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仕杰 陈锦荣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加快统战新型智库建设 提升社院资政教学水平
吕仕杰 陈锦荣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建设统战新型智库,是全面提升省级社院资政教学水平的战略之举。省级社院智库应精准把握功能定位,树立 “十大关切”。在建设过程中,要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智库组织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研服务环境;加强成果转化,提升资政教学水平;用好 “三支队伍”,加快人才培育;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多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省级社院;统一战线;新型智库
智库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外形势、任务等出现重大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大战略。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一批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1]。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统战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学院要发挥好智库作用”。省级社院作为全国社院系统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是发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平台,如何把省级社院统战智库谋划好、建设好,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建设统战新型智库,是事关社院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对于全面提升资政教学水平、扩大社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省级社院 (包括15家副省级城市社院)智库建设进展不一,广东、青海、宁夏等省社院通过整合原有平台、开展专项研究、召开理论研讨等形式,启动了智库建设;广州社院立足区位优势,建立了以港澳问题为研究导向的统战智库。但整体来看,我国省级社院智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省级社院智库建设事业。
(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需要社院有新担当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意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智库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特色不显,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同时,从横向来看,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其中美国拥有1835家,中国为435家,虽然数量位居第二,但我国智库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补齐这一短板,就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谋划落实。省级社院作为党委领导下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部门,在统战理论研究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而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大业中必须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不断充实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这一薄弱环节,为凝聚党内外、体制内外、海内外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共识和政治共识提供智力支持。
(二)统战工作形势任务的新变化要求社院有新作为
当前,我国统战工作的形势、任务、对象和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概括起来就是: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这 “三个多样”直接关系统一战线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变化、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变化,令统战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日益激烈的交锋中该如何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四个自信”?在利益诉求更加多元的复杂形势下该如何妥善协调好 “一致性”与 “多样性”关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促进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该如何扩大 “同心圆”半径?等等。服务统战、发展统战、壮大统战是各级社院的主责主业,中央社院积极推动统一战线高端智库建设,填补了我国高端智库及其他研究机构在统战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的空白,省级社院也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快智库建设步伐,在统战领域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上积极作为,为党和政府牢牢掌握统战工作的主动权提供有效方案。
(三)提升社院资政教学水平要求社院有新创举
社院要有 “位”,但须先有 “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院工作,尤其自2003年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颁布以来,社院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相比同级党校、行政学院等政治院校,省级社院无论办学规模、社会影响还是资政效能,仍有许多不足:在教学效果上,面临特色不鲜明的瓶颈;在资政能力上,面临研究成果深度不够、转化力度不强的症结;在队伍建设上,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掣肘,不同程度存在“能干的引不进,干不好的出不去,拔尖的留不住”现象。要扭转这些不利局面,就需要社院有新的改革、新的举措。当前,在新型智库建设蓬勃兴起之时,省级社院应当充分抓住机遇,加快智库建设步伐,为提升社院资政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提供动力支撑。
智库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智库、发挥什么样作用的问题。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浪潮中,我国智库建设不同程度出现了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的乱象,一些部门往往不假思索,不加区别,简单发个通知,加挂牌子便宣告智库成立了。有鉴于此,省级社院在谋划自身智库时,应当把握智库建设内在要求,遵循智库发展基本规律,校准智库功能定位和研究方向。
(一)智库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要建设一个新的智库,离不开对以往成功智库的深入研究。回顾历史,现代智库肇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这些智库主要从事长期性的政策研究,致力于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研究和解决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主要代表有拉塞尔塞奇基金会(Russell Sage Foundation)、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ion)和对外关系委员会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等。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在全球地位崛起,美国政府通过合同委托方式购买政策服务,刺激了大批智库成长,涌现了诸如兰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布鲁金斯学会 (Brookings Institution)等一大批具有知名影响力的智库。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政治精英为进一步推广其政治主张,相继成立了一批政治智库,诸如卡特中心 (The Carter Center)、尼克松和平与自由中心 (Nixon Center for Peace and Freedom)等,这些智库对于世界智库体系的发展具有标杆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学界对智库 (Think Tank)的认识愈渐清晰。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报告中提出,智库主要是指 “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2]。这一定义揭示了智库的基本任务、价值定位。智库大致包含四方面功能:一是思想引领功能,即主要在于探求和提供新的政策思想;二是政策供给功能,致力于为政府提供全面专业系统的政策建议;三是人才储备功能,一方面注重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扮演为政府输送人才的重要角色,此外,在美国还有较为成熟的 “旋转门”机制,智库成为接纳退休政治精英的主要阵地;四是宣传教化功能,通过媒体的扩大效应进行成果输出,以潜移默化影响民众心理,逐渐形成有利于其政策主张实施的社会基础。此外,有学者对美国智库体系进行了比较,深入总结了一个成功智库的共性因素,即富有思想洞见、坚持问题导向、拥有责任意识、具备战略眼光、占据人才资源、善用网络传播、保持特色专长[3]。这些特征虽是基于国外智库的经验总结,但对于省级社院智库建设的谋划仍具有启示意义。
