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伤时类乃翁
——宋庆龄秘书柳无垢与父亲柳亚子

2017-04-11 06:23:27朱玖琳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泼斯坦柳亚子宋庆龄

朱玖琳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201103)

忧国伤时类乃翁
——宋庆龄秘书柳无垢与父亲柳亚子

朱玖琳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201103)

宋庆龄秘书柳无垢是爱国人士柳亚子次女。在良好的家风和家教影响下,她自幼才华横溢,追求民主自由,学生时代便投身爱国学生运动,探求革命真理。抗日战争期间,她在香港加入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成为宋庆龄的得力助手。新中国成立后,她陪同宋庆龄北上,深受宋庆龄信任。她不满足于像父亲那样做革命的同路人,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常常又在关键时候止步不前。在柳无垢的人生道路走向上,柳亚子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身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生活道路所起的作用中,还体现在作为一个政治名人对女儿政治追求的主动和被动干涉之上。本文希望借助尚未公开出版的珍贵史料,并结合已出版物,对柳无垢的人生起伏,以及柳亚子在每个历史阶段对其女儿人生道路的影响试做阐述和分析。

柳亚子;柳无垢;宋庆龄

柳亚子有一子二女,柳无垢是家中老幺,1914年出生,比哥哥柳无忌小7岁,比姐姐柳无非小3岁。在父亲这颗大树的阴遮之下,兄妹三人自幼受到文学熏陶,擅长赋诗写作。1931年,三人联名出版合集 《菩提珠》“献给我们最亲爱的父母亲”。在 《菩提珠》中,17岁的柳无垢虽年龄最小但文章最多,占总数一半,其中还有她14岁时写的文章①。1989年,为纪念柳亚子1987年诞辰100周年,兄妹三人再次联名出版合集 《我们的父亲柳亚子》,此时距离柳无垢1963年离世已26年,这一次,柳无垢只有一篇,是哥哥、姐姐从她的自传中抽出来的,内容是回忆她陪伴父亲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逃离香港 “投奔自由的颠沛旅程”。

兄妹三人中,柳无垢跟随父亲最久,年龄最小,幼时曾死而复生,青年时又遭受感情重创,因而深得柳亚子怜爱,其子柳光辽也长期在外公外婆的精心照料之下。

柳亚子在有意和无意当中几乎左右了柳无垢的人生道路,除了文学熏陶外,他的巨大影响不仅体现在身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生活道路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中,还体现在作为一个政治名人对女儿政治追求的主动和被动干涉之上。

2014年,柳无垢之子柳光辽先生为纪念母亲诞辰100周年,自费编印了 《柳无垢文选》,其中包括柳无垢自传、书信和亲朋好友的怀念文章,还有柳无垢的文学作品、政论文和翻译著作等。笔者在征集宋庆龄有关资料的过程中,也在爱泼斯坦遗孀黄浣璧女士处征集到柳无垢在1941年至1963年间致友人爱泼斯坦的部分书信和照片。笔者希望借助这些尚未公开出版的珍贵史料,结合已出版史料,对柳无垢的人生起伏,以及作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柳亚子在每个历史阶段对其女儿人生道路的影响试做阐述和分析。

1914年12月7日,柳无垢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黎里镇。柳家虽在柳亚子之前并没有显达的政治家,也没有文坛名人,但也是书香门第,且地产丰厚,在闾里间颇有地位。柳亚子童年时,柳家弃吴江大胜祖宅迁移吴江各县,柳亚子一支迁居黎里,家境依旧丰厚富足。按照柳无垢1951年的自传来说,这是一个 “地主家庭”。柳无垢记得在她童年的时候,“每年冬天里有几天,一批批的乡下人到我们家里来,在外厅账房的柜台上缴纳洋钿。但是家里的事,家里的经济,我们做儿女的,是完全不过问的。直到解放后,1949年冬,为了献粮,需要弄清情况,我才知道我的家庭原来是有地近千亩的大地主”①。

柳无垢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她自幼聪明伶俐,长得像个洋娃娃,又是家中老幺,自然深得宠爱。5岁时,她忽然得病,病势凶猛,家中已在为她准备后事,她却在家中男仆的土法救治中起死回生,此后,柳亚子对她更是百依百顺,“只差不能给她去摘天上的星星、月亮”①。父亲的肆意宠爱让无垢的童年在无拘无束之中度过,她的天性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

