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2017-04-11 02:44巴玉玺
社科纵横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政治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教育改革研究·

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新时期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特色教育为重心,着力筑牢各族学生“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以整合内容为基础,构建起完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工作研讨为导向,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以创新教育模式为突破,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以基层党团组织建设为依托,不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以预警机制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不断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以队伍建设为基点,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支撑。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6月在清华大学主持召开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民族院校有着特殊的办学性质和学生构成,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也存在着诸如对工作的有效性研究不够、个别部门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统一和规范、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全员育人模式尚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坚持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各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思想保障。

一、应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特殊的办学性质和任务要求民族院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作出贡献。”[3]要完成好这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办学任务,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阶段性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只有做好顶层设计,并通过制度建设将工作落在实处,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形成有效的工作状态。实践证明,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有学校党委的重视是不够的,也不仅仅是学生部门工作,需要院(系)党政、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和密切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削弱和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校内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切实树立起责任意识,构建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凝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只有切实形成了全员育人工作状态,才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整个过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制度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常态,使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得到不断提高。

二、应以特色教育为重心,着力筑牢各族学生“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这既是对民族工作的要求,也应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5]而认同离不开成功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着引导、培育和强化人们认同意识的重要作用。

特殊的办学任务要求民族院校在对各族学生实施共性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等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政治可靠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信念坚定的可靠接班人,这一直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根据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民族院校应清楚地认识到“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生命线的坚实基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认识源泉。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教育特色,以培育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意识为切入点,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巨大发展成就为例证,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贯穿始终,进一步加强对各族大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各族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的优越感、自豪感、幸福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各族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筑牢思想基础,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三、应以整合内容为基础,构建起完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是实施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托,没有内容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特殊的办学性质和任务要求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共性教育内容,更是要有民族团结教育的个性教育内容。个性教育内容既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内容,又是对各民族大学生实施有效影响和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虽然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着明确的范围界定和具体的重点要求,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内容体系,存在着具体内容自选、政治理论课程相互分块、各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间缺少融合的状况,存在着一些教育内容教条化、形式化等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整合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结合民族院校特殊的办学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将相关教育内容进行选取、整合,构成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的、规范完备的教育内容体系,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为具体、统一的蓝本,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院校自行选取教育内容、重点不一的现状。在内容的选取上,既要将55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避免教育内容过于同质化,缺少对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育内容,影响对不同民族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特色内容,还要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讲好中国梦、团结梦、发展梦,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积极培育各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应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通过不断地整合、完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紧跟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使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鲜活的时代内容,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强劲支撑。

四、应以工作研讨为导向,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

当前,改革深水区的矛盾错综复杂,与之相伴随,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也更加明显和激烈。[6]加上西方反华敌对势力又不断加紧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手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拉拢和影响,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通过不同渠道、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纵观国内外形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要面对着反分裂斗争的严峻考验,而且还受到社会意识深刻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化、就业方式、教育滞后以及学生的民族宗教传统、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可谓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的形势,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和破解。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工作的层面上,应针对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以及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影响因素等情况,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深入系统地思考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创新,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活力。目前国家民委社科项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要求课题组中应有50%以上的成员是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副书记),就体现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的重视和引导,一些民族院校所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项目申报制、党支部活动和理论研究立项制、“辅导员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等都是很好的做法,反映出对工作问题研究的关切。实践证明,善思者才会求变,按部就班者如同推磨绕圈,毫无发展可言。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就是对工作的反思。离开了对工作的有效研讨,就提不出创新的真招、实招,所谓的创新对策就可能会是空洞的口号。只有通过深入地反思,才能够进一步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查找出影响工作的各种原因,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策。

五、应以创新教育模式为突破,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一直致力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摸索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措施、教育(活动)形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是,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已经由“80后”变成了“90后”,马上将是“00后”的学生。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各种因素也在发生着改变,影响的途径和方式变得更为复杂、手段更为多样、形式更加隐蔽,使得每一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都各有不同,呈现出年级间、专业间、民族间的差异。面对变化着的教育对象和影响因素,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陷入经验主义,一方治百病、一招解百题的一劳永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存在的,必须要在继承成功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以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对象。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既要有大课堂、大讲座、大会议,也应开小会、座谈交流、个别谈心;既要有传统的常规教育活动形式,也应采用随意型、蕴涵式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事灵活地运用教育疏导和肯定激励,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灵活性。特别是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重情谊又远离家庭而渴望关怀的情况,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的情感艺术教育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运用“严”、“爱”、“细”、“融”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将“严”体现在管理上,各民族大学生一视同仁,遵守校纪校规;将“爱”落实在教育中,视学生为亲人,及时解困纾难;将“细”表现在服务上,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将“融”贯穿到校园文化和活动中,构建良好校园育人环境。严爱相济的工作模式,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使严中带着爱、爱有具体的落脚,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老师的真切关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管理模式、方法是否能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是否能在广大学生中产生共鸣和互动,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参与其中。

