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春 周 养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 西安 710061)
国民素质概念辨析
——兼论近年来国民素质问题研究的困境
张洪春 周 养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 西安 710061)
国民素质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不多。究其原因,国民素质是一个宏大话题,如不对其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学者的讨论就会无限延伸,丧失掉讨论的初衷。要推进国民素质问题的研究,科学界定其概念是关键之所在。在澄清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和实践上探讨国民素质提升路径方能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国民素质 概念辨析 科学内涵
加强国民素质理论研究既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要求,也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现实需要。然而,从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言自语”,各说各话,高质量的“重磅”成果匮乏,难以真正引领实践、推动发展、指导工作。究其原因,概念不清晰是国民素质问题研究难以深入的根源所在。
素质和国民素质问题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熟知未必真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和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这样的知识,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而无论怎样说来说去,都不能离开原地而前进一步。”[1](P20)近年来,人们关于国民素质问题的探讨之所以始终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咎于他们在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离。正如俞吾金教授所指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讲的“能指”是人们说出概念发出的声音,“所指”是人们在说出概念时实际上所指的对象。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漫不经心地使用着某个能指,但这个能指的所指究竟是什么,却并不总是明确的;反之,假定人们心中的所指是明确的,但假如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使用了不恰当的能指,同样会使自己的表述处于含混状态中。[2]可以说,人们关于国民素质问题的讨论之所以难以深入,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这个概念在学界因“熟知”故未清晰界定,因概念歧义丛生故难以“深究”。目前,学界对国民素质的理解存在以下误区。
国民素质与人的素质概念混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3](P401)人的素质大致包括国民素质,但国民素质不能完全包括在人的素质之中。人的素质是共性,是从国民素质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国民素质是个性,是人的素质的具体化,二者不同。从近年来的学术界研究成果来看,国民素质与人的素质问题不加区分进行研究的比比皆是。比如,长期致力于国民素质研究的学者这样讲,“把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提高彼此统一起来,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准备了新型主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素质建设创新的重大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素质思想的新发展、新境界”。[4]人的素质不同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又不同于个人素质。既不能因为个别人在公园绿地上“随便”,在排队时加塞、争抢拥挤,而谴责国民素质低下;也不能因为著名篮球明星姚明在国外表现得有礼貌、有良好教养,广受好评,而对我国国民素质大唱赞歌。因此,混淆国民素质与人的素质概念,既不利于提出促进国民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也不利于深化人的素质问题的理论研究。
国民素质与国民某种素质概念混同。关于素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划分,林林总总,多达几十种素质,比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法治素质、人格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文明素质……如果不加以归纳整理,不进行统一规范,国民素质问题就会因为概念难以把握让研究者望而却步,更易造成因概念混乱而不知所云。有学者这样讲,“一个博士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不等于说博士就一定很有素质或有很高的素质;一个文盲文化水平很低,但并不意味着文盲就素质低下或没有素质”。[5]博士的文化素质不高还是别的什么素质不高?文盲的文化水平不低还是别的什么素质不低?当然,也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国民素质是宏大话题,一旦深入讨论就会有无限外延,民族性格、文化传统都会被检讨,讨论的初衷反而会丢失在浩浩荡荡的论证过程中。”[6]于是,他还提出,仅就具体的、现代的公共生活而言,与其谈国民素质,不如谈公共规则,因为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者锻造的。由此可以看出,从逻辑上对国民素质概念进行界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国民素质与国民性概念混同。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有学者认为,“国民性,是这个民族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国民素质,则是衡量这个民族优劣的综合指标体系。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应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不能仅仅盯着国民性”。[7]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8]然而,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不能简单进行对比。正如有人指出,传播“中国国民素质倒数第二”或许能达到“倒逼”之效,但要意识到,用不真实的结论来刺激国人反省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不排除还有副作用。[9]我们只有清楚真实的国民素质现状,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提高。刻意对比国家之间的国民素质不可取,刻意贬低我国国民素质更不可取。毋庸置疑,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素质显著提升,甚至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国民素质的某些方面也出现不适应、不同步的问题,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提高。
从字面上讲,素质中的“素”原意为本色,白色,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质”的原意指本体、本性,作为哲学范畴“质”意为事务内在规定性;“素质”的本义应指事物原有的、本来的性质。国民,从数量上讲占大多数,在质量上具有影响力的民众。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数量上占大多数,质量上具有影响力的人)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经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综合品质。它是国民外在能力、行为和社会交往的基础。福泽谕吉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文明论概略》中认为,“文明就是人类智德进步的状态”,“国家的智德,是指全国人民的智德的总量而言。既知其总量的多寡,也就不难了解它进退增减的情况和明确它的发展方向了”。[10](P71)国民素质就是一个国家中大多数人的素质,是一个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国民素质的状况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国民素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极为重要而迫切。而具体的个人或群体的素质研究为国民素质研究提供案例;抽象的人的素质研究为国民素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三者却不能相互替代。