柳亚子家同周围普通的封建家庭完全不一样,不仅没有封建气息,而且完全西方化。长辈不对小辈发号施令,小辈对长辈也不用行叩头礼,只要鞠躬就好。柳亚子给孩子们以充分的自由,他不逼他们做功课,不过还是教他们一定的礼貌规矩。柳亚子虽家境殷实,但崇尚节俭家风,大厅里挂着朱子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们也被教育要同情穷人,不要轻视他们。在这个典型的诗书礼仪之家中,不重男轻女,孩子们无论男女,柳亚子都送他们去正规学堂接受教育,平时还亲自教授他们古典诗词。他每天都教两个女儿读 《曼殊诗集》《左传菁华录》 《定庵词》等,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在父亲的日常熏陶中日益得以提升。在孩子们长大后,柳亚子把他们都 “送到上海洋学堂里去念书”。柳无垢在1926年秋,12岁时到上海考入了大同附中寄宿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柳无垢的思想中注入了强烈的西方式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①。

柳家还是 “一个富于革命思想的家庭”①。1927年 “四一二”事变爆发后,柳亚子在家人的庇护下得以逃脱军警的搜捕,避居上海,继而秘密到日本避难,但他的几个亲密朋友惨遭杀害。父亲每每讲起此事都恨得咬牙切齿,而无垢受父亲影响,“也跟着恨蒋介石,恨蒋介石操纵下的国民党”。柳亚子在日本避难期间,柳无垢也跟着去日本住过一阵。在那段日子里,她开始和新文艺接触,阅读从上海寄给父亲的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进步文人的著作,以及俄国和苏联的文艺著作,尤其对鲁迅反抗社会黑暗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回国后,柳无垢沉浸在父亲每本必买的新出版的文艺和社会科学书籍中,更由于父亲的影响,“对社会已渐渐地抱不满,开始写一些反对社会黑暗面的散文小品”①。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柳无垢和同学组成 “五虎将”,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加入上海中学生赴南京请愿的队伍,向蒋介石提出抗日要求。请愿失败回到上海后,得知南京爆发 “珍珠桥惨案”,柳无垢于是更加痛恨蒋介石政府腐败反动,“同情共产党的革命,认为他们是为被压迫者谋解放的”①。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柳无垢原想投身战地救护,但遭到了家人的劝阻。这样的事情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每当无垢奋勇向前,想要投报国家和社会的时候,爱女心切的柳亚子总是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想要拴住女儿前进的脚步,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无垢日后在给父亲的信中曾经说到过这一点,她说:“真的,在世界上,没有再比你们两人般爱我。而且我是以此为傲的——只你的爱有时自私一点。 ”[1]602

柳无垢曾经就 “在现代的中国,学哪一科最好?”的问题问过父亲,柳亚子从父亲的角度作了回答。他说:“所谓 ‘最好’者,是有益于社会乎,抑适宜于自己乎?讲有益于社会,我以为大思想家(包括社会科学家与文学家)、大发明家 (自然科学家),很难轩轾。讲适宜于自己,也许学实业工程和政法等容易找出路,但亦不免有替人家当奴才的苦痛。 (除非你能做一发明家,而现在可以不受人家利用,但这又牵涉到 ‘有益于社会’的一条路上去了。)文学不免清苦,但也许高尚一点。我看,这还是讲就自己性之所近,就去学那一科,较为妥当吧。”柳亚子显然希望女儿走文学的道路,但是1932年,柳无垢还是带着 “求知以改造社会”的希望,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柳无垢接受与柳亚子交情深厚的女作家谢冰莹的邀请,带着认识农村的心情去了福建。彼时,十九路军在福建建立了 “人民政府”,他们在福建分田,受到群众极大拥护。柳无垢在福建时看到的正是这样的场景,她深为群众大会的场面所感动,拍了许多群众大会的照片,回到学校后,她 “不再能安心求学问”,她 “要走向民间,去探求革命的真理”。她加入进步学生组织,开始看 《共产党宣言》《唯物辩证法》《资本论》等。1935年3月,柳无垢等进步学生被捕。在柳亚子的多方营救下,三四天后即被释放。柳亚子决定送女儿去美国留学,因为他怕女儿留在国内会直接参加革命,危及生命。最后,柳无垢接受了父母的意见,去美国留学①。

