口号”是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发生质的变革的开端,即在以前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基础上,又多了一层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共的这种领导是基于其所采取的,并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政策与策略,以此获得各民主党派的充分信任,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其领导。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我国具体国情所创设的一种全新的政党关系类型,是中国对于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17]。

其次,“五一口号”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放弃其所秉持的中间路线,转而在新民主主义的基础上与中共团结协作。所谓 “中间路线”,也可称为第三条道路,其本质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主张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成为国共两大党以外的另一股合法的政治存在。在这种中间路线的指引下,各民主党派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另一方面也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而认为应当选择走一条温和的改良主义的中间道路。各民主党派走中间路线的想法在解放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时,曾一度达到顶峰。他们认为国共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是中间路线得以付诸实践的大好时机。客观地说,这种观念反对专制独裁统治,反对内战,崇尚民主法治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从本质上说,这些主张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专政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比如,部分人士就主张为了换取国民党建立开明政权,希望中共能以牺牲一些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作出妥协和让步。还有人主张,中间党派既不能参加国民党召开的伪国大、一党制政府,也不能参与中共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联合政府。1947年民盟总部解散,说明民主党派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18]。中间路线真正走不通,民主党派和南京反动独裁政府之间,实已到无法并存之境地了[3]387,在这种情况下,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去争取民主,必然要失败。

总之,“五一口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我国政党趋同的政治基础基本形成。

(二)新政协运动的开展及其成果 《共同纲领》的颁布,巩固和强化了我国政党趋同的政治基础

“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宣传 “五一口号”,纷纷发表文章,召开各种会议,围绕召开新政协问题建言献策,形成了一个广泛深入的新政协运动。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指出,希望将来拟定出来的 《共同纲领》,应该是和革命的三民主义符合的新民主主义的 《共同纲领》[19]。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提出,新政协的构成内容应该是:第一,新政协必须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一致通过革命斗争方式,彻底摧毁独裁政权,永远使其不有复活的机会;第二,新政协必须是建筑在反封建剥削,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反独裁,和协调各阶层民众共同利益之发展立场上,以安定社会谋和平进步的建设;第三,新政协必须是领导全国目前反美蒋斗争与号召全国人民自动武装起来,反征粮反征购反征兵反苛捐杂税及一切反迫害反饥饿运动;第四,新政协必须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以各阶层人民利益相互协调为前提,而不是以党派利益为前提②。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对于新政协提出的建议是:一、希望全国同胞及海外侨胞,重视新政协与国家存亡安危关系,积极贡献意见,务使今后的新中国成为一个全国人民自由平等的国家;二、祝今日进行的革命成为最后一次革命,作一劳永逸的打算,不但要结束今日的一党独裁专政的独裁者,尤要使今后永无一党专政独裁者产生;三、对于支持中国内战,侵夺中国主权的美帝,必须坚决反对,直到它完全放弃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而已;四、必须照顾社会各阶层利益,才可使全国人民团结合作,以加速反动统治的溃灭,以肩负艰巨的新中国建设任务③。中国民主同盟在1948年6月14日发表的告同胞书中,提出了通过政协解决国是的四点基本认识:一、要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只有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真正代表全国人民的民主政权,才能完全实现;二、真正持久的和平只有在消灭反动派后才能获得;三、新政协运动必须同时是反美帝国主义,反卖国政府的爱国救国运动;四、这个人民所要求之统一是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统一。这样的统一只有在消灭妨碍统一的独裁集团之后,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民主联合政府,才能完全实现[3]430。农工民主党对新政协的召开提出了三项政治主张:第一,制定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第二,筹备和产生新的人民政权,接收全国之统治;第三,向全国人民提出新民主宪章,准备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实施人民的进步宪政④。其他各民主党派也结合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发表各自对于新政协的看法和意见。

新政协运动是一个广泛深入的政治运动,具有历史性的重要的革命意义。它指明了民主党派向着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胜利前进的具体道路。各民主党派虽因历史传统和活动范围不同,在政治主张的文字表述方面也不尽一致,但在要求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独立、和平、统一的新中国的奋斗目标上,同共产党是一致的,这是各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运动的政治基础,而各党派团结合作协商建国的政治基础 《共同纲领》,就是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的这些主张而形成的⑤。具体地说,经 《共同纲领》所确认的这种政治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所形成的制度框架,它包括领导与合作两个维度,而协商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这两个维度之中,具体体现在:

(1)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与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共的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存续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政协运动之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且,当时各民主党派作为中间性的政党,不仅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合作关系,与国民党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关系。新政协运动,随着各民主党派相继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除了原先的合作关系以外,多了一层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这种领导是一种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上的领导。这种领导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各民主党派走上了一条追随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轨迹。

(2)多党合作是我国政党制度的运转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具有双重属性的政党,一方面,它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它又是执掌国家政权的、唯一的执政党。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对于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共而言,各民主党派应服从、接受其领导;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共而言,各民主党派则以参政党的身份参加国家政权,与中共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因此,多党合作是我国党际关系实际运转的表现形态,是在一定政治基础上的,政治目标趋同和利益关系相融的过程[20]。

综上所述,新政协运动及其成果 《共同纲领》构建了我国政党制度运行的框架,即以领导与合作为维度,以协商为主线,各政党都在这个框架内开展活动,从而巩固和强化了我国政党趋同的政治基础。

四、结语

政党趋同是当代中国政党关系与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问题。中国的政党趋同与欧美国家的政党趋同有着本质的不同。二战后,特别是最近几十年,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政党发展出现了趋同化的趋势,体现在政党之间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纲领日趋接近。西方国家的政党趋同主要发生在主流政党之间,其目的是为了在选举中争取占选民主体的中间选民,趋同就是这种实用主义策略的体现。而中国的政党趋同,是一系列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各民主党派成立时的先天相似造就了政党趋同的历史基因,国共两党对于民主党派的不同策略为这种趋同埋下了伏笔,而特定历史阶段所发生的特别事件,比如 “五一口号”的发布、新政协运动等,则直接奠定和强化了这种趋同的政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党趋同在我国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注释:

①参见1948年6月9日华商报。

②参见民革中央宣传部1985年编印的内部资料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史资料选编》,第161页和第164页。

③同上,第176页。

④参见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资料研究会1981年编印的内部资料《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第4辑,第53页。

⑤参见周淑真的文章《民主党派与新政协运动》,收录于中国史学会编撰的论文集《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版,第365页,未公开出版。

[1]张献生.趋同 论 刍 议[J].中 央 社会主 义 学院学 报 ,2006(02).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主社会党[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40-79.

[3]民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4]孙瑞华.关于当代中国政党格局中民主党派趋同问题的几点思考[C]//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528.

[5]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10.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4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77-281.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6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

[8]邓演达.邓演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285.

[10]魏宏远.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 3 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641.

[11]李燕奇.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关系形成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6-397.

[1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4)[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11-112.

[14]邵雍.“五一口号”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建[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15]民盟中央.中国民主同盟七十年[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74.

[16]民进中央宣传部.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7]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纲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321.

[18]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84.

[19]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540.

[20]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47.

10.3969/J.ISSN.1672-0911.2017.05.002

D613

A

1672-0911(2017)05-0002-08

2017-03-27

钱 牧 (1980-),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责任编辑:刘 颖)

猜你喜欢
新政协党派民主党派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解放战争时期《光明报》的传播特点及其对新政协运动的贡献
新闻论坛(2022年2期)2022-05-30 04:18:03
党派我来的
陈漫远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前夕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4
多党合作在旧政协和新政协中的比较研究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的由来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