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扶贫”三部曲

2017-04-11 04:41刘贵祥
社科纵横 2017年9期
关键词:精神

刘贵祥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论“精神扶贫”三部曲

刘贵祥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贫困是被动的纽带,贫困是动荡的根源,贫困是社会的伤疤,这是一切扶贫的根源。扶贫包括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当物质扶贫到一定阶段时,精神扶贫就显示出它更根本的重要性。精神扶贫内在地包含着三层含义,为什么扶、扶什么和怎么扶。对这三个问题的简要回答是:它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扶的内容是张扬人民大众的主体能动精神;扶的方式是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最终目的则是走向共同富裕。

精神扶贫 为什么扶 扶什么 怎么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依然明显滞后。其原因有客观环境因素,同时也有主观的精神因素。当国家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庄严宣布要在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时,精神扶贫如何与物质扶贫更好结合, 如何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精神扶贫显得特别重要。

一、为什么扶

贫困是被动的纽带,贫困是动荡的根源,贫困是社会不和谐的疤痕。这是一切扶贫的根源。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社会制度下,贫困都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不论对个人、国家还是社会,都是如此。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P56)罔者,网也。孟子的比喻很生动,在普遍的贫困之下,人们必然为生存铤而走险,这时再把他们抓起来治罪,就像抓鸟的人先把鸟儿生活的树林砍掉,再张网扑捉它。这里孟子尽管基于时代局限,认为“士”要比“民”高,但仍不掩其思想的光辉,这就是对“恒产”的强调。在这一点上,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和两千年后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根本差别。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样是强调物质生产在历史上的基础地位。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不是精神活动,而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相反,社会没有物质财富作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P86)

马克思所讲的,正如孟子所讲的一样,都是一个极其简单朴素的道理。但是,就是如此简单朴素的道理,要么多数统治者不承认,要么承认了又做不到。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上层建筑的活动,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事实却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因而,坚持这个朴素哲学的人往往也被称之坚持“吃饭哲学”。

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吃饭哲学”,历史上却鲜有能真正从根基上解决好的。民间饥荒,百姓饿死,晋惠帝反问“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最能说明问题。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大多数周期性的政治动荡,都可以在经济的普遍贫困当中找到最后的根源。差别只是,每次权力更替和重新洗牌,在王座上换了一张不同的“新面孔”。共同点则是,孟子所期待的王道和仁政,“新王”现在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就是“天下为有德者据之”。德者,得也。得天下者,得民心也,得民心者,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也。所以,归根结底,民心所向,仍利之所趋。孟子的厉害就在于,他早就看到,普遍的贫困是一切社会动荡的根源。故而他主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抓住了要害,早在2000多年前就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极限。这就是“民本思想”。

当然,孟子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思想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民本”上面。民再“本”,对面有君,君再轻,仍以驱民为目的。“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P57)但是,当代中国政治,依然完全不同。当代中国,乃一世界中之中国;当代政治,乃一世界中之政治;当代社会,乃是一世界中之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政治既有对传统中国政治智慧的继承,又有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的扬弃,它的核心价值已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民本”与“人本”,一字之差,内涵相差万里。民本的思想基础是“家天下”,是天下为私。人本的思想基础是人民民主,是天下为公。讲人民民主,就要讲个体的自由意志、社会的平等精神、国家的法治原则。简言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它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原则的超越就在于,它看到近代资产阶级伟大的政治解放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原则,因为从根本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因而重新对社会大众变成一纸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不是一般反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原则,而是要求其在经济基础上的进一步落实。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没有其现实的物质基础,就会变成新时代的乌托邦。相反,社会主义不能消除贫富分化,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可见,扶助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不仅关系国家的现代治理,本质上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扶什么

谈精神扶贫不能无视它的物质基础,也不可能不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但是,当物质扶贫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扶贫的根本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从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小组开始,到现在,扶贫已经进行了整整30年。30年近7亿农民脱贫,成就巨大,这是摆脱脱贫的奇迹。但是,一些贫困地区仍然毫无起色,贫困地区不仅出现了等、靠、要的消极心态,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以将自己变为“国家级贫困县”为奋斗目标的怪现象。更有甚者,“物质扶贫”不但没有激发出群众的自主性,反而陷入“贫了就扶,扶了又贫”甚至“越贫越扶,越扶越贫”的死循环、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精神扶贫首先要克服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环境决定论。即人不能根本上改变他的生存环境,尤其是恶劣的环境。现在贫困地区大都是环境艰苦、条件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环境确实制约了人们的发展,使一些人很悲观地认为完全“无法改变”。但是,学过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P55)环境决定论者却忘了,不论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它们都是由人创造和改变的。环境决定论恰恰忘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精神的能动性而一味强调环境的制约性,最后,丧失了“革命的实践”精神,变成了等、靠、要的精神懒汉。所以,精神扶贫首先要在精神上扶正祛邪、强身固本。

