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难题 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综述

2017-04-11 01:48彭玮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7期
关键词:结构性三农供给

彭玮

会议综述

破解“三农”难题 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综述

彭玮

2017年5月22—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许昌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在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30余个省 (市、区)社会科学院和政府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闫坤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专门发来的书面致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巡视员胡向阳代表王铁副省长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魏一明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会专家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2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各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经营主体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就业增收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 “三农”难题,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发言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现实挑战,即成本倒挂、环境超载、动能衰减。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13年农产品贸易赤字,农业比较优势减退。2012年以来产量、库存量、进口量 “三量齐增”,根本原因在于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而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的快速上涨、成本倒挂,而成本上升中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中国农用化肥使用量过大、土壤农药污染积累问题较多、绿色农业技术体系不健全、有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先进技术普及水平有待提高等,需要创新思路,调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 21.9公斤,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而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率仅为33%、24%和42%。不仅大量浪费肥料资源,也因长期过度使用各种化肥,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使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不到1%。动能衰减主要表现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下降。2011年至2016年分别为25%、12.9%、10.2%、8.6%、5.8%、4.5%。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面临WTO规则实质性约束,如政策补贴、价格支持、边境保护等。农民工人数增速、工资增速下降,农民工人数增速2011年为4.36%,2016年为1.53%;农民工工资增速2011年为21.2%,2016年为6.6%。因此,必须要提高农业竞争力,从增产导向转变到竞争力导向,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拼成本、拼价格,另一方面拼特色、拼功能,同时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减少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做到 “一控、两减、三基本”,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牧还草、退养还滩。要从人、地、钱三个方面着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释放正确的市场和政策信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发言指出,供给侧改革的类型分为供给侧总量性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者关注供给数量或产量的增加,着重破解总量不足的矛盾;后者注重破解结构性矛盾,重点关注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一般性的供给侧改革,也不等同于单纯的结构性调整,它是供给侧改革与结构性改革的有机整体,它是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采用综合配套改革的办法,破解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的基础上,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它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导向,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农业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为核心内容。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认识误区,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绝不能借 “增收”、“增效”、“改革” 之名, 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防止出现 “概念泛化”和滥用的倾向,不能把农业改革甚至农村改革都标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谨防 “新瓶装旧酒”,把单纯的农业结构性调整当成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出现政府过度干预甚至取代市场的倾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展开,实行多层面协调推进的结构性改革,并围绕 “降本、提质、增效”这一核心任务,实行组合式的支持政策。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宋亚平发言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本质上不仅是一项极其重大的创新实践,而且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把准 “脉象”,开对 “药方”,努力发挥好参谋部、思想库和新型智囊机构的正效应。真正能够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量在中央的顶层设计,在基础性的制度体系建设,在市场机制作用与行政手段作用之间的艰难平衡。当前各地能否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项工作最后能不能取得圆满成功,其核心与关键在于各地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冲动。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吴大华针对贵州 “地无三尺平”和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具体特征,提出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选择在于 “小、精、特”,他认为贵州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化特征明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较差,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不足,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尚不具备承担大规模农产品交换的能力,规模化现代农业难以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实施。因此,贵州应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守住生态底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深化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动力,深化 “三权”、“三变”改革。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指出,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粮食、棉花、油料、生猪、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何去产能、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是湖北农业的重大课题。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湖北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稳粮增收为重任,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转变方式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依法兴农为保障,充分发挥湖北农业发展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稳定产能、调优结构、提升质量、激活市场、提高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向功能更加全面、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深入、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更可持续的中高端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提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且成效显著:第一,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机制形成。不仅总体价格水平回落,而且地区间、品种间、品质间价差形成,最高最低价差每公斤超过0.5元;第二,没有出现农民卖难;第三,调动了玉米加工企业积极性;第四,缓和了国际市场冲击;第五,多数种植玉米农民基本收益有所保障。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践来看,虽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有人说超预期),但是,不可否认这项改革也带来了新问题:玉米等粮食生产者收入绝对水平出现下降,特别是玉米托市政策取消后,东北三省和内蒙以外地区粮农收入影响更大。他提出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期间给予东北地区农民补贴,这项补贴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仅仅给东北农民补贴,还是其他地区也将会得到补贴?玉米生产者给予补贴,种植非玉米的生产者是否应该给予补贴?这已经在东北地区农民间产生了矛盾;玉米市场将来是否会出现周期性剧烈波动?将来是否会再现 2010年至2012年期间的玉米抢购现象?他建议要深化改革粮食政策改革,科学确定政策实施的范围 (地区、品种);科学确定最低收购价水平;构建优质优价机制;合理确定政策执行主体;保障收购资金;确定最优存储水平和结构,稳定产销关系和形成健康市场秩序。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经营主体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所长、研究员张磊提出,玉米去库存最重要的对策是加强对玉米加工业的重点扶持。一是国家实行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二是加快国家玉米临时收储的托市政策改革步伐,尽快实行玉米目标价格政策,兼顾地方政府、农民、加工企业三者的利益;三是适度增加吉林省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四是大力支持吉林省玉米生物质能源加工的研发和重大建设项目,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开辟新途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张占仓提出要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第一,在认真研判的基础上,对玉米生产规模进行适度调减;第二,建设更加科学的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释放科学可靠的信息,引导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三,对于生姜、大蒜、大葱等价格波动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与协调沟通机制,为市场健康平稳运行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撑;第四,针对全国性消费结构变化,向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农产品,包括适度提供发达国家的名牌农产品,满足高端客户需要,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提出,在农业老龄化矛盾不断加剧条件下,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是不可能承担起农业供给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的,必须全面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制度支撑。在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基础上,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更稳定和更具规模理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通过健全培育体系、建立资格制度和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力度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孔凡斌研究员指出,我国现有的各类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受制于各种因素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呈多样化的形式,但不同类型的供给主体供给效率不一样。特定供给效率下的供给模式应该和异质性的需求主体相适应,通过实施分类供给满足不同类型主体的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我国现有各类林业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就业增收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张占仓提出,现行体制下,我们广大农民最大的财富仍然是经济学经典中的两大支撑点:第一,劳动;第二,土地。之所以这些年在全国城镇征地拆迁中纠纷比较多,而且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说明土地收益中分给农民的部分没有让其感到满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十八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了城乡土地 “同地同价”的改革方向。如果能够逐步通过完善土地法规,确实做到城乡土地 “同地同价”,那么现在仍然大量持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包括大量拥有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农村基层组织,肯定能够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

宁夏社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李文庆研究员提出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宁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而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宁夏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粮价 “天花板”和要素价格下降制约农民增收,结构性失业制约农民增收,产权制度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势的影响,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制约农民增收。在农民收入的四大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是中西部劳动力外出省份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财产性收入寄希望于深化改革,盘活农村土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转移性收入需要强化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民增收应与促进就业、推动创业、拓宽渠道、完善政策等相结合,持续提高宁夏农民收入水平。

五、总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的基础上,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农业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为核心内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解决农产品的结构性、阶段性过剩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产品结构调整,而是农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工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科学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和生产方式变革,也是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必然过程。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形成了丰富的研讨成果,为全国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会议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服务于 “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 “互联网+”农业、与土地制度等改革协调推进、重视理论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达成了 《郑州共识》。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彭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猜你喜欢
结构性三农供给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