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国荣(鹤壁市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河南 鹤壁 458000)
中医辨证治疗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效果分析
岳国荣
(鹤壁市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河南 鹤壁 458000)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在鹤壁市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的56例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西医组,同时选取2015年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76例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中医辨证组。比较两者患者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中医辨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9.5%)显著高于西医组(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西医组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
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因风湿热累及心脏瓣膜进而引发心脏瓣膜病变,其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二尖瓣中一个或多个瓣膜发生狭窄或(和)关闭不全[1]。一般情况下,临床上瓣膜狭窄以及关闭不全会同时存在,又以其中一个为主,初期患者未有显著临床症状,发病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乏力、心慌气短、下肢水肿等心脏功能失代偿[2]。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大众普遍重视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抗菌药物易引起耐药性[3]。本研究对2015年收治的76例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在鹤壁市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的56例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西医组,同时选取2015年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76例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中医辨证组。西医组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50~78岁,平均(59.8±2.7)岁;中医辨证组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51~78岁,平均(60.2±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患者根据临床用药指南采取常规治疗,予以青霉素400~800万U,静脉输液,1次/d,持续使用10~14 d,随后剂量改为80万U,肌内注射,2次/d,持续使用4周。中医辨证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对心脉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疾病以利湿除痰和活血化瘀等治疗,中药方剂组成包括枳实9 g、制半夏9 g、茯苓20 g、丹参15 g、川穹9 g、沙参15 g、赤芍9 g、麦冬9 g、五味子9 g,采用水煎服,1剂/d,症状严重者予以2剂/d,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者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指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显著改善,心脏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进行日常家务和工作;有效指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可进行轻微体力运动;无效指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较前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性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不良反应 中医辨证组出现皮疹2例、胃肠道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西医组出现皮疹1例、胃肠道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5,P>0.05)。
祖国医学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属于“喘证”、“心痹”、“水肿”等范畴。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为湿邪风寒内侵,风湿热邪入侵或久而化热,引起血脉不畅、心脉痹阻,心失所养、血行湿度,心神不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怔中、严重者阳气衰微,无以温煦气化[4-5]。本研究中药方剂组成中枳实可破气力强、味苦性寒,半夏可对于痰饮眩悸、痰多咳喘等,茯苓具有利湿除痰,赤芍可行痹止痛、川穹可行气开郁、活血祛瘀,五味子可益气生津,麦冬能入心经,可通养心脉和清心除烦等。结果显示,中医辨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且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综上所述,对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
[1] 张颖.中医辨证治疗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15(4):92-94.
[2] 董晓瑞,韩纪昌.中医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1753-1755.
[3]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合并心脏病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5):455-460.
[4] 王明航,李建生,余学庆,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常见证候临床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01-1503.
[5] 毕颖斐,毛静远,陆一竹,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的初步调查[J].环球中医药,2011,4(6):434-437.
R 541.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4.067
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