(二)省级社院统战智库应当把握的定位功能
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核心在统战,关键在新,目的在于资政促教,落脚点在于立足统战、服务统战、壮大统战。
1.关于智库定位
根据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 “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1]。基于此,结合社院实际,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应当是一个以统战理论和政策及中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升社院资政教学水平、服务本省统一战线事业和促进域内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2.关于价值标准
“新”与 “实”应当是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建设的两大标准。所谓 “新”,就是社院智库要围绕统一战线领域出现的新挑战,围绕制约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所谓 “实”,就是要紧密围绕上述问题,提出专业化、系统化、实用化的政策建议,为省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党外人士和统战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学术支持,为促进省域文化传播以及当代中国价值走向世界提供新的路径。
3.关于基本功能
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应当发挥六大功能:一是思想引领功能,着力围绕新的社会阶层、边疆稳定、海外统战等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前沿研究,突出研究成果的思想性、价值性;二是统战特色功能,立足主基主业做精做细统战理论政策和统战文化的文章,忌好大喜功、贪大求全;三是政策供给功能,在 “大统战”与 “大文化”的双重视角下,对当前统战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开展全方位、综合性、对策性研究,同时把握好学术研究与纪律要求的边界;四是凝聚共识功能,立足 “共识教育”,开展调查研究,抓好典型剖析,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厚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善用互联网、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努力扩大 “同心圆”半径;五是促进交流功能,积极搭建新的平台机制,创建学术活动品牌,促进系统内研究资源及跨省跨区域的交流互动,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开辟新途径,带动海内外文化交流联谊;六是人才培养功能,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上积极探索,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
(三)省级社院统战智库应树立 “十大关切”
在智库研究方向的把握上,省级社院应着重围绕当前统战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政策储备方面的研究:
1.加强 “社院姓社”具体内涵研究
“社院姓社”是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宗旨。现实中,由于缺乏一个权威界定,使大家对这一宗旨的理解比较模糊,结果导致概念泛化、要求虚化、原则淡化,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什么是 “社”以及怎样姓 “社”等的疑惑,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事实上,党校系统也曾面临过这样的困惑,由于缺乏一致认识,致使 “党校姓党”原则在教学实践当中没有得到充分执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央党校成立80周年大会上对 “党校姓党”这个问题作了详尽阐述,为全国党校系统确立了根本指针,使党校教员和学员有了具体遵循。因此,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应当组织力量对这一问题抓紧研究,不仅要着力回答 “社院姓社”的具体内涵,同时也要研究制定贯彻这一原则的细化标准及保障措施,为社院长远发展奠定根基。
2.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研究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既是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对我们党的治理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是当前党的工作重点,也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如何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目前缺乏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有的对象甚至还缺乏基本情况的掌握。因此,省级社院统战智库应发挥紧密联系学员的优势,做好本省范围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数量、结构、职业等基本情况的摸底工作,特别是做好思想状况、价值取向等的调查了解工作。
3.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研究
当前,我国党外知识分子数量众多,队伍庞大,且呈现年轻化、精英化、留学的多、体制外的多等特点。省级社院统战智库应当把党外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为做好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提供更多有效举措。
4.加强基层协商问题研究
基层协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有效的基层治理方式,浙江温岭、四川成都等地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然而当前理论界对于基层协商,概念性的东西提得多、对策建议研究得少,宏观层面的内容叙述得多、经验性的办法总结得少,尤其在基层调研中,不少干部群众反映缺乏有关基层协商的具体指导。因此,省级社院统战智库人员应当 “接地气”,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去听,照着群众需求去做,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协商的宝贵经验。
5.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拉动增长、创造税收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仍面临诸多不平等待遇,一些省份出现了民间投资下降、民企融资困难、民营企业主信心不足甚至民资外流等现象。省级社院统战智库应当以这些问题为研究重点,为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健康稳定发展建言献策。
6.加强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研究
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国家重大战略,三省社院智库应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几省,位于 “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且民族宗教资源丰富,因此,西北几省社院智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繁荣发展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形成研究品牌。