六、应以基层党团组织建设为依托,不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

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党的群团工作是党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的群众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7]在高校中,共青团一直是党的得力助手,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学生的引领着;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基层延伸,是一面旗帜,代表着党的形象,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离不开学生中的基层党团组织,而且还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联系群众、植根于群众、引领群众,夯实工作基础。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重心下移,进一步加强学生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着力改变党支部只管党员发展、以开会替代思想教育,团组织因团员太多而导致的先进性不足群众性有余的现象。

要加强民族院校的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应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将党团组织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党支部应敢于打出旗帜,党员要亮明身份,唱响主旋律,用党的先进性去影响、引领学生,用先进的理论教育、武装学生;团支部要切实保持共青团的先进性,坚持“以先进引领后进,以文明进步代替蒙昧落后,以真善美抑制假恶丑,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用形式多样的党团组织活动,将各族学生凝聚在一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渠道,使基层党团组织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组织基础和依靠力量。要特别注意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对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学生社团的影响,加强工作联系和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将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得到不断延伸和拓展、影响力得到不断提高。

七、应以预警机制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学业基础、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方面原因,民族院校的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之社会意识深刻变化和网络信息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和困难。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事后救火”,还是“事前关注”,应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的现实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地滞后现象,基本上是“事后救火”,疲于应付,效果不佳。形势的变化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积极地应对,变被动为主动,建立起应有的预警机制,由“事后救火型”的被动状态,转入“事前预警型”、“事中调节型”、“事后反思型”相结合的主动状态。

预警机制不是单指危机应对机制,而是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某种情况或苗头,提前介入或干预、并依据具体情况实施后续措施的系统性主动工作机制,不仅要防患于未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还要有举一反三的问题意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要关注对各类苗头的发现,更是要有对问题(事件)的处置程序和具体措施,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可操作的预案,谨防华而不实的作秀。现在有些工作人员对学生中表现出的一些苗头视而不见,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积小成大,最终演变成大事;在处置时又或草草了事,或处置不当留下隐患;事后不能及时总结反思,致使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这些现象都是需要转变的重点。要注意严格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事件),尤其是不能将一般问题简单地甚至错误地看成是民族问题,应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不能不分缘由、不分轻重地随意处置,更不能隐报、瞒报。科学、规范、完整的预警工作方案。应从根本上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实效。

八、应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不断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观念、思潮通过互联网、手机信息等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入校园,使大学生世界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学生的信息交流、获取方式已发生根本性地变化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视而不见,仍然守着过去的经验而停滞不前,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媒介传播特点,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建立起信息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又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平台,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分子总是利用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对我国进行渗透,挑起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面对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东西不去占领,负面的、消极的、反对的东西就有了可乘之机。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强烈的占领意识,积极探索“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牢牢把握网络阵地主动权。既要利用高校自有的技术、人才、文化优势,努力创建网上品牌栏目(活动),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展示民族工作的新成就和民族地区的新发展、普及民族常识、推介少数民族的优秀人物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澄清网络谣传、驳斥恶意攻击和挑唆,传播正能量。比如可以利用一些大学生喜爱网络游戏的特点,开发出有吸引力的红色软件游戏,寓教于乐,开拓隐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也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微信平台,建立年级(班级)微信群,传播正面信息、开展主题讨论、一对一的思想交流;还可与学生家长建立QQ、微信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校的思想表现、行为及学业情况,与家长一起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借助互联网传播快捷、辐射面大、受众广的优势,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阵地的无缝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政工”、“网络政工”,既是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努力方向。

九、应以队伍建设为基点,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支撑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8]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又说道:“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9]“关键在人”是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上多次强调的话题。由此可见,人的因素、队伍的建设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是否拥有一支政治坚定、掌握民族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学生辅导员,但由于所学专业、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等原因,在责任心、事业心、业务素养、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民族院校应把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重点落实,既要选好人,也要加强岗前培训,特别是非民族院校毕业的新进辅导员,尤其是要对他们进行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常识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在民族院校工作的基本功。既要用好人,也注意培养人,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中培养,不能放手不管,靠自学成才、摸索成长。应通过定期业务培训、工作业绩评比、项目研讨等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可组织辅导员赴民族地区学习考察,增强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工作使命感和敬业精神。进一步创新辅导员工作考评方法,既要有组织考核,也要有同行互评,还可引入学生评价的办法,对考评末位的辅导员实行工作诫勉,甚至可以调整工作岗位,形成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一些院校开展的“辅导员边疆行”、辅导员家访活动及“谁当辅导员学生说了算”等工作新举措,既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又培养了辅导员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感情。总之,只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使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得到不断提高,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有力保证。

[1]习近平.高校党建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6-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4]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8-25.

[5]张丽丽.习近平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EB/OL].中国干部学习网http://www.ccln.gov.cn,2015-09-30.

[6]光明日报评论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进步[N].光明日报,2013-12-24(01).

[7]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07.

[8]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6-29.

[9]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09-30.

G641

A

1007-9106(2017)01-0138-06

*本文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度重点项目(SMZD201602)成果。

巴玉玺(1964—),男,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