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与当代价值
——以西柏坡时期为例

2017-04-11 03:28张振杰
社科纵横 2017年11期
关键词:西柏坡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

张振杰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与当代价值
——以西柏坡时期为例

张振杰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其永恒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西柏坡时期党从组织上、实践上、政治制度上展开了许多开创性和探索性的统一战线工作。本文对这些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当代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对于当代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西柏坡时期 统一战线 形成向度 当代价值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西柏坡时期处于全国解放的前夜,这一时期的统战工作在秉承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团结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对于夺取全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创建新中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主党派是我国的参政党,“对于从旧社会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来说,各民主党派的存在是历史的延续,是旧社会遗留给新社会的宝贵财富”。[1]今天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结成新的统一战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

(一)从宏观层面上讲,中国革命的特点使然

事实证明,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立不同的统一战线是非常重要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的危亡、经济文化的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是非常艰难的,必须要建立有深厚阶级基础和广泛社会基础的统一战线,汇聚强大的革命力量,才能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统一战线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原则需要长期遵循。国民党政府的一党独裁,没有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正如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2](P1243)国民党在军事战场上连续败仗,国民党统区的经济状况也急剧恶化,物品价格飞涨,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满情绪增长。中国共产党乘势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爱国的民主的斗争,尽最大努力争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主的中间力量。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敢于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统战堡垒。中共中央1947年5月,适应战争现实的需要适时的发出了《关于蒋管区群众斗争方针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继续开辟和坚持第二战线,在领导群众斗争的过程中,动员和发动民主党派起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解放战争结束的进程。

(二)从微观层面上讲,形势变化和现实任务的需要

解放战争后期形势发展之快,胜利的天秤已经向中国共产党的方面倾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大陆势力基本被扫平,将要退守台湾,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已确定无疑。创立新中国,建立新的中央政府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这种情况,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主要因为民主党派中很一大部分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当时的社会精英。第一,在文化领域他们是学有专长知识分子。第二,在政治领域他们的政治立场是比较中立的。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他们的主张和政见,有很强的号召力,可以对一部分人的政治倾向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在经济领域,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的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搞革命,这就决定了在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之后,进城发展社会经济,搞城市建设的经验不足,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民主党派的大多人士在大中城市活动,与共产党比起来,还是比较擅长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故和民主党派一起建立新的民主联合政府,众人拾柴,各尽所长。这样,一方面,能够稳定新生的政权,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新政府的合法性。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形成向度

(一)从组织架构角度看,中央统战部的雏形开始形成

新中国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在西柏坡时期开始架构的。1944年6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会议决定由刘少奇、彭真、陈云等14人组成城市工作委员会,彭真任主任委员。1944年7月,中央成立城市工作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城工部停止工作。根据解放战争实际的需要,1946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重新恢复城市工作部,鉴于民主人士和知名中间人士来解放区的逐渐增多,需要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为此城工部成立了统战工作室,接待和安排民主人士辗转前往解放区。1948年5月,党中央决定由李维汉担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长,中央城工部负责领导解放区分局的城市工作部,中央局发电指示各地城工部关于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这一时期,城市工作部开展了多种形式且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记载了一段彪炳史册的功绩,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光辉。

1948年9月26日,战争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建立新的联合政府的需要,党中央“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为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3](P471),还对新的统一战线工作部的主要职能进行了新的说明。这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基础。一方面,组织机构名称由此固定。另一方面,对新的统战部基本工作职能,进行了划分和确定。从这以后,我们也可以说,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西柏坡走来。

(二)从统战实践角度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空前巩固和壮大

粉碎蒋介石政府的假和平阴谋。1947年7月,蒋介石政府为了争取时间,调动部队,挽救败局。以假乱真,鼓动右派反革命分子宣称和平的论调。中国共产党为了揭露其虚伪的和平阴谋,继续坚持争取中间、孤立右翼的统一战线政策。毛泽东和党中央积极做出了《关于时局的声明》,声明指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2](P1389)以李济深、沈钧儒等人为代表的民主党派人士,1949年1月,联合发表声明,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个主张。由于民主党派的政见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见相左,蒋介石政府可能会迫害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实行灵活机动的策略,有秩序的疏散,尽力保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人才。这些统战实践使得反对蒋介石政府的统一战线有了空前的巩固和壮大。