柳无垢在父亲的无意识引导之下投身到爱国进步运动当中,但是又在父亲的执意阻拦之下暂时脱离了革命道路。

在美国留学期间,柳无垢依旧入社会学系就读,因此接触到美国左翼社会党成员。在美国,她重燃起革命热情,加入到在美左翼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反蒋抗日活动中。但是因为单纯幼稚,无垢因处事不当而被指斥破坏革命工作,这让她陷入极度失望中,她再次退出革命道路。

在海外寂寞苦闷的柳无垢把对革命的向往转为对爱情的追求。不幸的是,她所遇非人。在把怀有身孕的柳无垢送回中国后,孩子的父亲就向她提出了离婚。母亲劝无垢打胎,但她不予理睬,一心一意要把孩子生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柳无垢纯粹是出于无私的母爱,而柳亚子支持女儿生下孩子的想法却是自私的,他认为无垢生下孩子后,“就不会远走高飞,投身革命,以致有生命的危险”。结果的确如柳亚子所料,柳无垢发现自己因为必须尽母亲的责任而被绊住了手脚,她觉得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她无法再去追求革命了①。

柳无垢总想离开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上海租界,去呼吸自由的空气。她写信给朋友说:“我并不会使自己在苦恼中消沉。(我将)尽可能地奋斗下去,处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寄居上海,实在非我所愿!”①

1939年8月,何香凝女儿廖梦醒来信约她到香港去,参加孙夫人宋庆龄所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这一次,柳亚子夫妇没有阻拦,柳无垢将孩子留给父母照料后便去了香港。

通过柳无垢在香港期间与柳亚子的通信可知,在香港,柳无垢在工作上深得宋庆龄满意,在日常生活中也颇得宋庆龄关心。在保盟,柳无垢起初只是做打字、信件收发和接听电话等事务性工作,在同事爱泼斯坦离开香港后,她接手 《保卫中国同盟通讯》的编辑工作,单独编发了三期,而且编发及时,没有脱期,这使宋庆龄非常高兴,说,“爱先生不在此地,我们的 《新闻信》倒准时出版了”[1]650。同时宋庆龄因对廖梦醒的工作不满意,也让柳无垢参与到筹办募捐义演的工作中。柳无垢在信中告诉父亲:“许多责任都落在我身上了。有些时候自己做得满意时, 自己也高兴。 ”[1]658

柳无垢还在信中与父亲交流了宋庆龄的一些政治见解。关于苏芬战争,她说,“你对芬兰的事情能看得如此正确清楚,使我非常高兴。林 (即宋庆龄——笔者注)说得好,这件事使我们极难于对人解释,难于说话,但是,如果我们从大处看,那末苏联无疑是对的。但是,战事已延长得相当长,所希望的,就是能快点结束而已”[1]606。在同一封信中,她还告诉了父亲宋庆龄对瞿秋白 《多余的话》的看法。她写道:“丁玲评瞿的话,早就在 《星岛日报》上发表,我本拟剪下或抄下寄你,总是忘掉。有一天我和林闲谈,讲到瞿。她说仙母 (即廖梦醒母亲何香凝——笔者注)说他在《多余的话》上骂共党 (事实上哪里是呢?),于是我向她解释一番,因为她没有看过这篇文章。于是下一、二天,她便把 《星岛日报》送来,中有丁玲的话。我也以为她说的极公平。骂瞿,或者为共 (产)党辩护,都是不必的,因为瞿并没有说党不好,只不过表示他赶不上党而已。”[1]608有传闻说 《多余的话》是柳无垢保存下来的,还说1938年在武汉时,柳亚子向周恩来报告说,他得到瞿秋白在狱中写的 《多余的话》,可能有假,现保存在女儿柳无垢处,请示如何处理。周恩来当时回答:“既然是假的,何必重视呢?既然是真的,又何必处理呢?”[2]事实上,《多余的话》手稿已无存,当年是通过国民党媒体流传出来的,原国民党政府档案中有 《多余的话》的手抄本,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3]。柳无垢在美留学期间福建军医王廷俊寄给她的瞿秋白遗物,主要是瞿秋白给郭沫若的信和诗,大致是对郭沫若在文史方面的成就感到高兴,对自己没有能够实践文学方面的志向表示遗憾。柳无垢随后就交给了正在纽约的陈其瑗,其中一部分在中文的 《先锋论坛》上发表①。1939年12月15日,柳亚子将瞿秋白给郭沫若的信,以及肖像照和诗词手迹的照片寄给上海 《杂志》,《杂志》于1940年第6卷第3期发表了瞿秋白给郭沫若的信,并配发了瞿秋白的肖像照和诗词手迹。

