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并成
丝绸之路
——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兼论“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及成就
李并成
丝绸之路曾为整个人类世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古代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汇、交流与交融。张骞“凿空”之前出现的“玉石之路”“陶器之路”“青铜之路”“小麦之路”等,可称之为“前丝绸之路”时期。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而且还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整合、孵化衍生的创新高地。“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古丝绸之路的土壤中,符合今天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目前已取得多方面成就。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伟大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塔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土壤中,旨在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展开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而要探讨“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及其对我国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就有必要对丝绸之路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有必要从学理层面上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再认识。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其《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此后遂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采纳。概括地说,丝绸之路是一条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北非等地沟通,即沟通旧大陆三大洲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曾为整个人类世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现在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在时间跨度上,上起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下迄公元15世纪的明代,延绵约1700多年;在空间上,横贯整个亚洲,进而连接欧洲、非洲;在内涵上,不仅仅是丝绸贸易,而是整个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交流。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曾是联接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等的纽带。在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出现过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地跨亚、非、欧的世界大帝国;在丝绸之路的要冲,诞生了迄今仍然影响着亿万人思想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古代世界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发明和思想流派,首先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全世界;古代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也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丝绸之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历史、社会的发展,丝路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辉。
丝绸之路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也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族与西部边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使我国西部与内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中国古代文化和创造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入西方,西方的文化、艺术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古代商路,或曰贸易之路。诚然,丝绸之路的商贸属性是毋庸置疑的,“商路”是其重要的属性之一。然而就其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而言,从其主要的历史职能、对世界历史的主要贡献来看,商业功能和作用并非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丝绸之路并不仅仅限于商贸及物质交流方面,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宗教、艺术、体育、科技、学术、民族与民俗等诸多方面,我们可将其总的概括为“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本质”,或可名其为“实质”,就是古代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汇、交流与交融。“交汇”主要是指其过程而言,“交流”主要指其内容而言,“交融”主要指其结果而言。
有学者认为,早在张骞“凿空”之前,亚欧大陆上就已经出现了“玉石之路”“陶器之路”“青铜之路”“麝香之路”“小麦之路”等,因而“丝绸之路”既非形成最早,其名称也不具有普遍性的代表意义。这种说法虽然反映了张骞“凿空”之前的一些历史事实,但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已被学界及社会所认可,早已约定俗成,其含义也绝不仅仅包括“丝绸”在内,而是将丝绸这一曾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物品,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来命名这条道路,因而“丝绸之路”一名及其含义是确切和恰当的,其代表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这一名称听起来优美靓丽,意韵美妙,可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之感。
早在张骞“凿空”之前,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已经产生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在它诞生以后即呈现出向四周扩展的趋势,在我国西部地区则表现为由东向西的方向传播。例如发现于甘肃东部、青海东部、河西等地约4500年~5000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即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传播的遗存,彩陶文化又由河西西传新疆及至更远,和田、库车、且末、哈密、吐鲁番、伊犁河流域等地,均出土过彩陶器。与之同时,新疆和田一带的玉石也通过河西走廊大量输往中原。如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756件随葬玉器,其玉料大部分都是和田玉,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即因其地为西域美玉输入内地的门户而得名。又如,西亚一带的小麦约4000年前传入河西、中原。一些学者所讨论的“凿空”之前亚欧大陆上就已经出现的“玉石之路”等,对于这一时期可称之为“前丝绸之路”时期,或丝绸之路的萌芽时期、曙光时期。这样既可尊重应有的历史事实,理清概念上不必要的混乱,又突显了“凿空”以来这条道路巨大的历史贡献。
世界上各种文化遗存本身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其文化内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封闭的。史实表明,早在人类童年时代,不同的文化集团就在蹒跚的相互扶持中向文明走来。中华早期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即有来自遥远的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参与与渗透,并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前丝绸之路”时期,可以说就是中华民族先民与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人们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域间人群的交往尽管早已有之,但在张骞“凿空”之前,这种交往一般是自发的,分散的,非国家和政府行为的,规模较小的,不宜与“凿空”之后的丝绸之路相提并论。
