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毅
(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教育是精神扶贫的根本抓手
杨建毅
(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现在,在我国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精神扶贫尤为重要,而精神扶贫的根本抓手则是教育,因为它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因此,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状况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精神扶贫的结果。
精神扶贫 教育 根本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要注重有教无类,让全体人民、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要突出精准扶贫,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这些都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特殊贡献,也增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已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把教育视为甘肃省精准扶贫的根本之举。既然如此,那么在精神扶贫中如何加大教育力度,如何出实招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条件和设施,特别是在我们进入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良好的教育条件和设施对教育作用的发挥与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也确实做了许多工作,如村村通工程、文化站建设、图书室设置、健身器材安装、电脑网络普及、智能手机开通等。这些教育硬件的配置确实为开展精神扶贫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这些教育条件和设施建设之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维修、维护、更新、管理等跟不上或缺失,而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缺少能够专门从事教育硬件维修、维护、更新、管理的人。这些人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需要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这一环节的缺失使得很多教育条件和设施作用的发挥或不了了之,或仅仅成为摆设。
一个村庄需要有一个文化传播的地方。旧时村庄中的祠堂或学堂就是该村庄的文化中心,以前建立的村小或教学点也都是该村庄的文化传播中心。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对文化的崇敬,先生和老师就是村庄中最受尊敬的人。这些当地的文化人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比远在他乡的鸿儒对村民的性情培养和陶冶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再加之原有村小或教学点设施落后,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等诸多原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校并点。这种做法从整合、节约教育资源等方面而言有作用,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有待商榷,小而言之是对本村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削弱,不利于对村民进行文化熏陶和教育;大而言之是对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它可能让许多人失去发展的机会平等,精神扶贫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撤校并点上要慎之又慎,绝不能单纯考虑教育资源,而忽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因此,确有必要重新考虑教育资源问题,适当恢复村小或教学点设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能让人深刻地反省自己,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心灵上的触动,也能给人指明自我奋斗的方向和途径以及未来的前景。但是,来自遥远的榜样给一个人带来的可能是当下的感动,而过后由于时空差距所带来的陌生感,可听而不可学等感觉和认识便逐渐加深,故此,对这样的榜样村民往往是敬而远之,学习的劲头也不了了之。可见,要让村民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必须要让榜样成为他们既可照着学,又可照着做的身边人。当然,先进人物有大有小,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都可以列为榜样,都可以让人学,而这样的榜样又往往最真实最可信,因为他们就在村民中间,就与村民一道生活,共同劳动,他们的所思所想都能为村民所感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为村民所眼见。用神来教育人,人永远都是神的崇拜者和仆役,永远都不能活在真实世界。事实上,一乡一村都有这样在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人物,他们就是新时代的乡贤达人,把他们作村民们的榜样,用身边人教育村民,其影响力和表现力则更重要。
虽然农村在网络信息软硬件方面还有一定不足,但是当代社会必定已进入信息时代,很多村民都是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更是如此。因此,大力推动和加快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数字教育资源管理规范,形成“互联网+”新型教育模式很有必要。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特别适用于广大乡村,它的运用和普及很可能成为精神扶贫的一次重大革命,它所提供的巨大教育资源对人的培养、技术创新、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推动和加快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政府做许多工作,包括硬件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备配套;软件方面,如信息技术与思想、道德、法律、环保等教育深度融合。建设网络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全面推进优质资源户户通,村民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条件的用好优质数字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当然,在乡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全,也不均衡,能够达到网络互联互通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也需要很大资金,因此,政府决不能因为做的工作多,此项工作投入资金大,且见效慢就放弃。如果真是这样,在精神扶贫方面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学校教育有一个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必要的,因为经过这种转化才有助于老师教和学生学。同样,在对村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教材转化的问题,这就是要把书面的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用村民能接受的且乐于接受的当地话语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科学知识、历史文化、法律法规、人情事理。编写乡土教材要注意对象性,即为谁编写,读者是谁,绝不能不看对象,走所谓的高大上路线,更不能走理论性学术性十足的学院派路线,而要注重语言通俗,既简洁明快、又图文并茂,尽可能激发起村民的爱国情、求知欲、参与度和创业梦,使乡土教材成为村民的口袋书,床头书,随时随地都能阅读,随时随地都能起到提高村民精神境界以及励志作用,让村民在乡村教育中,逐步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符合的新型公民。如给村民编写普及哲学知识的教材,一定要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用“老把式的尴尬”来讲经验的局限性,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如此让村民知道哲学是什么,怎样以哲学为指导,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和生活品质,特别是要让他们知道并自觉做到,以哲学为指导,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积极配合精神扶贫,快速走上致富道路。
目前,农村村民道德观念,文明意识与行为的基本面是积极向上的,村容村貌也都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这些都是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在个别地方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道德观念淡薄以及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如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淡化,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情淡漠,风气滑坡、社会治安状况堪忧等。这些够不上触犯法律但又有背道德的问题,如何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村民自立公约,让绝大多数村民都认同、接受公约,自觉按公约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村民公约的制定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根据本地本村的优秀传统和现实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进去,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村民公约。在甘肃省,村民公约还应该体现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甘肃精神,使村民公约更加具有地方性特点和要求。
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结构基本单位,不仅担负着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还应肩负起建设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任务。倡导良好家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融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特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凸现出来。如优秀传统文化本就有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构成理念,而“爱国”本身就是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讲的就是一种自上而下、从大到小的社会道德构成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又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小到大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国泰民安”的家风教育永远都揭示着“家”与“国”不可分割,互融互通的逻辑必然性。此外,“敬业”、“诚信”、“友善”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都是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家风教育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有日积月累、春风化雨的过程,需要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历练,需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不断平和人的社会心态,让人性中的善端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精神脱贫需要有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敢负责、勇创新,能够团结和带领村民前进的坚强基层党组织,而要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自身过硬的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加强其自身教育,但是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有许多问题。如基层党组织管理非常随意或任性。党员的入党、审核、日常管理和教育无计划、无内容、无过程、无目标、无规章制度,入党很随意,甚至存在“谁有钱谁入党”的状况。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管理还受家族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合格党员成为基党层组织成员。又如基层党组织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化。有的党组织自身教育只停在口头上、喇叭里,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培训教育机制,如果有也只是只言片语,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谁来检查都一样,总是能以不变应万变。再如基层党组织干部本身作风不硬。有些基层党组织干部要党性无党性、要思想无思想、要能力无能力,这些人最怕惹事,最怕得罪人,在管理工作中,总是睁只眼,闭只眼,遇到问题躲着走,遇到矛盾和稀泥,根本起不到组织、带领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说明从严落实基层党组织干部自身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基层党组织干部要加强自身教育首先要从党性教育开始,加强党章党规教育,懂得党是什么,懂得党的宗旨又是什么,要明白为什么入党,入党干什么等基本问题。党性问题不解决,理想信念、工作作风、能力提升等其他问题都无从谈起,更无法解决。因此,基层党组织干部精神扶贫工作要有成效,关键取决于从严落实基层党组织干部自身教育。
1963—1966年,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中在农村结合工分记录、集体账目、库存物资和集体财产开展了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农思想,为集体主义思想的推行创造了条件。尽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只进行了四年,也有一些不足,但是从总体而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次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益尝试与积极探索。因此,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好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精神扶贫中的教育工作。
G520.1
A
1007-9106(2017)09-0020-03
杨建毅(1967—),男,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