柳无垢对宋庆龄充满敬意,她写信与父亲谈了宋氏三姐妹1940年4月联袂访渝事,说,“林离此我们事先是知道的 (只少数人),但哪天走则不知道。她最近心情不太好,有一天来时时时叹气,一刻儿坐下来,一刻儿站起来,十分有心事,大概为了国家大事也……这一次同她妹妹似乎相当接近,也许姐妹的感情,也许要用私人的感情来影响她的妹妹。总之,她是值得敬爱的,一心一意的为中国,为一般民众谋幸福”[1]622。还说宋庆龄 “不会光去观光的,因为她时时刻刻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的”[1]624。

宋庆龄对柳无垢也十分信任。1940年6月28日日军宣布封锁香港后,保盟曾准备迁移至菲律宾,宋庆龄要求柳无垢一同前往[1]643。7月,面对日本的进逼,英国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做出了暂时关闭滇缅公路的决定,警报暂时解除。因为非常想家,柳无垢于1940年11月左右回到上海家中。

在上海,中共地下党正在力劝柳亚子离沪赴港以免落入敌手遭人利用。关于父亲的行止,柳无垢清楚他不逼是不会走的,“因为内地的生活之苦,比我们理 (能)想的还要厉害”[1]632。她反对父亲来港,建议去她充满好奇的新疆[1]646。1940年12月12日,柳亚子接受中共地下党的劝说,偕妻子和女儿无垢、外孙光辽逃离上海 “活埋庵”,启程赴港。到港后香港文化界人士举行了欢迎茶会,宋庆龄也亲自到场[4]94。

1941年皖南事件发生时,柳亚子与宋庆龄、何香凝、彭泽民一起,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他们曾希望阻止事件发生,于1月14日联名致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要求 “慎守总理遗训,力行我党国策,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5]。但是太迟了,事变次日即发生。2月3日,他们再度联名致函蒋介石,请其谨慎处理新四军问题[1]646。结果,柳亚子被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开除党籍。柳无垢对此十分自豪,她对保盟同事詹姆斯·贝特兰说,她的父亲之所以被开除党籍,“就因为他是革命者,忠实于孙中山的教导。他们曾经努力要使他改变他的激进思想,但他却总是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因此,现在他们指控他了”[6]。

柳亚子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决定了他以后的政治倾向,他选择了与女儿趋向一致的政治道路,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不过柳无垢比她的父亲还更进一步,她一直想加入其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陷落。为躲避炮火,柳家数度迁移,爱泼斯坦帮助柳家搬到皇后大道公主行香港政府办的难民收容所避难。柳亚子与爱泼斯坦的关系很好,“彼此都喜欢对方”①。柳无垢其时与爱泼斯坦相爱,但他尚未离婚,无垢曾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过他们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她刻意与他保持距离。香港沦陷后,爱泼斯坦为免入敌手,通过廖承志对外放风说自己已被日军炮火炸死,然后躲入玛丽医院,准备伺机逃出香港。1942年1月15日,柳无垢陪伴父亲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的省港大营救中离开香港,同行的还有何香凝及其儿媳和孙女。他们经历了8天忍饥挨饿的海上逆风航行后,最终到达了 “自由中国”。在广东海丰乡间的隐居生活中,柳亚子、柳无垢父女从一村迁到另一村,没人可交谈,没报纸可读,靠吃红薯过日子,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一天傍晚,连贯突然出现,告诉了父女俩许多原先在香港的朋友的消息。柳无垢得知爱泼斯坦被关进了集中营。这一消息使得她非常不安,她责怪自己不该在还未看到爱泼斯坦出逃计划实施之前就离开香港。她对爱泼斯坦的爱情再次泛滥,她要求把她派回香港,以尽可能地帮助爱泼斯坦逃出来。为此,她几乎跟父亲吵翻了。柳亚子当然坚决不会同意女儿如此疯狂的举动。接受连贯的建议,他们于4月间迁移到韶关。在韶关,柳无垢得知爱泼斯坦已逃出集中营并将抵达桂林。她急盼见到爱泼斯坦,希望母亲能够从香港出来陪伴父亲,因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我就可以自由了”。很显然,柳无垢认为父亲束缚了她的人生自由①。