那么,今天经精神扶贫主要扶哪些精神?这就是要祛除等、靠、要的慵懒精神,发扬“敢为天下先”的主体能动精神。简单说,就是要发扬敢想、敢干、敢闯精神。

敢想。就是要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承认凡事必由心起。唯物辩证法早就告诉我们,虽然精神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但是在具体活动中,人的精神具有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超前性的特征。马克思说过,蜜蜂的建筑本领让最灵巧的建筑师汗颜,但最蹩脚的建筑师超过蜜蜂的地方就在于,他在建筑之前在头脑中就有了建筑“蓝图”。人之为人的最大特性就在于他的“想法”能先行引导他的实践。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圳,深圳从昔日偏僻落后的小渔村,到今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没有昔日邓小平同志打破传统大胆设想,没有改革之前的“思想解放”,就没有今日的深圳。深圳之后,温州则是另一个最好的例证,温州的地理环境并不好,但是,温州人就是敢想别人不敢想,干别人不敢干而成为继深圳之后,中国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体”。命运青睐有准备的人,命运青睐感想敢干的人。

敢干。就是付诸行动,敢于将想法变为现实。没有行动,再美好的想法都是空中楼阁。列宁就曾说,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P183)。毛泽东则说,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者行动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们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优点。人之为人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他不仅能想,还能干。能想引导能干,能干将能想变为现实。今天,人类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这一切无一不是能想、能干、敢干的结果。

敢闯。就是有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事物,开拓新境界。开拓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国近代以来不敢接受新事物的挑战,最后导致差点亡国灭种的危险。西方宗教有“上帝的选民”的观念,生物界有“适者生存”的法则,社会世界则可以说是“强者生存”。“强者生存”往往有点不顾道德褒贬的味道,但是,强者就是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一个新世界。贫困就要被动,落后就要挨打。在一个倡导自由竞争的时代,任何个人、组织、以至民族、国家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有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否则就要被淘汰。这就是这就是资本时代的无情法则。资本原则打破了旧传统,也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是等不来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国家富强、政治民主、人民文明,社会和谐,这曾经近百年来无数先烈用用鲜血和生命追求的梦想,只有到今天,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才第一次离我们最近。精神扶贫,就是要扶这种主体的能动精神,用“敢为人先”的精神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怎么扶

贫困包括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扶贫自然也包括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但是,物质扶贫是外因,精神扶贫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当很多贫困地区扶持多年仍无变化时,不是物质扶贫出了问题,而是精神扶贫出了问题。那么,精神扶贫怎么扶?一句话,精神扶贫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

习总书记早就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引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思路狭隘、知识不足、观念落后,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所以,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必须志智双扶,这样才能激发贫困大众的活力,形成群体合力,从根本上斩断产生贫穷的根源。

“十三五”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常常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扶贫结果。一种是大多数贫困群众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输血”之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经过艰苦奋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他们充满了正能量,在致富路上越干越有劲头。相反,另一种则是少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甚至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当成了“社会主义的当然福利”,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就当然应该养活穷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一些人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的不正常现象,结果是陷入“越扶越贫,越贫越扶”的怪圈。可见,精神扶贫必须从三方面入手提升人们的内在动力。

其一,立志气。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一颗小草都有向上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个人能自立自强的根本。黑格尔说,一个人没意志,他连站都站不起来。个人如此,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个人有个人意志,国家则有国家意志。扶志就是要让大众意识到贫困带来的不幸。即,贫困不仅是人民生活被动的纽带,贫困更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当然,贫困还是社会不和谐的疤痕。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在精神扶贫上就是要树立起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

其二,想法子。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困;扶心扶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所以,扶贫一定要和扶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志气,也要送思路。习近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智,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正是思路方法的重要性。

其三,找路子。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正所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想走路的人。立起摆脱贫困的自主性,自然动脑筋想法子、找路子。当代中国已经是世界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只要开动脑筋找路子,总能因地制宜,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比如马铃薯到处有,但自从苦穷的定西将马铃薯种植做成产业后,“山药蛋”变成了“金蛋蛋”。定西马铃薯停运一天,广州肯德基的炸薯条就立马告急。正如总书记所说,贫困地区有了思路,找准路子,完全可以实现脱贫路上的“先飞”,甚至产生市场经济中的“蝴蝶效应”。

概而言之,要彻底斩断穷根,就要从长远入手。既要付钱扶物,更要扶志与智。总而言之,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最后通过精准扶贫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构成了精神扶贫的三部曲。

[1]孟子正义·梁惠王上[A].诸子集成[C].中华书局,195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

D616

A

1007-9106(2017)09-0051-04

刘贵祥,男,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无需提醒的自觉 勇于担当的自信——“五老”精神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读懂践行“五老”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读“五老”精神
岸英精神伴随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