玥超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先结婚后恋爱”原本就是由来已久的常态,最重要的情感生活向来只有婚姻以及由此衍生的亲情,而这似乎都与舶来的“爱情”没有多大关系,当然,这也或许缘于老祖宗早就参透婚姻真的是爱情之坟墓的本质原因,因而千年前就弃之如敝屣。不管怎么说,私奔以后卓文君的“爱情梦”到底还是碎了;《梁祝》里的两位主角,据说倒是真有其人,只是年龄相差了几百岁,但文人墨客硬生生地还是让他们“相爱”了,虽然终归没有“爱”成。脑洞大开时我就在想,倘是山伯兄入不了仕,不知道英台妹妹在“六便士”的世俗时光里可该到底何以为继。
说起谈婚论嫁,从“指腹为婚”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得外加“门当户对”,诸如此类,虽然有些势利,可真也是经得起时光打磨。老家乡下历来有“早婚”的习俗,初中辍学的,基本上两年之内都会结婚成家,高中时定下亲事的也不在少数。眼看着村里的同龄人接二连三都当了娘应了爹,父亲也开始张罗落榜后尚且颓废透顶的我的“人生大事”。然而按着农村的标准,18岁就属年龄偏大、从小都瘦如枯树的我可怎么也算不上是热门人选;因为“一阵风就能吹走了”的人,“扛不动锄扶不住犁”。没想到相亲模式一经启动,很快便有“好事”应声而来。
第一个相亲的对象是东村的Q,清楚记得伊是我的小学同学,人长得很标致,但我却很难入得了她的法眼,要命的是跟她打过架,我这个“大男生”还被她骑在身上一顿胖揍。有媒人出头招呼的“小见面”时她懒洋洋的姿态让自负的我很是不悦,后来知道是被她父亲逼的——他父亲与我父亲关系向来很要好,所以比较热衷。但这种事终归不能强求,自然是不了了之。第二个是邻居怀哥介绍的七八里地外王庄的Y,因为据说祖上就是迁自那个小村,无形中给我多了几丝缘分的想象;Y长得很“小芳”,有着农村姑娘特有的朴实和健美。当我首先声言自己瘦得跟个麻秆将来可能干不了农活时,Y一句“就那点儿地经不住咋干”的表态一下子就温暖了我彼时孤冷的心,鬼使神差地我就应承下了亲事。父亲则像是忽然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赶紧着急忙慌地依乡俗下了聘礼。
然而过了些天冷静下来以后,我却怎么也不甘心。虽然觉得很有些亏欠人家,还是死活要家里人去退亲。幸好还没到“大见面”(双方正式定亲),父亲也对志大才疏的我表示了充分理解,只好找保媒的怀哥给人家赔了不是才算完事。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就此别过后,等我结婚成家,竟然已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而且终归未能走出“媒妁之言”的传统定势。
落榜后几经辗转落脚到三亚某渔村的我,若是按着年龄标准,那可偏大得面目全非,至此,曾经写过上百首所谓情诗的我,早已完全放弃了对所谓爱情的盲目追随,直到碰到现在的妻。妻属于那种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人家,好歹也是正儿八经考上可以把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学校。当时去三亚也是投亲访友,正好她的亲戚与同乡吴嫂是邻居,就顺便把我推销了过去,还正好那几天父母也在三亚,觉得那个傻闺女也算实诚,于是一来二去就定下了婚事。
平凡的婚姻真的就像大眼君所說的就是一杯白开水,无声无息滋润着平凡生活里的普通人。转眼与妻在一起已是20多年的光阴,中间虽然不免磕磕绊绊苦辣酸甜,但总算心里有了一份能够静下心来喝杯清茶的安稳。每每我叹息着无法用爱情来描述理想的婚姻生活时,妻总是乜斜着丢过来一句:“醒醒吧,你是连老婆都差点儿讨不上的人。”大眼君还说,不谈婚姻的爱情虽然未必不是好爱情,但老讲爱情的婚姻却指定成不了好婚姻。细想起来,还真有几分无法拒绝的道理。