纠正解放区土地改革中,中农被划成地主富农左的偏差。由于政策不完善,广大群众的觉悟不高,本地思想上正派的基层干部缺少。另外,党内左倾错误的认识,导致这些地区的土地改革,没有真正的完成而只走了一个形式,对统一战线产生了非常大的不良影响,中农对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中立走向反面。党中央及时发现了问题,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纠正了左倾的错误,一方面,彻底纠正了土改中对中农利益侵犯的行为。另一个方面,党中央发出了改正歧视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错误的指示,比如发表《关于工商业政策》和《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这两个文件,指导纠正。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了统战政策,使左倾错误很快得到了纠正,土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深入开展,团结了各阶层人民,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得到了巩固,从而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热情接待民主党派人士进入解放区。专人迎接、精心安排食宿。其中民革主席李济深一行租用外籍轮船,从香港到达大连时,党中央派张闻天、李富春专程赴大连港迎接,由于南方天相对暖和,北方的寒冷气候,怕他们不适应,专门给他们准备了皮大衣、皮帽子、皮靴等冬衣御寒,选择了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旅馆住宿,给予照顾。

(三)从政治制度角度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开启了先河

1948年4月30日,根据形势需要,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党派人士积极表态,发表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声明。中国民主建国会前任中央主席成思危指出:“那是由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各民主党派在成立之初,曾幻想通过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决定了‘第三条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在中共的耐心教育和引导下,民主党派终于逐步转变立场,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贯彻始终,以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4](P89)这段话表明,中国共产党联合民主党派建立新的中央政府,经得起是历史和现实考验的。在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了“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2](P1308-1309),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从这里开始构建和实践。这一制度与原苏联和美国的政党制度有本质的差异。原苏联实行的是一党执政,不允许有其他的政党存在;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换汤不换药的轮流执政,其他的党派都是小党,不具备参政的能力。而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对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开诚布公商讨,实现了奋斗目标的一致。正如七届二中全会指出的那样:“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作出成绩来”。[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一致,精诚合作,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社会影响

(一)推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

20世纪中国,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相继登上了政治舞台,三方都从自己的立场提出了建国方案。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想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工人阶级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在上述方案中,第一、第二种方案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面前破产了。正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在人民中已经臭了,我们不采用它”[5](P265)。只有工人阶级的建国方案顺应了历史和时代潮流,人民群众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了正确选择。“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2](P1463-1464)。

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的革命势如破竹。联合民主党派的“第二条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五一口号》指出:“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6](P111)。“第二条战线”与在前线作战的解放军密切配合,使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深深地陷入被动的境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发展。所以每一种政治力量,如能与历史主题结合起来,发起的社会变革,就一定能够赢得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只有民族独立了,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如果民族摆脱不了被奴役的地位,社会也谈不上发展。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之间政治倾向或施政纲领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在爱国主义、民族独立、追求民主等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如,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7](P350)。我们正义的事业意味着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意味着中共工人阶级与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人心所向、历史趋势。共产党人强调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成强大革命力量。“它必须是个联合政府,名义上不这样叫,而实际上必须是联合的,有各党派、社会知名人士参加的联合政府。这些党派已同我们合作多年了,他们在知识界、海外侨胞中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准备继续团结他们,照顾他们,给他们在政府的各个岗位上留下一定的位置”[8](P1242)。民主党派响应号召,给予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支持,扩大了政治认同。正如,1949年4月,民主党派发表《拥护毛主席、朱总司令进军命令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完全判定南京政府绝无抵抗之能力,而最后必陷于全部灭亡之惨局,并呼吁国民党内部那些忠贞爱国、明晓利害之人士,接受中共关于用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而不与蒋介石共招同一灭亡之命运”[9](P239-240)。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规律,与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在社会各界人士中的认可度、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奠定了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进行了艰辛探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有识之士照搬西方的多党制,因为“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照样去做”[10](P320)。竞争型政党政治尝试以历史性悲剧而告终。蒋介石国民党南京政府推行一党专制,严词拒绝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倡行的民主联合政府建议,逆历史潮流,掀起全面内战,失去人心而失败。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不论是对于过去历史上说,对于当前任务上说,对于中国社会性质上说,所谓一党主义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做不到的,行不通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1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求同存异的政治文化传统,统一战线能扩大阶级基础,增加政党的合法性。一党制和多党制都存在弊病,最好的选择是,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共产党是革命和建设的核心,民主党派建言献策。“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才能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2](P1437)毛泽东的观点:一是要在实践中加强政治认同,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根本政治基础。二是要强化政治参与,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这就决定了民主党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团组织,其是参政党。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政治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郑重选择,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集体政治智慧的结晶,是符合历史规律的,而“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党派主观意志的产物”[12]。