从人的现实存在来看,现实中的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之中,必须要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关系。在处理人与自身关系时,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方式和思考后形成的观念体系就构成了人的思想素质。思想包括思想过程和思考后形成的观念体系两方面的内容。思想素质在人的各项素质中起着主导和灵魂作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对行为规范的认知和规范的遵守就构成人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因此,很多人把国民道德素质直接等同于国民素质。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人们探索客观规律的精神和掌握有关规律性的科学知识构成人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福泽谕吉讲,文明就是人类科学素质与道德素质进步的状态。在处理人与社会(历史)关系时,人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不仅遗传着自然基因,也遗传着文化基因,人们懂得人类社会历史知识和尊重社会历史的品质就构成了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们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形成较为稳定的、内在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行为和水平,是其他素质形成的基础。总之,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构成了国民素质的四要素。
国民素质的四方面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对此,我们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1](P12)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国民素质问题,其中第六十七章专题讲“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可以说,文明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提升文明素质也就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四方面内容。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的提法要么是这四种素质的综合,比如综合素质、高素质、职业素质,等等;要么包含在这四种素质之中,比如,法治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等。另外,素质和能力两个概念不可混同,更没有能力素质一说。素质是相对稳定的、内在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众所周知,国民素质的提升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升,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制度机制引导。近年来,我国国民素质显著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国民素质提升问题仍需大力加强。
从国民素质问题中的“国民”一词来看,提升国民素质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一是抓大多数人的素质提升,二是抓有影响力的关键少数人的素质提升。关于大多数人的素质提升,除了抓好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舆论引导和制度规范等社会教育至关重要。比如,在媒体上加大公益广告,改进公益广告传播方式,特别是利用新媒体增强宣传实效,直观形象地展示哪些是高素质的表现、哪些是素质低的表现,给我国大多数人最直观的提醒。有影响力的关键少数人,其素质高低不仅代表国民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升问题。在促进国民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要抓关键少数。比如,党员领导干部除了具备领导工作所要求的素质外,还要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真正发挥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考察与考核,真正让高素质者走上领导岗位,以此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同时,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以及对素质低下党员干部的惩戒力度。再比如,加大对社会公众人物在媒体宣传上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自身素质,多对高素质的公众人物进行宣传报道,对素质低的公众人物减少曝光率,注重传播正能量,久久为功,打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
从国民素质的四方面内容来看,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升各方面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2]在深化国民素质研究中,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我国国民素质提升方面的显著成绩,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让党员、干部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素质,特别是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做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的宣扬,树立和宣传道德模范,同时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明荣知辱的社会道德环境;扎实推动国务院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按照“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的总体部署,提升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加快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
从国民素质概念的内涵看,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科学和文化状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但同时,国民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物质基础。早在1934年,蒋介石试图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人手,以达到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被他称作“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的“新生活运动”浓墨重彩地在神州大地“闪亮登场”,最后却黯然收场,一切“涛声依旧”,根本原因是只专注提高国民素质,而没有进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13]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国民素质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我国国民素质快速提升。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要我们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俞吾金.幸福三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单培勇.新时期国民素质建设理论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5]章海鸥.国民素质研究的形而上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刘白.论国民素质,不如谈公共规则[N].光明日报,2013-9-16.
[7]解思忠.解读国民素质[N].中国人口报,2000-11-15(1).[8]陈延斌,胡相峰.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4).
[9]冯海宁.国民素质刻意贬低不可取[N].重庆商报,2013-9-2.[10]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1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13]孙存准.前车之鉴: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毁于“运动”[J].文史天地,2011(3).
C913;D64
A
1007-9106(2017)011-0009-04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13XKS035)阶段性成果。
张洪春,男,博士,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周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