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实践中农民主体意识培育
——以甘肃省定西渭源县元明村为例
王慧娟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攻坚阶段的发展延续,甘肃省定西渭源县元明村注重培育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精神的农民主体意识,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执政能力,有利于正确认识农民、理解农民、尊重农民、反哺农民,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以“精神扶贫”推进“精准扶贫”,达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借鉴,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 精准扶贫 农民主体意识
现阶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主体意识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新要求,科学理解其深刻内涵、表现特征,是确立农民在农村社会生活建设中地位、作用和价值的关键。首先,自主性是农民对于自己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奋斗求得生存与发展,去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能动性是农民对自身的实践活动和情感意识活动进行自觉地调控,即自强意识以及开拓进取和创新意识,摒弃了“等、靠、要”等心理,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最后,创造性是农民意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不断地提升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有其深远的意义。首先,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关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民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能力的主体意识,增强自由参与、自主决定、自负盈亏的市场观念,实现农民是农业收入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其次,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城镇化建设的居住者、建设者、受益者,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最后,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农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社会转型是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其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农民主体意识的确立和进一步张扬,将为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
元明村位于素有“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省定西渭源县,严重缺水,植被稀少,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农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病不投医,农产品仅能解决基本温饱,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元明村在扶贫实践中尊重农民的多元主体动因,满足农民的多层次主体需求,发挥农民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实现农民由他助向自助、互助转变,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领域的新开拓,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的脱贫道路。
(一)精准推进扶贫理念,突出村民主体地位
针对农民反贫困中“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致富积极主动性不足,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能力严重缺乏的现状,元明村推行“参与式扶贫方法与整村推进”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充分体现“以村民为主体,从下到上,多方参与”的先进理念,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注重村民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其农民对项目资金管理能力、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与其他贫困人口的协调能力、与外界各种组织的交往能力、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精准培育特色富民产业,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
依据元明村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土壤结构适宜大面积种植黄芪等中药材的有利条件,决定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富民产业精准对接贫困户付诸于实践,确定了“建一处市场、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帮扶单位甘肃省卫计委、省疾控中心领导陪同甘肃广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多次赴元明村进行考察、论证、前景预测、收入估算,投资1.2亿元在元明村建设一座占地98亩的集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电商“五位一体”的现代中药材市场,解决了当地多年来因中药材无科学储存条件发霉,药材输送运输成本高而销售不良以及因农村信息不畅通、人力成本过高而产销不对等种种困境。同时,诸如菊粉加工、野生沙棘油提取等项目的洽谈也初具成效;惠森药材盈销售平台的落户,使农民朋友掌握药材信息有了“千里眼”;甘肃省建投公司通过认真考察,拟投资7000多万元在蒲川河南岸200多亩荒滩地建成一个集药材交易、加工、藏贮为一体的中药材集中园区、中医药养生馆。围绕集中园区周围是新建的商住和村部办公楼、蒲川卫生院,“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与千亩标准化黄芪种植基地相映成荫,绿毯如盖,药香幽幽,与村养殖基地连为一体,形成中药材、养殖、肉畜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梯级产业经济链,通过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使村民就业得以保障,推进了该村就地城镇化、解决了劳动力就业的组合态势。
(三)精准整合脱贫攻坚力,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
按照“整体推进、基础先行,改善面貌、提升功能”的综合治理思路,元明村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升级农村公路,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抓好电网改造升级,提高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养老保险、就业援助、社会管理等保障体系;发挥行业优势,数十位传染病、地方病、中医等方面专家先后到元明村开展义诊、健康教育活动,开展B超、X片等检查,免费发放各类药品,并为40岁以下未发病、未接种过甲肝疫苗的群众免费注射甲肝疫苗,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增强村民的健康保健意识、预防疾病意识,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几率。
(四)精准加固基层党建堡垒,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
元明村在双联帮扶工作启动后,抢抓机遇、争项目、夯基础、调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双联单位党委与元明村党支部签订《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协议》,帮扶单位每年选派优秀干部轮流到元明村蹲点,协助村党支部开展政策宣传,传达中央精神,学习惠农政策,增强致富信心;召开党员大会、上党课、与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干群一条心共同讨论、研究元明村的发展大计,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干群之间、群众间的友谊,增长了见识,传播了正能量,为乡村治理、乡村和谐、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党的堡垒作用。
元明村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依托,创新扶贫发展思路,成功探索出“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意识”的反贫困模式,将精神扶贫与“特色富民产业”紧密结合,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正视“漫灌式”扶贫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不足,实现了反贫困战略的四大转变,有效提高了扶贫攻坚的脱贫成效。
第一,扶贫主体精准。扶贫先扶志,精神贫困始终是首要根源,转变扶贫主体思想,激发农民主体意识,从内心深处激发自我奋斗、就地脱贫的强烈愿望,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变政府“要我脱贫”为 “我要致富”,实现贫困者“主动”脱贫致富的首创精神。
第二,扶贫理念精准。习近平曾提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元明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有别于过去救济式、输血式的扶贫办法,转化理念,开拓思维,就地取材将千里沃野良药种植变为集“种植、贮存、销售、加工、电商”为一体的集中园区,通过整村推进、就地城镇化,农民从思想与精神面貌上有了脱贫的动力与创造力。
第三,扶贫策略精准。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元明村扶贫策略注重“四结合”:一是与推进市场化、城镇化相结合。二是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相结合,分批对村民开展非农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实现充分就业。三是与发展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相结合,完善各种创收渠道,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四是与发展生态产业相结合。元明村位于著名风景区首阳山北麓,清澈的蒲川河蜿蜒穿村而过,充分挖掘元明村的旅游潜力,着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
第四,扶贫发力精准。习近平强调:“要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要靠市场”,元明村“就地脱贫”破解了“单项扶贫措施难以奏效,常规工作手段难以改变”的困境。在引进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发展特色产业时发挥政府主导、核心作用的同时,成功引入市场机制,药农种什么药材,以什么方式增加收入,选择哪些途径发家致富等方面,完全由药农自己决定,由市场去挑选。
农民主人翁意识的发挥是精准扶贫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农民行为上的积极参与是精准扶贫机制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成熟为扶贫攻坚提供持续的新动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体实践中对农民主体意识培育路径进行探索,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实现2020年贫困地区、贫困农户退出贫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D616
A
1007-9106(2017)09-0106-03
王慧娟(1977—),女,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工作,高级会计师,甘肃省“双联标兵”,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5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