7月,柳无垢陪同父亲迁移到桂林。她在桂林与爱泼斯坦重逢,但是他很快离开桂林到重庆去了。香港出逃的这段患难经历让爱泼斯坦和邱茉莉相知相爱,而柳无垢还在幻想能得到爱泼斯坦的爱情。柳无垢终究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她对自己在国难深重之际沉迷在自己的爱情中深感不安。她曾经写信给爱泼斯坦说:“这是一场持久而艰苦的斗争。这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即人应该过 ‘合理的生活’,那是我赖以为生的——它是让我和人们一起斗争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 ‘事实’。不管我沉沦得有多么深——从社会阶级的角度和经济上来看,我非常接近普通人,但是我依然属于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我必须教育我自己去实践去学习,这样我才不会迷失。”②可是有时候她又认为:“在这个大千世界有那么多事情要做,要去担忧。个人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有人依旧从他的朋友那里寻求爱和同情,这有时候让个人的小世界比大世界更重要。”③1943年,爱泼斯坦在履行了与前妻的离婚手续后,与邱茉莉在重庆结婚。柳无垢因失去爱而苦恼,随后投全力于工作中。柳无垢曾经在给爱泼斯坦的信中写道:“爱是给予,是让一个人快乐。我一直是这么努力做的。”④她在努力教书、翻译、养家糊口的同时,还在为爱泼斯坦收集资料。

1944年,柳无垢进入美国战时情报局桂林分处工作。是年6月,因敌军逼近桂林,美国战时情报局桂林分处决定先迁贵阳。柳无垢于是告别父母,带着孩子北行。9月,柳无垢被调到重庆总局工作,其时,也许因为她曾经在最无望的时候说过想去延安⑤,爱泼斯坦遂在访问延安时,将柳无垢推荐给中共担任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翻译。柳无垢刚到重庆两三天,中共办事处的人便来找她,满怀革命热情的她一口答应了下来,于是她不去总局报到,直接搬到了廖梦醒家等待赴延安。在等待的日子里,柳无垢翻译了毛泽东的 《论持久战》。9月12日,柳亚子夫妇因为桂林紧急疏散飞到重庆,在廖梦醒家见到了柳无垢母子[4]113。听说女儿要去延安,二老担心女儿和外孙的身体吃不消,不赞成他们俩去延安。但是因为女儿已做决定,这一次他们不再执意阻拦。不久,柳无垢带着儿子居住到红岩村中共办事处,在从9月到次年2月的漫长等待中,柳无垢去延安的激情消退了。就在这时候,柳亚子夫妇因为女儿和外孙接连生病,再次要求女儿留在重庆,不要去延安。这一次,柳无垢心甘情愿地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回到父母身边,并重回美国战时情报局工作①。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战时情报局改名美国新闻处,柳无垢偕子随总部迁到上海。不久,柳亚子夫妇也于1945年底从重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其时,国共关系日趋恶化,柳亚子在沪积极参与和平民主运动。由于民主人士叠遭当局迫害,柳亚子于1947年10月18日只身秘密赴港,在港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上海,柳无垢在美国新闻处作金仲华助手,选择翻译的标准是,“暴露蒋介石政权的腐化、经济崩溃、残酷镇压民主运动,设法避开诽谤解放区和苏联的新闻”①。

1949年5月24日,上海解放前夜,柳无垢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晨,看到经过家门口的解放军,她 “简直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了”。次日,她写信给宋庆龄,得到了宋令人感动的回信。“七一”前两天,宋庆龄派人送来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写的自由体英文诗,请柳无垢立即翻译成中文。该诗后来由邓颖超在 “七一”晚会上代为朗诵。不久,宋庆龄邀约柳无垢一起北上。宋庆龄此行是应中国共产党之邀北上参加新政协共商国是。而毛泽东、周恩来邀约宋庆龄北上的信正是辗转由柳无垢在1949年2月时交到宋庆龄手上的。柳无垢陪宋庆龄北上,“在北京火车站看见了毛主席;一路上,在南京见到过粟裕将军,在济南见到过康生;抵达北京后第一个晚上,在中南海的宴会上认识了中共中央的一些领导人。我更因此获得难能可贵的机会,旁听政协会议,参加开国典礼”。这些经历让柳无垢无比骄傲,她说她将永生不忘。在北京,柳无垢与曾宪植一起陪同宋庆龄,曾宪植负责照料宋庆龄的生活,做对外联络工作,柳无垢则担任宋庆龄的文秘。柳无垢的日常工作是早上8时至10时,为宋庆龄读报纸和中文 《参考消息》,最初是口译成英文,后来为了帮助宋庆龄学习中文,改用中文读报。结束后,两人或者会闲聊一阵,但多半是宋回房写文章或者阅读。下午,如果不开会而宋精神尚好的话,两人又会闲聊。晚饭后,两人会在院子里散步。柳无垢的另一些工作是接电话,剪报,代宋庆龄回复一些不重要的信,翻译文章等。10月下旬,柳无垢陪伴宋庆龄回到上海。宋庆龄邀柳无垢留在上海为她工作。但是她拒绝了,她决定去北京到外交部工作。那时候,她情绪很好。离开上海前,为了替柳亚子交纳政府借粮款 (后改为献粮),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四年积蓄。她 “带着对革命的热情,充满了近乎幻想的企望,踏上北行的火车,”①准备开始她的新生活。

