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习根
(肇庆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精神
刘习根
(肇庆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要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
立德树人 习近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关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方向。因此,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统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国高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点作一个梳理,以概括其讲话的基本精神。
一般而言,教育指某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仅指人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其中,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其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涉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只有上规模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才能让一个国家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教育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教育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高等教育尤为明显。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也就是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高等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因为它能够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即“立德树人”,这是我国高校的立校之本。“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核心价值目标,包括“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立德”,就是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弘扬一种能够积极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且符合历史发展方向与规律的社会主义高尚道德。所谓“树人”,就是高校要塑造和培养符合社会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人。因此,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来塑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当中。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最重要培养阵地,必须把“立德”和“树人”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要突出教师的道德修养,逐渐形成一种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的育人导向。高校应该始终坚持以“德”育人的原则,从各个细微的环节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律,由此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必须把青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美好心灵放在首要地位,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专才,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贯彻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各高校必须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要实现“立德”和“树人”的有机衔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素养和评价机制的根本标准,并融入各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高校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引导各门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成长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得到有机的统一。
此外,贯彻“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通过开展“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主题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开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主题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题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方向错了,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失败。在我国早期的大学教育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演变为一种空洞的政治灌输,思想变成了一种完全服从于政治的东西。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政治纪律的人,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说是成功的,因为它没有能够有效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造就运用政治引导思想的接班人。
改革开放之后,受经济利驱动的影响,加上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的涌入,我国社会开始出现大量诸如贪污腐败、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之类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大量出现,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高校作为我国社会的前沿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意在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重塑我国社会主义良好的社会风气,重新塑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代新人。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精神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绝不允许传播任何形式的反马克思主义歪理邪说。当然,高校在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切忌生硬地灌输,而是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指南。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渗入学生心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与其价值目标相符的效果。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当前的重大政治问题结合起来。
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各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整个高校教育的突出位置,必须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工作,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当代的国际政治形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教条,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全球化这个主题,既要使学生明白全球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一种总体大势,也要让学生明白,全球化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同化,而是世界各国因为经济的日益交流合作所引起的一种交流合作趋势,它并没有改变世界两个最主要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在正确讲解全球化这个大趋势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运用它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坚决抵制那种借全球化来否定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做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当前改革开放的政治实际。改革开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实际,但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辩证地继承了古今中外的许多积极的经验,其中,甚至包括过去认为属于资本主义的某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市场经济。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我们借鉴资本主义仅仅是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利的因素,而不是盲目地照搬资本主义。我们借鉴资本主义的目的是要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做准备,而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要把我们的社会变成“资本社会主义”或“社会资本主义”。
高校思想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高校乃至社会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们的事,也是高校各部门、各教师,甚至是所有学生及其家庭之事。因此,只有在高校各部门、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庭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偏离“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师是关键。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导师。如果一个高校教师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他就无法胜任高校教师整个职位,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教师的这个职业特点,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师除了具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和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成为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榜样和引路人。但从目前高校的现状来看,有些教师显然没有达到这个条件。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高校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在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每位高校教师尤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成长方向。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更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要从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的认识,由此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与历史使命,由此激励学生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高校教育的目标就在于“树人”,即把学生改造成为社会需要之人。为此,高校教育一定要围绕学生、针对学生、服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只有抓住“树人”这个目标,才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由此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外,高校育人也离不开家庭的积极参。家庭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发源地,它承担了个人最初社会化的职责,同时也对一个人的后续成长起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大量事实证明,拥有良好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孩子,比那些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往往更能够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做出正向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每一个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能够弥补高校学生在学校、社会等无法学到的家庭伦理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在情感、情绪、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潜能,从而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高校育人也离不开社会的熏陶。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2](P167)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这也意味着,我国高校要培养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首先必须拥有健康的社会环境。由于我国高校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高校的这种属性要求高校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教育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随着各种外国思潮和文化的流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面临更多的新情况和新形势,这也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各种新情况和新形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导学生自觉理解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势利导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拓展和创新,要抓住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教化,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6.
G641
A
1007-9106(2017)011-0005-04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资助“马克思主义总体观视域下的中国梦研究”项目批准号:14JD710039。
刘习根(1970—),男,哲学博士,广东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