7.加强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能力研究
在省级层面,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热情较高,平台也较广,但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一些学员反映缺乏参政议政的经验和艺术,直接影响参政议政的实效。因此,省级社院智库要紧紧围绕民主党派 “五个能力”建设这一课题加强研究,为党派人士提供更多借鉴。
8.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民族宗教工作事关民族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恐袭、局部战争、难民潮等危机,背后大多有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影子,值得我们警惕。省级社院统战智库要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一方面加强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联系沟通,听取直观建议,同时也要深入实践开展调研,为推进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
9.深化港澳台青年问题研究
近年来,香港、台湾经济社会状况发生较大变化,社会矛盾有所增加,尤其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港独”“台独”现象有所抬头,且先后发生了一些社会事件。这些事件所折射出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青年学生成为闹事 “主角”,这是我们对台对港工作今后将要面临的一大挑战。因而,省级社院尤其是东南沿海省级社院要加强对港台青年问题的研究,摸清港台青年的状况、把握港台青年的特点、研判港台青年的诉求,将其作为智库研究重点。
10.加强省域文化传播研究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56个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文化,各省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绚丽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文化自信,而如何在对外交往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在人类文明画卷中增添更多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一篇亟待书写的大文章。各省级社院智库要用好中华文化学院这个平台,不断挖掘整理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本省文化名片,在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中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省级社院统战智库建设还面临一些阻力和难题。从主观来看,有的存在认识偏差,把智库建设当成面子工程,光有架子没有实质;有的自信不够,认为智库建设难度较大、成本颇高,依社院自身实力难以承载;有的思想消极,认为发展智库并非社院主业,不能 “本末倒置”。从客观来看,大部分省级社院高端智库人才相对欠缺,且经费偏紧,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不顺,内部机构重叠,职能相互交叉,等等。要破解这些难题,就必须坚定改革决心,形成倒逼机制,为社院智库建设提供充足的活力空间和制度保障。
(一)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智库组织结构
省级社院首先应达成智库建设共识,形成谋划推动智库发展的合力。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党组书记亲自抓智库的传统;二要制定 《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章程》和 《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实施方案》,强化制度约束;三要整合院内已有研究平台,成立智库研究平台,直接隶属院务委员会管辖;四要完善智库组织架构,有条件的省份可以成立省级社院统战智库工作委员会和智库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内相关专家充实智库力量;五要整合社会资源,主动与中央社院和统战系统单位、各民主党派省委、地市社院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智库研究支持网络。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研服务环境
推动智库管理方式改革,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是搞好智库建设的重要一环。一要釆用项目制管理方式,同时鼓励以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必要时可购买院外研究成果;二要丰富研究项目,逐步建立委托项目、特需项目、合作项目、年度项目、智库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基本课题类型;三要适当增加智库在人权、事权、财权方面的灵活性和自主度,减少行政干预;四要理顺统战智库与社院已有科研、教研部门的关系,各部门要为智库课题的立项申报、研究人员互动、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五要加强智库数据库建设,建立与统战研究领域相匹配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智库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三)加强成果转化,提升资政教学水平
省级社院统战新型智库要努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在资政促教上凸显成效。一要推出高质量内参、简报、内部研究报告等资政建言成果,为党和政府战略研判和科学决策提供一手参考;二要推动智库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编制讲义教材,打造精品课程,每年出版专题汇编,为学员提供更多现实针对性指导;三要用好所属 《学报》,设置智库成果专栏,做好成果宣传;四要加强社院官网建设,同时善用新媒体创建智库品牌,推介智库成果与研究活动,提升智库社会影响。
(四)用好 “三支队伍”,加快人才培育
在智库建设中要用好干部教师、学员、兼职教授三支队伍,努力形成专兼结合、协同推进、合力打造的良好态势。具体而言,一要抓紧建立智库人员名单,通过实施项目制,倡导跨界组队,将三支队伍的研究人才纳入到智库项目中来;二要加强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打造较为稳定的青年智库人才团队;三要在有条件的骨干班次中,为学员安排合作研究任务,发挥其经验优势;四是重视干部教师队伍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智库人员去一线挂职锻炼,增加 “接地气”能力。
(五)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统战智库要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关键在于完善激励机制。一要量化年度考核、薪酬体系、职称评定方面的具体指标,突出教学科研人员考核晋级中的智库成果权重,形成有力导向;二要设置统战智库专项经费,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费保障机制;三要建立智库经费报销支撑渠道,防止智库人员精力过度浪费于财务报销上;四要设立智库成果转化资助资金和奖励基金,资助课题成果发表及出版,调动广大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推动统战新型智库建设,是省级社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社院上下应该凝聚共识,强化领导,整合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智库发展的整体合力,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建成增添社院力量。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15-01-21).http://news.xinhuanet. com/zgjx/2015-01/21/c_133934292_2.htm.
[2]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4(11):20-24.
[3]俞可平.“智库”应具备七要素[EB/OL].(2014-02-01). http://www.cssn.cn/index/sy-sqrd/201402/t20140208_959414. shtml.
(责任编辑:周 凤)
10.3969/J.ISSN.1672-0911.2017.04.046
C932
A
1672-0911(2017)04-0046-05
2017-06-29
吕仕杰 (1966-),男,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陈锦荣 (1987-),男,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