四、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当代价值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各矛盾之间和矛盾各方面之间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因此,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一个包括直接同盟军和间接同盟军、可靠同盟军和暂时同盟军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便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通过分析中国的国情,逐步认识到,中国要改变一盘散沙、民族危亡、社会贫弱的屈辱境地,就必须建立起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冷静分析客观情况,与民主党派建立统一战线,客观上,扩大了革命力量,使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柏坡统战思想的理论来源,对解放战争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西柏坡统战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2.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和合”思想,崇尚“和而不同”,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差异。《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共产党赋予这种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新的历史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新的体现,发挥了新的作用。西柏坡时期,国民党在国统区,一方面,滥发纸币,致使民不聊生,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另一方面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对共产党和爱国民主党派进行残酷迫害;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冷静分析战争形势,团结民主党派,建立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广泛统一战线。

3.推进和健全了协商民主制度的进程。西柏坡统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在起草《共同纲领》中、在华北人民政府政权建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运用。西柏坡统战理论为协商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西柏坡统战的基本精神成为协商民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党派紧紧团结在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周围,建言献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思想多元使社会利益分化凸显,为保障人民的利益,统一战线承担了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的角色。从三级化角度看,统一战线居于政府和人民群众中间级,能有效地把国家协商和基层协商衔接起来,其对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选择进行梳理提炼,并有效地表达给政府;从形式角度看,统一战线能以多样的方式推进民主协商,统一战线“要主动地走下去,真诚地请上来,积极拓展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形式、积极构建网络协商平台。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践启迪

1.以和为贵,坚持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西柏坡时期是新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形成时期,为新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和谐政党关系树立了榜样。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认为民主党派为之奋斗的目标、任务已经实现,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存在功成身退、鸟尽弓藏的思想。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从前有句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现在应该改作‘飞鸟尽,良弓转’——转向更好更进步的方面去。……新中国的建立,如‘大厦将建,独木难支’,不能只靠一个党派。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需要多党派齐心协力,共建大厦。”[13](P60)为了和民主党派继续保持和谐平等的关系,建国后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改革开放时期,党又将其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新世纪,胡锦涛指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14](P549)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共识。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共产党对这一政党关系深化了认识,将多党合作制度写入宪法,符合政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程中,要继续发扬西柏坡时期政党制度的优良传统,“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15]

2.审时度势,全面灵活做好统战工作。“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6](P645)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统一战线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做出调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统一战线政权经历了民主联合战线政权、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和爱国统一战线政权五个阶段”。[17]每一个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得展开统战工作,创造性地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统战对象。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既坚持了原则又实时变化了策略,建立统一战线。这一时期,革命的对象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战对象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949年建国后,进入到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党中央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进行了一化三改,又把工人、农民作为统战对象。“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政治生活受到了严重破坏,统一战线也随之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党中央及时调整统战对象,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爱国同胞、侨胞等作为统战对象。

今天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是非常的错综复杂,因此,必须根据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统战经验。深入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牢牢把握今天的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将民主党派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添新力量。

3.凝聚力量,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与西柏坡时期相比,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有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外,另一方面还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多种新社会阶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协调和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要求,将各个社会阶层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正如成思危做的形象比喻。他说:“海外有些朋友问我,你既然是独立的党派,为什么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跟他们解释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共事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唱大合唱,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为此,我们要凝聚力量,既要鼓励和发挥广大劳动群众建设幸福生活动力,同时也要广泛团结新兴的社会阶层,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阶级基础。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19](P1348)。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统一战线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大方向;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统一战线主要职责;把祖国统一大业,两岸关系正常发展,港澳继续繁荣稳定作为统一战线奋斗目标,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统一战线的重大课题。

[1]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问题研究[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2]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西柏坡档案(第 1 卷)[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

[4]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

[5]毛泽东文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7]毛泽东文集(第 6卷)[M].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M].中央党史出版社,1998.

[9]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史资料出版社,1984.

[10]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3]关世雄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1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罗振建.汪守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历史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3).

[18]陈键兴,茆雷磊.成思危谈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9-20.

[19]邓小平年谱(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D613

A

1007-9106(2017)011-0023-06

张振杰(1984—),男,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西柏坡精神。

猜你喜欢
西柏坡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西柏坡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风雨西柏坡行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