丝绸之路的主方向是东西方向的,但是由于其所跨地域十分广阔,当然不会是由一条笔直的大道构成的,实际上它是由若干条道路东西相联、南北交错而形成的交通网,当然这个交通网的主方向是东西向的。现今一般认为,广义的丝绸之路应主要包括穿越关陇、河西、西域、中亚、西亚的主道,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丝绸之路主道以汉唐时期中国的首都长安、洛阳为起点,穿过关中平原、陇东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及其以远。至于长安、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丝绸之路是否亦曾涉足,是否亦可纳入丝绸之路研究的范围,迄今学界对此大多语焉不详。
笔者认为,长安、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域亦是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区段。长安、洛阳作为汉唐时期我国的国都,以它们为起点自然可以代表整个中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安、洛阳以东地区就不属于丝绸之路所经的区域。就拿山东来说,它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洛阳向东延伸的重要区段,而且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朝鲜半岛、琉球、日本,以至东南亚等地的起点。
有学者研究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的丝织业就甚为发达,特别是齐国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丝绸成为当时山东出口海外的重要物品。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先秦时期逐渐形成了一条自山东沿海起航,沿朝鲜西海岸南下,到达日本南部的早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还有学者认为,山东是战国秦汉时期全国丝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和丝绸的主要供货地。《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全国有6个州产丝和丝织品,首先是兖州和青州。直到汉唐时期,长安附近的丝绸产量其实较少,长安主要是丝绸等货物的集散地,而非主产区,而山东一带所产丝织品在全国数量最大,且质量上乘。唐代山东境内有96%的州府上贡优质丝织品,为全国之最,山东所产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罗马等地。因此可以说,山东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地及丝路所经不容忽视的重要区域,曾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
也有学者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元明,可分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而山东蓬莱就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另有人认为,山东昌邑是“昌邑茧绸”的发源地,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同治年间还在这里设立了“龙口东海关”。
在以往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将目光投向洛阳、长安以西的路段,而忽略了长安以东的区域,这是今后的研究中应予纠正和弥补的。
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学者们所关注的大多是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通道,在传播和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和贡献等方面问题,自然这是没有疑义的。然而,丝绸之路对于世界历史的作用和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通道”上,更重要的是这条道路还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整合的加工场、孵化器和大舞台,是其创化衍生和发展嬗变的创新高地。就拿丝绸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吐纳口敦煌来说,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大多要通过敦煌、河西等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流、整合后再继续东传。同样中原文化向西传播亦是在经过河西、敦煌时发生文化的交流交融。敦煌在整合文化资源、产生文化智慧方面有着独具特色的优势。
例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其形象源自印度,又名乾闼婆、紧那罗,是佛教天国中的香神和音神,即专施香花和音乐的佛教专职神灵,莫高窟中的飞天多达6000余身。飞天形象传入敦煌后,经不断地交融发展、艺术创新,逐渐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有的样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早期洞窟(如莫高窟北凉275窟)中的飞天,头有圆光,戴印度五珠宝冠;或头束圆髻,上体半裸,身体呈“U”形,双脚上翘,手掌或分或合,凌空飞来,姿势略显笨拙,形体略显僵硬,似有下沉之感,带有印度石雕飞天的痕迹。迨及北魏时期,飞天逐渐向中国化方向转变,但仍有明显的西域样式和风格,其体态健壮,略呈男性特征,飞动感不强。西魏到隋代是飞天艺术各种风格交融发展的时期,完全中国化意义上的飞天艺术逐渐形成。隋朝飞天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扫呆板拘谨的造型姿态,身姿与飘带完全伸展,体态轻盈、流畅自如,完成了中国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历程。唐代是敦煌飞天艺术发展的最高峰,也是其定型化的时代。敦煌飞天堪称人类艺术的天才创造,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有人说敦煌飞天寄托了人类征服自然、飞跃太空、翱翔宇宙的伟大梦想;也有人说,敦煌飞天是当代载人航天、宇宙飞船等人类尖端科技的最初灵感来源。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诚如其言,敦煌和新疆为丝绸路上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交融与创新之地,敦煌文化堪称为丝绸之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丝绸之路既是人类文化的传播之路,更是人类文化的创新之路。
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开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依然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潮流、应对人类严峻挑战的重大举措。
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有益路径,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关系、促进地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互相平等,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近年来,“一带一路”为建设“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的世界经济搭建了舞台,在实现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设成就超过预期,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习近平主席擘画的“区域大合作”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决议也含有“一带一路”建设内容,这说明“一带一路”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共识,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几年间在全球贸易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贸易形势却依然稳中有升,“一带一路”正在成为参与国家新的创富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还特别讲到,“一带一路”重点面向欧亚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次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又上了一个新层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过去的 One Belt and One Road 变为 The Belt and Road ,也就不再局限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而是把美洲和其他地区都纳入进来,从而上升为一个全球性战略,这就更加有利于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打开。
“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之间架起一座“飞天”之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必将创造出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中,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推动下,必将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李并成,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敦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