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神扶贫的路径选择

2017-04-11 04:41王学俭
社科纵横 2017年9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贫困地区对象

王学俭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推进精神扶贫的路径选择

王学俭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精神扶贫工作必须从瞄准扶贫对象,加强教育,精神与物质扶贫结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才能有序开展工作,实现贫困人员的精神脱贫。

精神扶贫 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改进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是当前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贫困问题日渐凸显。那么,如何进行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扶贫,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脱贫,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瞄准精神扶贫对象

瞄准精神扶贫对象对于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对于精神扶贫工作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作用,瞄准精神扶贫对象是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和实现精神脱贫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神扶贫工作开展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首先能否瞄准要‘扶持谁’,就是要精准确定扶持对象,然后找准导致精神贫困的‘穷根’。只有精准精神扶贫对象,一切从精神贫困对象的实际出发,进行精神扶贫,精神扶贫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瞄准精神扶贫对象,落实精神扶贫对象识别精准,为做好精神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精神贫困对象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精神扶贫对象的贫困程度有所差别。因此,各政府有关部门只有根据精神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得出的结果,将扶贫的重心放在那些精神贫困程度高的地区、村落和家庭,才能达成精神扶贫的目标,切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精神贫困对象识别不能以单一的尺度去考察,要以多角度,多方位去考察,如果考察精神贫困对象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那么容易造成贫困对象识别的疏漏,从而造成贫困对象识别不全面,那么容易造成贫困对象识别的困难,贫困对象识别的准确率降低。只有精神扶贫对象得到了精准的识别,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精神脱贫工作。

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

教育始终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贫困地区的精神脱贫,离不开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变贫困地区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形成自强不息的观念,带领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这是精神扶贫的关键,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精神贫困地区一般集中于老、少、边、穷的边缘山区,这些地区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比较滞后。因此,贫困地区的精神扶贫要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改进教育质量。通过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提高助学金发放比例,为学生提供完成学业所需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政治上淡化‘贫困意识’。”精神贫困地区要实现精神脱贫,就需要先对他们进行扶志,只有他们拥有了敢于脱贫,勇于脱贫的志气,只有他们真正从思想政治上树立脱贫意识,精神脱贫才能实现。此外,摆脱精神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再穷不能穷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相传。”

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

物质和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对重要的范畴。毛泽东说:“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物质和精神密切联系,二者不可分离。在贫困地区精神扶贫实践工作中,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也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有机统一于扶贫工作实践之中。贫困群众的贫困既包括物质上的贫困,也包括精神上的贫困,物质生活的贫困影响精神生活的充实,而精神生活的贫困也会影响和制约物质生活的充实,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物质上的脱贫至关重要,但是精神上的脱贫也必不可少。因此,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既要重视精神上的扶贫,又要重视物质上的扶贫,关键是把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精神贫困人群进行扶贫帮扶既要考虑加强和满足贫困人群在物质方面需要的满足,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而且还要加大精神层面的满足,给予精神层面的鼓励,给予精神层面的帮助。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充分考虑贫困人群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给予精神上的帮助和鼓励,实现心理上的满足。只有把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促使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发生协同效应和整体效应,才能达到精神脱贫的目的。

增强精神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精神扶贫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制约着精神扶贫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精神扶贫资金使用的效度直接影响精神扶贫的效果。因此,要实现精神脱贫,就要提升精神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流和挪作他用,和救灾款被挪用一样,那是犯罪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坚决反对,坚决查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款项的使用问题,高度重视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由于精神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由于贫困人口基数较大,贫困人口分布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具体的精神扶贫实践中,扶贫资金使用不到位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扶贫资金的使用容易出现扶贫对象不精准,各扶贫项目之间缺乏统筹兼顾而导致扶贫资金分散,扶贫资金的配套不到位等现实问题,这样就使精神扶贫资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精神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大大缩减,精神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各有关政府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员构成,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根据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文化建设情况,村落文明发展程度进行资金分配的投入与使用。对精神贫困扶持项目进行统筹兼顾,重点投入到精神贫困对象精神脱贫能力的提升上,增强精神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加强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

在精神扶贫中,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精神扶贫工作的能否有序有效进行起着制约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脱贫攻坚,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有强有力的扶贫干部队伍为支撑。精神扶贫工作是一项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人才相对稀缺,人才队伍相对薄弱,贫困地区的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队伍能力直接影响精神扶贫工作的效果。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是精神扶贫攻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扶贫责任意识的培训。精神扶贫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在贫困识别和贫困资金分配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部分精神扶贫干部会任人唯亲,走关系,甚至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精神扶贫工作,没有把扶贫资金用在扶贫工作上,而是挪用扶贫资金到其它地方。因此,只有加强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队伍,强化其责任意识,使精神扶贫干部队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深刻贯彻和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从而按国家的精准扶贫要求和相关的规定,有序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实现贫困人员的精神脱贫。

D616

A

1007-9106(2017)09-0014-03

王学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甘肃省重点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重点智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情与对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贫困地区对象
神秘来电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加强医院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