但是因为寂寞和多病,柳无垢在北京又重新陷入苦闷和动摇之中。她打了入党报告,但迟迟未获批准,这也使她情绪低落,她认为自己不够好,不断地做思想检查,自批自己灵魂深处的资产阶级思想感情,表示要一步步地改造自己,争取入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干部,做一个共产党员”①。

在父母相继过世之后,1963年11月9日,身陷癔症的柳无垢在连续两次自杀后身亡。

结语

柳无垢的人生充满浪漫色彩,又极具悲剧性。她的朋友龚澎分析说,她在特殊时代的特殊家庭里造成了特殊的性格。的确,柳无垢一直活在父亲柳亚子这颗大树的树阴之下,柳亚子几乎在女儿成长阶段的每一步中都在施加影响。像柳亚子一样,柳无垢极具诗人的浪漫情怀,女性特质又让她的浪漫泛滥,她爱幻想,幻想破灭后便极度苦闷孤独。受父亲的影响,主导她思想的是西方的自由、民主意识,所以父亲能够 “成功地”对她施加影响,她其实不是一个能被严格的纪律所约束的人。她的家庭和她的性格并不适合她去做一个革命者,但是她却像飞蛾扑火般固执地去追求光明。

作为名人之后,一直十分优秀的柳无垢害怕失掉光彩,她坚持要做最好的自己,当意志消沉时她便极端自责。生逢乱世,柳无垢的人生原本就被历史大潮裹挟,她走上了革命道路,但又时不时被迫游离之外;她不是共产党员,但是她又强迫自己要像一名共产党员那样。正如柳无垢之子柳光辽先生所言:“母亲在社会巨变中的自我定位有失误。”①柳无垢应该像父亲柳亚子那样选择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上的同路人,而不是一味地强迫自己去做她做不到的事情。

注释:

①参见柳光辽2014年编撰的《柳无垢文选》(未刊本)。

②柳无垢1942年9月8日致爱泼斯坦函,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书,未刊手稿。

③柳无垢1942年5月15日致爱泼斯坦函。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书,未刊手稿。

④柳无垢1942年8月28日致爱泼斯坦函。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书,未刊手稿。

⑤柳无垢1942年5月15日、7月29日致爱泼斯坦函。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书,未刊手稿。

[1]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近代文献部.柳亚子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胡明,赵新顺.关于《多余的话》——兼及瞿秋白的评价问题[J].东吴学术(常熟),2012(06).

[3]王铁仙,刘福勤.瞿秋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64.

[4]柳无忌,柳无非,柳无垢.我们的父亲柳亚子[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

[5]宋庆龄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19-322.

[6]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82.

10.3969/J.ISSN.1672-0911.2017.05.047

D613

A

1672-0911(2017)05-0047-06

2017-05-24

朱玖琳 (1969-),女,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颖)

猜你喜欢
爱泼斯坦柳亚子宋庆龄
柳亚子书法
宋庆龄,三城记
环球人物(2023年3期)2023-02-09 07:06:25
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启事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4
《逃离爱泼斯坦》发布预告片
环球时报(2020-07-22)2020-07-22 05:14:24
柳亚子故居
团结(2019年4期)2019-09-16 09:45:56
性、谎言、阴谋论
美亿万富豪性侵案又爆猛料
环球时报(2019-07-18)2019-07-18 06:14:22
柳亚子:面责蒋介石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饮食保健(2016年5期)2016-04-20 07:35:27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